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物理组课堂体验式学习初探
2014.04.09 19:45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物理组

李军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程基于构建理论,提出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强调学习的过程是基于个人经验构建知识的一个过程。因此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的体验,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物理过程与方法,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学习物理。

关键词:体验性

开发

实验

素材
可视、可听、可感
一、
初中物理“体验式学习”的意义①
物理课程是一门基础科学,与人们生活、社会生产、科学研究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与学生的生活也密切相关,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广泛地接触和应用着物理知识。因此学生学习物理,应该是具有“先天”优势的,事实上很多学生也的确是伴随着对“飞机投弹”、“龟兔赛跑”等问题的浓厚兴趣开始学习物理的;但是以往中学物理教育所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教材、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知识、轻方法的教学模式,很快就使很多同学对物理学习失去了兴趣,丧失了信心,进而对物理产生了恐惧。物理成绩自然就一落千丈。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现过程中,要求在讲“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技能”,经历或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而初中学生的特点是: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思考问题仍需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思维支柱。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重要的和必要的学习方式。
二、“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体验式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生活中体验,在课堂内体验,在课堂外体验,引导学生不断深人观察和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并最终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现象,或从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体验式学习强调不仅用脑去思考,而且还要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不难看出,以前的“讲授式”物理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外在的,抽象的,没有情感活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具体的,有价值认同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这样,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和可切身体验的实验,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各种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物理过程与方法,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
三、“体验式学习”的特点②

“体验式学习”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开展“体验式学习”将会使学生产生不同于往的感受,让学生在经历中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实践性

“体验式学习”主张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观察、实验、交流等各种实践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实践性是体验式学习的根本特点。
2.主体性

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在体验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差异性

各个学生之间存在种种差异,其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但正是这种差异性,又恰恰能促使学生交流和分享各自的体验和结论。
由以上三个特点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体验式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和情感联系起来,使学生达到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领悟物理知识。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中,许多地方都体现出“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从各方面去经历、体验物理的全过程,尽可能做到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新感受。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体验式学习”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
四、初中物理体验式学习的方式
但是要使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种让学生体验的过程,在目前看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实现让学生在体验中走进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呢?根据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我们物理组对初中物理“体验式学习“的探索和积累,归纳如下:

下面我就根据我们物理组进行的初中物理“体验式学习”教学的体验具体阐述如下:
(一)课内体验
1.探究式学习体验
物理探究式学习包括问题的提出、猜想假设、实验探究、收集证据、结论论证、交流评估几个步骤,实施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知、情、能三个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而现今物理教材把探究式学习提升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学课堂要加强“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如八年级“探究影响声音三要素的因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影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阿基米德原理”九年级“探究物质的吸热本领”“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欧姆定律”“探究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等实施探究式教学。
2.开展好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实验体验:
实验教学是我们物理课堂的显著特征,我们众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建构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众多的物理实验成为了我们物理课堂教室的特色,也是学生完成体验式学习的重要途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改进现有课堂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性

  “体验性”的实现就是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在新教材中针对相应的知识点,教科书已经设计了相关的演示实验,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加强演示实验教学也是学生获得基本认知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性。这时我们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和改进演示实验,提倡演示实验由师生共同完成,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编排和学校实际,灵活机动的开展随堂实验课堂教学和探究式实验教学。比如一些物理教具、学具完全由学生自己就地取材进行制作,让学生协助教师或由学生结组完成相关实验的演示,会明显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静电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就鼓励大家用多根尼龙绳紧扎的办法制成了静电教具。使用时用梳子梳理尼龙绳子,因为摩擦起电,绳子就分开变得蓬松,使学生轻松自如的了解了静电的产生过程。
再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节内容时,笔者先按以往的教学方式做演示实验,先敲击音叉,使其发声,再将音叉放人水中,激起水花,从而让学生判断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但音叉发的声音后排有很多学生听不见,音叉振动激起的水花,也有很多学生看不见,实验效果不佳。就是前排的学生,因为没有亲自动手操作,没有切身的体验,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兴趣明显不高;要进行分组实验,学校实验室里的音叉又不够用。于是,笔者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学生身边的物体让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任何物体,用各种方法使其发出声音,感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们听到要求,兴致勃勃,马上动手操作,有敲桌子使其发声的,有撕纸使其发声的,有弹拨圆珠笔使其发声的,有拍巴掌使其发声的……很快,学生就发现了规律,说出了答案: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这些实验活动设计简单易行,教师既省去了讲解的麻烦,又让学生在实验体验中获得了基本认知,深化了对所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为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奠定了基础。
(2)充分开展好物理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
物理实验室是物理教师开展物理实验的专业教室。通过实验室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学生既能直接获取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又能在实验过程中探究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在熟悉相关实验器材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验器材的拆卸与安装,增强了动手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增强了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方案分析,增强了创新思维能力……

