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论物理知识的可感受性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4.03.18 14:18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广东省云浮市中学 冯家明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摘要】学习知识是一个需要努力认真地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感受知识形成、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学习基础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构建真正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健全学生人格无疑是可行之道。
【关键词】物理;感受;知识
现在的物理教师和学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宣扬物理是十分难学的,并在教育、教学和学习中向学生和同学灌输和传递这种观念,且在实践中用晦涩难懂的题目去证明物理的这种难度和学物理就是这样的枯燥无味、难学难懂,令人越学越失去信心和兴趣,结果物理学也就变得真的难学了。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我们的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知识是来自丰富多彩的世界,知识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知识系统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认知建立起来的。所以,知识对于我们来讲也是可以去感觉、知觉、认知的;知识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是可以感受的,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枯燥无味、单调的,而是确实地存在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很多其他很重要的东西。在物理课堂上,除了学到平时我们所讲的重要的物理知识外,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我们还可以学到一种态度,一种学习的态度——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去感受物理世界从而去感受丰富多彩的万千世界,切实地感受知识和世界的实在性,体验物理世界;同时在这样的一个学习感受过程中学习或学会如何发现世界、发现问题,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种对待问题的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培养一种态度,就是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的态度,这对于学生来讲,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伴随学生的一生。
学习知识是一个需要努力认真地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自古以来“努力、认真”就一直是学习者的座右铭,但是怎样理解、如何做到努力认真呢就拿学习物理来说,我们的许多学生,他们努力地记住所学到的每一个概念、定理和定律,甚至记住老师讲过的每一道例题,照着老师的样子认真地演算每一道习题。当他们陷人大量机械的重复训练的时候,就无暇再去考虑这些想法是怎样闯进人的脑海,这些知识怎样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旦他们遇到一个老师没讲过的问题时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从哪里人手,或者即便是做了,也常常是由于概念模糊、条件不清、运算失误,甚至主观臆断而失之谬误。总之,他们被一大堆由琐碎细节构成的知识所包围,他们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既不能完整地联想出应当用到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也想不出在他们头脑里的那些散乱的知识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它们与眼前的问题又有何种系。那么怎样才能使学过的知识在头脑里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而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通常我们的做法是给学生总结归纳出所谓的知识网络,在一块大黑板上写下各式各样的知识点,布满了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好比拿出一副骷髅,缺少血肉,讲怎样建立对人体的正确认识一样,我们的学生又怎样认识和体会到知识呢那就只有通过体会和感受物理知识的实在性去学习物理知识了:
一、在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习基础知识
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在这种过程中得到发展,是值得物理教师思考的问题和为之努力的方向。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动作于客体(环境)而实现的。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就学生学习而言,主体当然是学生,就学习物理而言,客体当然是物理世界。一切经验都发源于动作,观察、分类、测量、假设、推理等实际上都是动作,思维本质上也是一种动作。物理学家基本上是通过动作实现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从而发展和认识这种规律性的。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虽然是人类已认识的,但想要学会这些知识,必需通过一个“再生产科学”的活动,重新感受知识的产生和领悟知识的真谛,尽管这个再生过程是大大简约和压缩的。概念和定律既然是人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那么就应该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其要如此,要更加注意做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和准备。
在这方面,笔者十分推崇“瓶瓶罐罐做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做法。在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定律定理的过程中不一定要高、精、尖的实验器材,只要物理教师真正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用简陋的器材演示实验,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感受到物理不再神秘,从而更加热爱物理。我在光的干涉实验中,使用鸡毛代替光栅,使用市场上的激光笔代替激光器,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这既对实验进行了创新,又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压强的时候,让学生自己用拇指顶着铁钉的钉帽一端,而食指顶着另一尖端,要求他稍为用力,感受一下不同的感觉,相信学生对相同压力下,面积越小压强越大会有更深的体会,这比教师在课堂上天花乱坠地讲一通或代人公式计算去比较数值来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和更具真实感。
