物理网博客
高校青年教师处于社会中下层?
2012.09.19 00:03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腾讯教育对高校青年教师现状的调查

近日,又冒出来一个时髦词,“工蜂”。它指的是凭知识资本(高学历)而升入“夹心层”人群。

当下的高校青年教师竟以“工蜂”自居。我们的高校青年教师处于社会中下层吗?今天腾讯教育首页展开网友调查,“逾八成高校青年教师认为自身处于社会中下层,您认同吗?”截止笔者发稿时,统计显示,共有5155人参与了投票,其中赞同4223票,持反对意见的932票。

具体如下图所示:

高校青年教师情况调查

我想这个结果一定让人大跌眼镜,连高校青年教师处于社会中下层了,那让没有学历的打工者情何以堪?国内首份《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对5138名高校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六成(65.2%)的“工蜂”已不认同贫富差距具有激励作用,过半(54%)“工蜂”有过不公平感。

“工蜂”的由来

“‘工蜂’的体型小、位阶低,却是社会金字塔的中坚分子。”上述调查负责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廉思说,如果“蚁族”描述的是底层大学毕业生,“工蜂”则更多凸显了凭知识资本而升入“夹心层”人群的困惑。

青年官员、青年富豪、青年明星、新生代农民工、“蚁族”……在目睹了种种群体的酸甜苦辣后,一位自称“科研民工”的网民在微博上慨叹:“终于轮到我们了。”在廉思看来,对“工蜂”族“迟到”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地位“不上不下”、境遇上差异较大,“个个有本难念的经”,“这也是各行各业里的‘夹心层’,难以被社会集中关注的原因。”

高校青年教师是“工蜂”?

高校老师文理收入差距大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一位老师说道,我们学校历史系老师骑自行车,光华管理学院老师开高档轿车。理科工蜂申请的科研经费几百万元不算多,文科经费几十万元已不算少。科研经费的不平衡必然会引起问题,表面不说,但是很多读了文科博士(甚至是博士后)的留校老师都感慨“当时选错了专业”。

做课题与给学生上课的矛盾

对“工蜂”来说,是做课题重要,还是给学生上课重要?从5138名高校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0%会选择前者,67.8%的调查者坦言“在校的教学质量不会影响晋升”。

“当职称评定和各类考核都直接跟科研成果的发表、出版及项目课题数挂钩时,做科研、发论文成了‘主业’。教学的成效又不易评估,一定程度上成了‘副业’。”一位受访的“工蜂”无奈的慨叹。

调查表明,超过九成(91.2%)的“工蜂”在意教学质量,但过半(50.4%)的“工蜂”认为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不太够用”,近三成(27.7%)感到“很不够用”。受访“工蜂们”普遍感到科研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没时间给学生们备课。

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都这样做,都忙着去搞科研,很难想象大学的教育质量如何能够得以保障。这是目前的现象,很难以想象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的大学教育会是怎样的一回事。

调查还显示,32.5%的高校青年教师直言,教学压力主要来自“学校的考核”,把学生的认可度当作压力源的,不足两成(19.7%)。大学是传道授业之所,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学生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一位老师说,很少有学生公开表示,某某老师讲的课很差。大部分的学生并不会对老师的授课质量评头论足,这也是导致高校老师不认真备课的一大原因。

显然,“重科轻教”的模式,带来师生沟通不畅、教学内容不受认可等多种问题。青年教师们对学生的主动了解更不值得一提。调查显示,近六成(58.9%)受访“工蜂”表示,自己“不太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40.7%的人认为表示自己跟学生有距离感。在带研究生的高校青年教师中,能保证一周至少交流一次的仅有32.8%,另外近三成(29.5%)坦承自己与研究生“交流很少”,一个月也不能保证一两次。

笔者冷思考

从这份调查来看,的确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教学和科研上的矛盾,必然会导致高校教学质量上不去。很多时候我们探究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是源于在学校没有学到本事,但真正有本事的老师都去搞科研了,都去挣外快了,我们的大学生怎么办?学生总是弱势群体。王尚总是听一些大学教授感慨,当下的学生如何如何;其实我们该反思的是,当下的教授们都在踏踏实实的讲学,全心全意地想法把知识传给学生吗?笔者不禁想到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教育投入了这么多却没有顶尖的人才?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向总理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中国科学界“两弹一星”巨星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在这四年内,钱老没有看到改进,带着一丝的遗憾离世。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