  案例6.例如在做《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实验中,学生要动手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并体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然而由于学生电路图到实物连接的转换能力不够,实验操作难度很大。于是笔者利用实验课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训练:
  1.首先让学生对电路的基本原件进行了了解和熟悉
并练习基本元件的使用方法:
一个干电池的接线,2个干电池的串联接线,2个干电池的并联接线
灯泡的接线和更换
,开关的接线和更换
  2.练习连接最基本的电路并排查故障

3.练习连接2个灯泡的串联电路并探究开关的控制作用
  

4.
练习连接2个灯泡的并联电路并探究开关的控制作用

这样通过实验课堂教学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充分体验了电路连接的过程,对电路元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学生由电路图到实物连接的转换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构建学习知识的体验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
体验式物理学习使学生重新激发和唤醒了课堂参与意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给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情景体验,让他们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才能使物理教学逐步走向深入,才能使物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1)开发课堂体验性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中去体验物理事实,得出物理规律。

  在新教材的一些难以理解知识点的教学中,教材本身可能由于篇幅所限或者侧重点的不同,没有设置或者缺少相应的体验性素材,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变得艰难了。为了使学生在课堂能够减小学习的阻力,我们可以积极开发体验性素材,利用简易的素材展现常见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解决物理问题。

在学习摩擦力时,因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摩擦力概念的内涵把握不准确,所以多数学生存在一种认识误区:总认为摩擦力是只能影响物体运动的一种阻力。为了纠正这个错误,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1)启发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而提出问题:人走路时前进的动力由谁提供?倾斜的传送带上的一袋袋粮食是靠什么力量向上前进的?(2)设置情境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带领学生爬杆。杆旁分别提供滑石粉和镁粉。让一个学生在手掌上抹上镁粉爬杆,再让另一个学生手掌上抹滑石粉爬杆。两种结果截然不同!(3)让学生用两根纸条想办法提起一本字典。(把一张纸条夹入字典,另一纸条封上字典即可)
这样,学生很容易就领会了摩擦力不仅可阻碍物体运动,有时也可以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体验情景,提升教学效果
当前,多媒体CAI已经在物理课堂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由于能够充分整合声、光、电等多种媒体信息,使教学内容得以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呈现。这给学生学习物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验室难以完成的或危险性较大的实验,通过多媒体CAI进行演示,既方便学生直观的观察,也能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较为真实的实验情境。在CAI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配合动画、声音、影像的使用,让学生探究物理的实验原理,探究物理规律。
例如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以记住凸透镜成像的6种规律,

是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给学生提供了《透镜成像》多媒体软件,让学生通过软件轻松再现凸透镜成像的6条规律,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轻松理解记忆住了透镜成像的规律;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演示实验中用铁粉显示螺线管的磁场,由于操作的局限性不适合做学生分组实验来加以体验,笔者利用拍摄实验视频FLASH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教师播放视频动画,让学生得以体验用铁粉显示观察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情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挫折体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体验,老师可以根据教材进行设计让学生暴露他们容易形成的错误体验,加以引导才能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更新和升华,或针对学生生活中错误的体验性认识,开开发相应的验情景,使学生的错误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经历挫折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更深地理解物理规律掌握住相关的物理知识。