二、在感受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处处都有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其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的场合和机会。解题的过程就是其中一个。解一定数量的物理习题是学习物理必不可少的功课。通过解题才能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体会它们的作用,熟悉它们的用法,掌握运用技能,发展物理思维能力。但是,现在有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学习物理就是解题,习题解得越多、越快就越好,于是物理学习就被“异化”成解题训练,忽视了物理学中许多生动而丰富的思想对发展智力、改变思维方法、培养能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学习物理不是为了解题,决不能把做习题作为物理学习的核心。过去物理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往往偏重于物理学知识的传播,物理方法和内在的精神气质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正是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学公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我们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和兴趣,而物理学的真正意义被我们所展示的漫天题目和冗长的数学公式所淹没,令我们的学生望而却步。做习题的目的,一是检查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否真的透彻理解了,能否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们;二是通过做习题,锻炼并提高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每做完一道习题后简单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题,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上有哪些新的体会。例如,在讲授力的分解的习题时,笔者就让学生模拟,一个学生站起来叉着腰,让同桌拉该学生的手肘,通过肩和腰的感觉去体会力的分解效果等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通过实验去学习物理都有一种误解,以为做了实验就是学习物理,将自己当成一个看客,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实际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血和肉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也是自然物,只要对自己没有伤害,像上面那样自己做一下“人体试验”又如何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学生能够真正地亲身体会,细加揣摩。
三、引导学生通过及时整理感受知识的关联性,构建真正的知识结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面对知识对象的物理世界,学生始终是主体,在知识增长和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调节作用,别人只能引发,不能代替。俗话说,今日之事,不可拖之明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当天要进行整理,细心琢磨和理解重要的概念、方法,它和以往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演示的例题所蕴含的典型意义。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稍作小结,考虑这部分内容知识结构的特点、思想脉络以及新旧知识的关联性。有些重要的关系和结论,要在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加以提炼,形成“知识模块”,它是在知识和经验长期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直觉和跳跃思维的基础,凭直觉解决问题,过程短暂、反应灵敏、领悟直接,我们的头脑中贮存的知识模块和物理情景越多,快速反应的思维能力就越强。
四、在感受知识交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健全人格
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提出,“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学习到的知识可能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那么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既需要独立思考,又需要交流的过程。缺乏交流的学习,路子越走越窄。有些学生暗下决心,埋头苦干,孤军奋战,梦想着突然间打一个翻身仗,这是不现实的。也有的学生在学校不学,回家关上门学,这是耍小聪明,不够大气,自然成不了大器。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集体,依靠这片土壤的营养来成长,要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也要善于释放自己的能量。这就是交流。信息资源的共享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如果你不去贡献你所掌握的信息,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接纳你,如果你不去享受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个社会就会抛弃你。我们有的学生,年级越高就越不喜欢发言,这就好像几十人来到教室,每人拿着一个大空碗,只想着从这里盛东西走,没有人想着奉献出点什么。有的学生面子薄,怕自己的问题招别人耻笑,越是这样就越会落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改革开放之路,不要搞壁垒,学习需要交流,互相探讨,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构筑了健全人格和实现社会化。edu.588.es
总之,要让学生亲口尝一尝梨子的滋味,亲身去体验一下物理的创造过程。否则,培养创新精神,仍不免是一句空话。因而,笔者认为,“物理就是悟理”——感受和领悟物理。学习(包括知识和技能)中的境界和领悟最为重要。“道之下再求术”,意思是先提高境界,在层次上有所感悟,然后从整体感应那种境界和规律中去寻求和掌握各种方法技巧。有了感应,就能够抓住方向,一日千里。同时境界的提高包括心境、通达和反应能力、视角、感受性、领悟力的提高,这在后来的学习中,往往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更有助于人的整体提高。
附:慧眼识真、鉴古维今、以事悟理、情理论世
“物理悟理,悟物穷理,理在物中,理在悟中”,“学物之理,悟人之理”,这是物理学之道和为人之道。“物理就是悟理”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