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浅谈
2014.02.20 16:02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凸显区域资源优势 优化科学课堂教学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浅谈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一些集声、图、色为一体的现代化技术已逐步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使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优化了课堂教学,缩短了教学时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但在我们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学校条件差,配套的科学教学设施、仪器奇缺,要什么没什么,除了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三个一之外什么都没有,即使有实验室,教学设施和仪器也是九五年迎接双基验收时按《小学自然仪器配备标准》配置的的淘汰货,实验室名存实亡,根本无法适应小学科学教学的需要。在这种状况下进行科学教学,确实有点“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但在我们农村也有农村的特点,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绿色的田野、清澈的小河、可爱的花鸟、虫鱼、野果,还有会飞的蒲公英、好玩的泥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村具有的优良自然环境,为小学科学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教学者应该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因地制宜,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联系学生熟知的日常事物进行教学,使学生从小爱科学、悟科学、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在无“米”的情况让小学科学教学又“炊烟袅袅”起来。
一、激情促趣——教学生爱科学
《课程标准》指出: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的心理特征之一,它是学习的一种积极情绪状态,能鼓舞学生生动而愉快的学习,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更能体现老师的教学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农村实际情况,从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科情感,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使他们的个性、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对科学才能“情有独中”,愿学乐学。
在教学《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对于土生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从小与泥巴接触,所以对土壤最熟悉不过了。在教学中,我充分把握这一点,课前我让学生到菜田里、麦田里、果园里……去观察土壤,看看土壤的颜色,土壤里有些什么,用手摸一摸土壤,手有什么感觉,并收集一些土壤带回研究。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去交流自己的发现:土壤中有土;土壤中有石子和沙子;土壤中有草;有小虫子……一下子就激起学生说的欲望,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猜测土壤中到底有什么,怎么去做,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探究的欲望高涨,没有一个学生闲着,整节课我充分让学生参与观察、实验,让他们亲自经历了一次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求知欲望,并且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小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必须要全面了解学生,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愉快地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
二、预习参与课堂——教学生悟科学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科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农村教学实验器材极其缺乏,所以准备实验器材很是让老师头疼,光靠讲解又难以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违背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针对农村实验器材极其缺乏的实际,把预习引进课堂,使学生在课前依据教材提示内容,准备材料,动手操作,记录结果,经历探究过程,提前感悟科学知识,上课时在进行展示交流,既保证了教学的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便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蚯蚓的选择》一课时,蚯蚓在农村比较常见,所以我课前让学生依据教材提示准备好熟悉的蚯蚓,长方形盒子(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一端剪掉,底部铺上吸水纸),一端铺湿润的泥土,一端铺干燥的泥土的带盖的盒子;按教材提示方法做实验,记录结果,提前感悟科学知识;课堂上,挑选两组学生做实验(一组做与阴暗有关的实验;一组做与潮湿有关的实验),组织全班交流,总结蚯蚓生活的环境。整堂课环环相扣,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因地制宜——教学生学科学
自二零零一年我县在小学实施科学新课改以来,由于我们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相应的科学课改器材配备远远跟不上课改的步伐。可打一个比方,目前农村小学科学器材配备相当于解放战争中我军的小米加步枪,而新课改要求下的器材配备就相当于国军的飞机大炮,虽然比喻不是很确切,但说明了目前的科学器材配备严重阻碍了科学教改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科学教学,虽然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但并不是说不能进行教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做生活的强者,用我们日常常见熟悉的事物代替教材中实验室中没有配备的器材进行探究,教学目的同样也是可以达到的。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花的研究》一课时,教材上以油菜花为例详细具体的给我们介绍了花的结构,由于本地这种花不常见,学生接触少,实验室又无花样,光靠老师的讲解,学生难以接受。为此,我因地制宜,用本地学生最熟见的梨花代替油菜花,通过学生采集,观察,记录,交流,总结,对花的结构有了确切的认识,学生兴趣浓厚,圆满的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
四、做中学——教学生做科学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育;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一方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同时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要求学生亲身经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提出的“做中学”理念中指出:“做”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这里的“做”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猜测与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创新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而其中的“学”泛指广义的学习与发展,具体指组织探究、获取新知、亲历过程、体验情感、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提高。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给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行。
在教学《摆的研究》一课时,课前让学生用材料(材料因人而异)制作一个摆,上课一开始,我在学生中间取不同的两个摆(一个摆摆锤重,一个摆绳长),让摆同时动起来,学生观察,教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然后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对问题作出假设,小组内自主的制定方案,实施探究,交流结果,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做科学的过程,人人参与,人人动手,使学生从小学会“做科学”,为以后怎样做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终生受益,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
五、学以致用——教学生用科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还要到生活中去,为大众服务,为全人类服务。所以我们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为自己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科学应为大众服务,它属于全人类!”

在教学《让马铃薯浮起来》一课中,我在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实际,提出了一个蕴含本课知识的学生熟知的问题:“家里在腌鸡蛋时,为什么鸡蛋先浮后沉?”尝试让学生解释其中的奥秘。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更好的为全人类服务!

虽然农村经济萧条,教学设施缺乏,教学信息匮乏,小学科学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少,但只要我们教学者扬长避短,做生活的有心人,把农村的资源优势凸现出来,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学生爱科学、悟科学、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也是不难实现的!
文章整理物理网博客blog.gaozhongwuli.com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