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高考改革如何实现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015.01.29 09:52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高考(课程)改革,尽管这个2014年在浙江省教育界以及学生和家长中引起“地震”级效应的词语已经为全社会熟知。但作为这项改革总设计师的浙江省教育厅长刘希平还是更严谨地称之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在刚刚结束的浙江两会上,作为列席代表的刘希平和浙江省工业大学校长张立彬以及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尚可两位浙江省人大代表共话浙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三位代表看来,解读浙江高考招生制度的密钥就是“选择”:学生怎么最大化的选择,老师怎样满足学生的选择,学校如何最大的选择……

刘希平:更多的“选择”让学生不再虐心学习

“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我们一个选择性的思想,最大程度的给学生选择,最大程度的给学校选择。”刘希平开门见山地介绍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所在。

在他看来,所谓选择性思想就是基于学习首先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上,建立在自己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在志向基础上,为了兴趣,自己又有能力学习,将来又致力于做这件事,这样的学习呢,他是来自于内心,他有积极性,所以他学的好。

秉承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育思想,浙江在设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时,就最大化地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也给高校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虽然只是选择二字,相比过去非常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来说,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年的改革制度甫一推出,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学生会不会选择,选择的对不对让家长感到担忧。

“首先大家要适应这个选择性教育思想,”刘希平表示,长久以来大家都批评教育教的过死,过于应试化,但是如今放开手脚让大家选择时,可能又显得不适应。

其实,浙江省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之前,为了让各方面适应选择性思想的改革,教育部门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次的尝试和实践。

此前,浙江省就施行了多元的考试招生制度,2008年就推出了如英语(课程)口语、信息等少数科目的一年多考,选最好成绩;2009年浙江推出选择考试,分三个批次的考试内容均不多,学生可多元选择;2011年,浙江推出三位一体改革方案,把学生高中成绩、高考成绩和学校当面测试综合在一起,作为学生录取的成绩;2012年,浙江全面推行了高中课程改革,最大程度减少必修,增加选修,开设更多选修课,学生走班选课。

对于考生来说,增加选择性虽然并没有让最终的考试科目减少,但刘希平认为,通这种选择性的方式,能让考生的心理负担大大减轻。

刘希平认为,考生的负担一种是体能上的负担,还有一种是心理上的负担,“通过对于考试科目的选择以及两次考试机会的实行,学生的心理负担必将减轻。”

“学习首先是建立在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在志向基础上,为了兴趣,自己又有能力学习,将来又致力于做这件事,这样的学习是来自于内心,有积极性,所以学的好。”刘希平说到。

尚可:知识讲授型向体验式课程转变

在巨变之下,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的选择,高中教育的课程结构改变首当其冲。

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尚可表示,课程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支撑,以杭州高级中学为例,在2012年的深化课改方案中就开始关注全面性教育,大量增加了选修课程,现在选修课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必修课程的一半。

据尚可介绍,现在杭州高级中学每周有十节课左右的时间实行走班选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自主选择相应的课程。“而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还将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

随着选修课程的增多,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高中的教学也将逐步从传统的知识讲授型课程向活动式、体验式课程转变。

“有很多选修课程是兴趣特长上的课程,在这种课程上如果采用喋喋不休的、演绎式的知识体系去讲,学生肯定不欢迎。”尚可说。

另外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于走班选课的方式增多,原来每学期固定的课表已经不复存在。因为每个学生选择的课程不同,课程的时间不同,甚至可能出现一人一张课表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毫无疑问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尚可认为,过去老师往往关注的是班上哪些是尖子学生,哪些是困难学生。但走班选课后,老师就必须开始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所有的教学管理方式,包括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作业批改、课外辅导、选课指导,都必须进行重新构建。

“因为要满足学生选择性,高中教育要创造一种环境,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下有一个进一步的特长发展。”尚可说。

张立彬:促进大学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将类似大学选修课的制度提前到高中,不仅使高中阶段学生的方向性更加明确,也使高中和大学的教育更好地衔接了起来。

浙江工业大学校长张立彬表示,高中更加重视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选择比较清晰,这样对大学进行招收培养,无疑创作了比较好的条件。

张立彬认为,学生在高中期间就开始自主选择课程、规划职业,会使学生更加成熟。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专业思想也比原来更加牢固,不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因为分数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不了解的专业中,对大学阶段的培养更加有利。

“我们经常讲对人才的培养,一个人对这个专业喜欢了,对这个课喜欢了,也就学好了一半。所以我相信政策改革对学生未来的成才、未来的培养,都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张立彬说。

对于大学而言,2017年就将开始招收此次改革的第一批学生,为了适应改革,在录取方式和教学上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据张立彬介绍,之前浙工大是按69个专业招生,有的专业相差并不是很大,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或许还会让考生感到疑惑。今后为了让学生能更明朗的选择专业,将把69个专业调整为13个门类,每个门类中规定几门课程与高中课程对应,学生只要在高考中有一门课程和规定的课程对应,就可以报考这一门类。

张立彬表示,在如今大学专业趋同性越来越高的时候,很难突出每个大学的特色。此次改革招生制度,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他认为,通过此次改革,为了学生考大学时将首先选择专业,而对于大学而言,只有当一个学校里有一个非常有特色、很强势、办学水平和很高专业时,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所有大学都在办类同的专业。

张立彬告诉记者,从现在到2017年的3年时间里,浙江工业大学将花很大的力气进行专业的调整,在未来办学中从师资、培养方案到实践环节形成强势的专业,为学生将来职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对于教育最终的目标,刘希平觉得,应该要向因材施教的方向发展,“因材施教是我们的目标。怎么样按照每个孩子的个性来进行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办出最好的教育,所以一直我们做这样的追求。”(记者 江耘 实习生 吴雨辰)

(中国新闻网)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