  例如学生在对惯性概念的学习中,会非常不自觉地与冲力概念相混淆,因为生活中错误的体验性认识告诉他们,踢在空中的足球能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受到冲力的作用,扔在空中的手榴弹能继续飞行也是由于受到冲力的作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对一根扔出去的粉笔进行受力分析,使学生暴露体验性认识的错误之处,然后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事实证明这样能非常有效的避免学生再次受到错误的体验性认识的干扰,从而形成正确的体验性认识。再如在后续的学习中还会出现“惯性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为零,惯性也为零。”以及“惯性与动能有关,动能越大,惯性越大。”等错误的体验性认识。这时我们也可以设计这样的体验性情景,解决学生对于惯性概念的另一个错误的体验性认识。先播放神舟六号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神舟六号在太空中飞行时如果让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抓起铅球有什么感觉?学生肯定会会回答没有感觉,原因是人和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再提问学生如果将铅球投出去作什么运动?学生易得出是相对于飞船作匀速直线运动。进一步提问如果撞在一个人的头上怎么样?有的学生就会得出“没有感觉”的可笑结论,但是在可笑之余通过分析,可以真正的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惯性要保持物体的运动状态,球依然要对头产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力”的体验性认识。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物理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纠正学生错误的体验性认识,树立正确的认识,提升他们的物理水平和能力。因此针对学生错误的体验性认识,开发学生的体验性情景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
(二)课外体验

  1.开发网络资源注重学生课外发展性体验的开发

  随着新课程的稳步落实,物理的课时量已经减少了,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其中学生动手做的实验更多了,要求也提高了,我们老师都觉得教学时间略显紧张,很多学生也反映学习物理比较吃紧。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呢,就需要我们在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物理课外的第二课堂。充分开发网络资源,拓宽获取知识的面,增强知识的体验性,提升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现在网络技术日趋成熟,我们可以课堂上给出一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后上网查阅相关物理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由学生自行在网上进行查找,根据已有的体验性认识以及找到的素材在头脑中建构新的知识,其中的难点再通过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如E-mail、QQ等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助,也可以通过一些专业工具进行实时实践和系统自我检测,可以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

  如:在学完《摩擦力》后,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流体的阻力”的相关知识;在学完《牛顿第一定律》后,要求学生查阅“牛顿的生平简介”;在学完《热机》后,要求学生查阅“物理在线”中的“人造卫星的发射”、“人造卫星的应用”、“神舟系列飞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等知识。学习了串并联电路后要求学生查阅“集成电路”等,都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开展科技小文章、科学小制作活动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创造性活动,开展小实验、科学小制作、小发明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并展开创造想象的翅膀。如我们物理组已经形成的固定教学科技制作八年级制作“降落伞”并比赛、制作万花筒、潜望镜、针孔相机,九年级结合电路的学习让学生改进制作“水果电池”“小台灯”模拟制作“交通红绿灯”、设计制作“门铃”、“防盗电路”、“问题回答器”等。课外年年参加成都市“科技制作”(模型制作、电子作品)大赛,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品味,达到高层次的体验性学习。
3、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体验活动,它让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电脑制作能力都有极大的益处。我们应该结合教材适时地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活动体验。
如八年级结合力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撰写科普小文章:“假如无摩擦”课外研究“拔河比赛的力学奥秘”、“自行车的力学秘密”等。九年级课程学习《磁现象》时,我们让学生课外研究“地球的磁场”学习《了解电路》时我们让学生课外研究“家庭中的各种开关”等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开展一些大型一点的研究性学习如“生活中的电磁辐射”“led技术的应用”“地区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太阳能的应用”等等。像这样通过开展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既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品味,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以上这几大方面的落实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也应该是内在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在体验中,学生既是一个学习者,又是一个探索者。在体验中,学生学会物理知识,不再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会,而是学生自己去学会,是学生在领悟与原有认知的冲突中,在体验与思索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构建的新知识。

