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2014年中考物理课标与考试说明
2014.03.18 14:32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2014中考在即,中考复习已全面展开,课标的变化会给中考带来哪些影响呢?从课标修订版和2014考试说明是否能看出些端倪呢?现在提供给大家,希望对中考复习有所帮助。
四、正确实施科学探究
1.正认识确科学探究的目的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的科学探究跟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在目的上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学生的科学探究把提高能力作为重要目的,而不完全是探究的结果
2、处理好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两个矛盾
●课堂时间少和探究过程多的矛盾
●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矛盾
解决办法:侧重部分环节
属于本课题侧重的能力目标,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属于本课题侧重的的过程,教师可以大胆指导。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所侧重强化的要素上。一个课题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根据探究课题的特征进行合理和全面规划。看起来一节课似乎只突出了某一两个要素,而实际上不同的课题分别突出了不同的要素,学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3.体现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的不同特点

课内的探究
课外的探究

能力目标
●在课内完成,各要素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侧重部分要素。
●在课外完成,时间机动而且充裕,可以经历完整探究过程。

课题内容
●按教材的进度,探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科学内容项目。
●不受《标准》和教材约束。其内容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课题提出
●由教材的内容和进度决定。
●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

探究能力的形成
●通过不同课题侧重不同要素,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整个初中物理课只完成几个大的课外探究项目,通过完整探究过程,发展全面的探究能力。

4.《标准》用实例消除教师困惑
《标准》原有科学探究实例两个,在当时情况下,实例的的编写目的,是增强对科学探究要素的认识。
修订时,只保留了其中一个作为课外探究的实例;重新撰写了两个,作为课堂内的实例,引导教师认识: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案例是怎样处理上面所说两对矛盾的?
5.对科学探究项目能力要求进行规划
发现问题: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猜想、设计实验: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数据: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分析与论证: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我国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关于学生评价的发展历程
(1) 1996年以前:物理《教学大纲》中没有关于评价的内容
(2) 1996年:《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第一次对“考试”提出要求,这是在物理《大纲》中首次出现关于学习评价的内容。
(3) 2000年《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以 “考核” 为标题,第一次提出“除书面考试”,还应“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查”,但整个“考核”主题的内容仍然是对“考试”要求的说明。
(4) 2000年在《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第一次出现“评价”这一用词。
指出评价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长处和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提出不仅要把笔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根据,还要在实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情况,以及在兴趣与动机、态度与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评定根据。
至此,已看到了发展性评价的萌芽。
(5) 2001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中,第一次提出“发展性评价”概念,并把“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作为五大课程理念之一,明确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目的。
《标准》第一次在教育部关于国家课程要求的正式文件中,系统地对学习评价提出实施建议。但鉴于新的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建议中关于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可操作性还有待于优化。
(6) 2003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第一次把“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发展性评价特点,写进了课程理念。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学生评价的修订
(1) 《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发展性评价的概括,明确指出: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2) “评价建议”把评价的实施进一步落实在操作层面上:
●强调了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评价的三维目标内容
●对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作出了说明
●提出了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提高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知识与技能当今已不是目标的唯一要素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答案的获得已不再是难事
2、.技能的具体内容总是在与时俱进
如果使用电子天平,原来机械天平的操作技能训练便失去了意义。
3.“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
4.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时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适当减少了内容要求的条目,但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加强。
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从“过程”、“情感”目标来思考
二、从“过程”和“情感”目标思考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
●怎样形成并增强实践意识
●怎样养成严谨、求实、认真、平和的科学态度
●怎样提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它很可能影响整个中学阶段,甚至于一辈子。
初中物理课应在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实践意识、科学态度和基本能力等方面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以上五个方面的教学建议,值得专题研究。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有趣(出乎意料)的问题,让学生研究
●增添联系自然、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
●创设生动活泼的研究情境和学习氛围
●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
设计有趣的(意料之外)的研究问题
人类通向深海的道路十分崎岖和艰难,其原因之一,是深海的海水压力大得令人难以置信,人要潜入深海,是一个高科技难题。2011 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了 5 km级的深海中,敲开了这一神秘“龙宫”的大门。深海5 km意味着什么?有人说,设想你在5 km深的蛟龙号潜水器中把一只脚伸到外面的水里,海水对你脚背的压力相当于1 000 个人叠起来踩在你的脚上!海水压力果真有这么大吗?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控制教学要求的难度,使学生所解决的物理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让学生获得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 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新情境的问题的解决,是抽象套用理论还是进行具体分析,这是一个重要的解题习惯。它是影响学生学习“后劲”的重大因素。
●把物理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死记一些解题套路来套出问题的答案,这并不是好的教学过程。甚至于,把各种具体题目的解答也命名为“××法”,让学生记住解答的最后公式在考试中套用。它不仅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更严重的是对学生正确思维的形成有很大摧残作用。
● 初中物理“方法”教学的一个调查记录的启示
例:×老师让学生记住测电阻的各种“法”。