  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的推行,倡导体验性学习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开展体验性学习,正是顺应了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时代要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有一种全新的认识。物理体验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研究的过程。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体验性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体验性学习的开展会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①梁旭.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②孙海滨

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教育科学出版社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体验式教学初探

成都西川中学物理组

陈林平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中,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是实现教学创新的核心内容。倡导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亲历探究体验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为学生们创造更加生动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观察和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而体验式教学就能满足这种物理教学的需要。所以,在今后的物理课堂中,体验式教学必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关键字】
新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教学改革

体验式教学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是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修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能得到发展。在此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就要求每一位从事物理教学的老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知识量的积累和一些单纯的学习技巧的传授,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的效率。教师以讲述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没有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中,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是实现教学方式创新的核心内容。倡导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亲历探究和体验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物理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实践,所以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初中学生的认知问题仍以感性认知为主,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思维支柱,即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

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为学生们创造更加生动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观察和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并最终达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现象,或从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的学习目的。而体验式教学就能满足这种物理教学的需要。所以,在今后的物理课堂中,体验式教学必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体验的“体”,意思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思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从心理学角度讲,体验是“理智的直觉”,是建立在个体
“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活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将
“体验”式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创造各种形式的教学场景,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目的。实施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某件事(包括心理上的亲身经历和参与实践活动亲身经历或
“亲为”),从中获得真切感受,以提升科学素养,并激发相应的科学情感。
而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强调不仅用脑去思考,而且还要用眼看、
用手做、
用嘴说、
用身体去经历、
用心灵去感悟。由此不难看出,以前传统的“讲授式”物理教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外在的、抽象的、没有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情感活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具体的、有良好愉悦的互动交流和智慧的碰撞,是个人在形体、
情绪、知识上积极参与的过程,是有价值认同感的。学生通过各种体验和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这样,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向地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看、可听、可感受的生活资源、教学媒体和可亲身体验的实验,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愿地、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亲身体验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物理过程与方法、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

因此,体验式教学主要包括了3个基本特征:

一、
亲历性

亲历性就是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到的,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学习主体自觉的、主动的身心参与为基础。那么,老师就在课堂内外积极创设物理情景,让同学们亲身经历体验式教学活动,不仅仅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或者在教学活动中扮演某个角色,还需要让学生们在心理上经历某件事情,对自身的活动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
个体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他们每个人的兴趣也各不相同,
针对这种差异性区别,
老师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产生不同的认识。同时,不同个体间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彼此之间的信息也是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的。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感知和认识,通过交流和分享,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三、缄默性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个体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这种感受有时候很难用言语来表达,因
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意会的知识被称作为缄默性知识。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缄默性的知识会以各种方式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一般包含了感官、情感、实验、成功和生活5种体验类型。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和生活、生产资源,让学生积极经历5种体验,在真切、具体的体验中,较好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主要是学生们通过眼、耳朵、手等感觉器官进行体验。感官体验最直接,印象最深刻,也最普遍,几乎随时都可以进行感官体验。比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以充分让学生去进行各种感官体验。组织每个学生在用嗓子发出声音的同时,提醒学生用手去触摸自己声带,体验声带的振动。音叉是声学必备的演示实验器材,敲击音叉发声几乎是每位物理老师都要做的演示实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敲击音叉,告诉学生音叉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在振动,但是音叉的振动用眼睛不容易观察到。而音叉数量有限,也不可能人手一把,用手去触摸音叉在振动。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音叉是因为振动才发声的?可以用耳和眼的体验来感知。老师敲击音叉,学生用耳朵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用眼睛观察靠近振动音叉被不断弹起的乒乓球(乒乓球用一根细线吊起在铁架台上)的运动情况来理解声源的振动发声。同时,让学生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例如:敲击空的矿泉水瓶、拨动塑料尺、拍打课本等等,来进一步理解各种声源振动才能发声的条件。在讲质量时,传统的讲授方式,使学生对50g、500g等质量单位缺乏概念,估测出一只苹果或一只鸡的质量与真实质量相差太远。在体验式教学中,可以准备一些个头均匀的鸡蛋和500ml的瓶装水,让学生用手掂量一下50g、500g质量的感觉,使学生对常见的质量值有一定的感知。尝试这种真切、具体的感官体验之后,据我统计,绝大多数学生在估测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值时,很少出错了。

二、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主要指学生对客观事实的态度体验,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态度,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动机和兴趣,激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进而产生不断体验的欲望。比如在学习大气压强值到底有多大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知道托里拆利运用了等效替代法,1个标准大气压可以支持760mm高的水银柱,建立了一个等式关系——1个标准大气压=760mmHg柱高=ρgh=1.013×105
Pa。理论上算出了大气压强值。由于水银有毒,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压强还是缺乏直观的认识。把它改变为体验式教学,学生经历了感官和情感体验之后,效果很好!实验原理利用二力平衡知识——1个标准大气压力等于注射器中的活塞下吊起的钩码总重。教师准备工作如下:组装好可承受大气压力大小拉力的大铁架台及铁夹;30个200g钩码依次串成一长串;购买了一只大号的塑料注射器,通过注射器标出的最大容积V0
,量出最大容积时的最大长度L0
,算出了活塞的面积S活塞=
V0∕L0
;在活塞顶部的中间位置钻两个小孔,铁丝穿过两孔做成一个圆环状挂钩;在活塞上在圆筒和活塞上涂抹适量的凡士林(尽量排除圆筒和活塞间摩擦力对测出的大气压强值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请了一个6个人的学习小组来现场完成大气压强值的测量。学生的体验过程如下:第一步:他们把活塞推至注射器圆筒的底部,排出筒内的空气,用一个橡皮帽堵住了注射器口。第二步:将组装好的注射器圆筒用铁夹夹住,固定在大的铁架台上,使活塞上的铁丝挂钩竖直朝下。第三步:在铁丝挂钩上小心挂上串成串的30个200g的钩码,然后再慢慢加挂钩码,直到活塞在圆筒中要被拉动为止。第四步:统计出钩码总数,算出大气压强值P0=G钩码总重∕S活塞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测出的成都地区大气压值是0.95×105
Pa。在测量过程中,操作的同学们分工合作,两位同学随时关注铁夹和铁架台是否有摇动和倾斜,三位同学小心翼翼地添加钩码,认真读数,一位同学认真记录数据并板书在黑板上。未操作的其他同学都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讲台上同学们的一举一动,那种全体投入,有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神奇情感在课堂上流动!——都共同期待不出岔子,顺利测出大气压值。当大多数同学都不约而同算出大气压值时,全体学生自发地鼓起了掌,眼中满是惊喜和骄傲。这种真实、积极投入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兴趣和内在的潜能都大大地被激发,让学生们真切地体验到了物理奥妙之所在,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求原理的热情。
三、实验体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把物理表象、物理情景上升到物理概念、规律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形象生动,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因此,物理学科更应该发挥实验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多给学生充分的实验体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进步。实验体验分为演示实验体验和学生探究实验体验。
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中,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学生主要以演示体验为主。我用激光斜射入装有水的大玻璃鱼缸中时发生了偏折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实验体验,形象、直观地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出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因为学生缺乏直观体验,往往是死记,在头脑里,没有立体、生动的物理情景。而我自制的教具——可折转的光屏,把教材上在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中都提到的三线共面和两线分居关系很直观的展示了出来,同时,较好地突破了怎样找入射角和折射角的难点,使学生能很快在头脑里建立起了相应的物理情景,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读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度数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用一台激光演示仪和一块半圆型玻璃砖来具体探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读出入射角和折射角,我用实物投影仪把折射光路投射在大屏幕上,每一个方位的学生都能清晰看到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并请学生自行设计出表格,做好数据收集。虽然是演示实验,但每一位同学都身临其境,积极参与和体验,课堂教学很流畅和生动。