这种要学生死记题目类型答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盲目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并让学生
产生对物理课“呆板、乏味”的误解,丧失对物理学的兴趣,致使学生发出“我讨厌欧姆!”的呼声;更严重的是这样下去,学生难以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将贻误学生的一辈子。
3.教学联系生活、社会,增强学生实践意识
(1)实践意识不仅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也是教学现实中提高纸笔测验成绩所必须的。
(2) 选择联系生活、社会的教学内容来增强实践意识
① 选择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
② 选择物理知识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
③ 选择联系社会热点的问题
④ 选择有趣的、能激发学习热情的事例
⑤ 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实验
⑥ 估计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量大小
(3)在联系实际中采用优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实践意识
① 教师列举实例进行讲解
② 让学生列举实例
③ 展示联系生活、社会的图片
④ 演播联系生活、社会的视频
⑤ 展示实物并进行演示
⑥ 学生操作体验
⑦ 学术性游戏
⑧ 经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4. 利用物理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的精神——物理实验
●严谨的科学态度——物理实验、物理作图
●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探究
●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科学探究
●实践是检验结论的标准——科学探究
物理学具有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先天优势。
粗心常常来自于仓促和浮躁。布置过多的习题给学生做,实际上是在浮躁的社会现象中雪上加霜,是在训练学生“粗心”。
5.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体系结构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
1、机械运动、密度从九年级移到八年级,物态变化移到光学前面。
2、第一章:把原来第十二章中第三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移到第一章第一节、把原来第十二章中第一节、第二节移到第一章的第二、三节。增加了第四节的内容:测量平均速度。(因为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如先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学到后面的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仪器时,也有了读数的基础。所以教材就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
另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如先学习“速度”的内容,为后面“声速” “光速”的学习做好铺垫。基于这些考虑,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一章内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3、第二章: 把原来的一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移到第1节中,先讲声音的利用后讲噪声的危害。
4、第三章:将“物态变化”一章提到光学前,因为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延后难点的学习。
5、第四章:把原来光现象中的第6节“看不见的光”移到现在的第5节光的色散中。
6、第五章: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加入了探索宇宙的历程。
7、第六章是把原来的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删去第1节后的内容,原来第1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章节中了。
原来的有探究栏目,现在是实验栏目。探究已经渗入各个地方,不用都写上探究的名称。增加了扩展性实验
删去了“我还想知道栏目,增加了学到了什么栏目”,梳理总结本章知识,给出探究的结论。
科学之旅
有趣、有用的物理,怎样学习物理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STS 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一)本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内结构
“科学之旅”相当于全套书的序言。它是教科书的序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对教材有导向性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
教材从海边拾贝壳的孩子引入课题,比喻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充满乐趣和艰辛,这样就给全书定下了科学探究的基调。
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的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本课的一个任务。可是对一个初中生枯燥地讲这些内容,就会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所以,教科书只用了一句话一带而过地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接下来就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怎样学习物理
观察、实验
增加电学和电磁学问题
实验图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观察后是否能提出问题,电动机的原理直观展现。
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无数事例。教科书精选了一个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事实——万有引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来说明。
引出牛顿的伟大贡献。
另外教科书也引导学生思考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带来的弊端。“绿色节能的太阳能建筑”图片就是为了启发学生从能源的角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通过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在古代,人们主要是靠不充分的直观的观察、思辨性的猜测、形式逻辑的演绎和简单的推理,直觉地、笼统地去把握物理现象的一般特性。而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所以教科书选取“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的故事展示科学家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这个探究活动所用器材简单,容易理解,也容易模仿。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学习单摆的知识,只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了解科学探究的要素和过程。
八年级下册
显著的变化(1)
进一步完善图片设计在“新课题引入”中的建构功能!
显著的变化(2)
从教材结构上,进一步完善对 “力” 的概念的认识过程!

〔修订教材〕

现行教材

第1节 力
第2节 弹力
第3节 重力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2节 二力平衡
第3节 摩擦力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四、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一、弹力 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三、摩擦力

显著的变化(3)
进一步完善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体验建立规律的思维过程!
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建立规律):1. 选取运动物体只受阻力的实例;2. 展示两种对立的观点;3. 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4. 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建立规律;5.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显著的变化(4)
进一步完善实验测量的技能训练!
如:测量滑动摩擦力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验探究(选取真实、典型、有意义的选题。
显著的变化(5)
进一步完善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过程!
理解“压强”(形成概念):1. 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2.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3. 比值定义引入压强的概念 ;4. 压强的应用。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的科学探究:1.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提出问题、猜想;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检验;3.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 ——理性思维的训练;4.液体压强的应用 ——联系生活;
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设计:1.大气压强的应用——联系生活、情感体验;2.大气压强的应用——联系生活、情感体验;
显著的变化(6)
进一步完善浮力概念的认识过程!
如:认识“浮力” ——形成概念、认—感知“浮力”、——测量“浮力”、——分析“浮力”
显著的变化(7)
进一步理顺对 “阿基米德原理” 探究过程的逻辑关系!
阿基米德原理(科学探究):1. 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2. 推测: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 体重力的大小可能有关;3.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显著的变化(8)
进一步完善对 “功” “功率” 概念的认识过程!
认识“功”“功率”(形成概念):1. 感知“做功”的含义;2. 描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3. 计算“功”“功率”的大小。
显著的变化(9)
进一步完善 “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 的思想!
1.定性引入动能的概念 ——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 :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流水做了功。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energy),简称能。
2.定性引入重力势能的概念——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打桩机在打桩时,先把重锤高高举起,重锤落下,可以把桩打入地里,重锤对桩做了功。这说明举高的重锤具有能量……
在地球表面附近与高度相关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3.定性引入弹性势能的概念 ——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 : 发生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形变时可以做功,因此也具有能量……
4..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测量量的转换;
5.利用机械能及其转化——渗透守恒思想
显著的变化(10)
进一步完善对 “杠杆” 等概念的认识过程,以及STS思想的渗透。
认识“杠杆”(形成概念):1.展示杠杆使用的历史发展进程;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3. 生活中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知道“简单机械”(会利用):1.研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特点;2.删除了“功的原理”;3. 认识机械效率。

〔修订教材〕

〔现行教材〕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1节 杠杆
第2节 滑轮
第3节 机械效率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四、杠杆
五、其他简单机械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二、机械效率(gaozhongwuli.com)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