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教学时,按照课时安排,没有电路连接的学生探究实验,以理论学习为主。而电路的连接和识别既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也是电学学习的基础,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增加了一个学生探究实验——电路的连接,让学生们走进实验室,根据提供的器材(电源、2只灯泡、三只开关,导线若干),完成4项实验体验:1、连接串联电路。2、在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与开关的位置是否有关?3、完成在串联电路中的灯泡的局部短路。4、连接并联电路,用三只开关分别体验干路开关、支路开关的作用。在课堂上,学生经历了开始时的手忙脚乱,故障频出,经过老师的指导,到后来的熟练连线、自行排出故障的体验过程,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了具体的实物感知,对电路的学习兴趣更浓了。一位同学在学习反思时写道:原来对串、并联电路认识的是比较混乱的。通过在实验室的实际连线,觉得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和识别一下就清楚、直观了很多,对电路学习的畏惧情绪少了,兴趣增加了不少。
四、成功体验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让其在一个小小物理试验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助于长久保持对知识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在改变内能的方式的教学中,我就创造条件,让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实验器材是压缩圆筒里的空气,使圆筒里的棉花燃烧。传统教学是:老师演示,学生观看。我自称力气小,不能使空气快速压缩,快速升温,当然棉花也不能燃烧。我需要同学们的帮忙,谁来?一大群男生举起了手!我故意点了一位物理学习有些困难的学生,请他来帮我对圆筒中的空气做功。他有些迟疑地走上讲台,我告诉他操作的技巧是快速、准确、有力的往下压活塞。他照做了,第一次没有成功。我用眼神和语言鼓励他:“没关系,再快一点,你一定可以的。”其他同学也说,你可以的!他受到鼓励,再做了一次,棉花燃烧了起来!伴着同学们的哇声和掌声,他骄傲地回到座位。因为有了一次难得的成功体验,从中得到了激励和肯定,从那以后,他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少了很多,学习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学习成绩也在逐渐上升中。还有,在进行缺电表情况下,电阻的测量教学中,我也积极创造条件,让同学们有了成功的体验。过程如下:在复习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在测量过程中,操作失误,把电流表损坏了。而实验室没有多余的电流表,只有一些已知的定值电阻和开关,电压表连接好后,就不能再动,你怎么测出待测的电阻?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草图,我请了几位同学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阐述设计思路。下面同学提问,台上同学解答,发现问题,又不断修正。经过三位同学的展示和大家的集体讨论,学生们自己归纳出了4种只用电压表、开关和已知的定值电阻测出待测电阻的方法!课后,与同学们的交谈中,他们告诉我,通过他们自己之间平等的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修改,不同于老师的不平等的一问一答,不仅过程有趣,参与感更强,更重要的是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印象更深刻,兴趣激增,学习能力提升较快。
五、生活体验
物理学本来就是研究物质、物质间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所以,必然要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生活体验,在体验中把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水的物态变化》时,提出问题:冬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是附在玻璃窗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大多数学生乱猜一气。我先提醒他们回忆一下,冬天,你乘坐汽车上学,无聊时会在车窗玻璃上涂涂画画,你是画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因为学生基本上都有这种生活体验,所以,一经点拨,一下就豁然开朗,然后再进行理论分析,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再判断:夏天,戴眼镜的同学的眼镜片上会有一层白雾,是从空调房走出去还是从外面走进空调房形成的?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快速地作出判断。还比如,在建立比热容概念前,一般都要提出一个学生都有直观体验的问题:炎炎夏日,为什么不想赤脚在沙滩上走,而想泡在凉爽的海水中?通过切身感受,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为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进行了很好的铺垫。总之,处处都有生活体验!只要留心生活,注意观察,随时可体验。
其实,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和谐、愉快、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使每一次体验教学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体验。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原生态的教学方法,它既能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又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素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当让体验成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杨四耕《体验式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