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网络教研课的作业
2014.02.20 16:01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一、课堂观察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表
观察对象:学生观察内容: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情况
观察理由: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他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
观察目的:通过有效合作,使学生能够开展合作学习,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
观察方面:A:是否做到全员参与B:交流内容是否有价值C:交流合作后目标达成度如何D:组内、组间是否做到相互倾听E:组内、组员之间是否公正客观的相互评价F:组内、组员之间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通过观看视频,知道了教学目标对于一堂课的重要价值,我也改进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培养提出、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出示课件:伴随海浪声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大海吗?海边还有好多虾和螃蟹呢?想不想去看看?
活动二:(一)捉了多少只虾?1、你能解决“一共有多少只虾?”自己试试看2、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中交流吗?3、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当学生用竖式计算时,可让学生板书4、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
(二)捉了多少只螃蟹?1、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2、谁愿意说说你的算法?3、用竖式计算会不会写呢?
活动三:帮小壁虎找尾巴1、小朋友在海边玩够了,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几只断尾巴的小壁虎,你能帮他们找到尾巴吗?2、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展示一下?

活动四:看图编数学故事1、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两幅漂亮的画,想不想看看?(自主练习第5题)2、看这幅图讲一个数学故事(自己讲)3、谁能在班上讲一讲?活动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小组合作之困惑:
小组合作教学在我校开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自不必多言。我始终以积极心态,在班内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一年级),在小组合作中存在种种问题,存在诸多困惑。
1、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课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形,老师一声令下,班内立刻小脑袋凑在一起,吱吱喳喳,热闹非凡,而真正涉及到实质内容的则少的可怜。
2、课堂失控现象学生自制力差。往往趁机讨论与课堂问题无关的事情,相互说话,甚至打闹。
3、有“独霸”苗头 一人说的多,如有不同意见,则立即反驳,甚至“鸡蛋里挑骨头”,别人没有机会,尤其学困生,更没有了自信心。
因此,我也做了种种尝试,力图改变某些“不和谐的音符”。如每组由一人负责组织讨论和纪律提醒。让学生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说出别人发言的要点,针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可以向别询问,但要有礼貌。轮流发言,其他人员可以补充,等等。以上是自己浅显认识。
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最近我刚刚执教过一节《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在课中我运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列式与猜想,探究与验证,反思与升华等一系列过程。从孩子们洋溢着成功与幸福的笑脸,我也感受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带给我的成就感。的确,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带给我们学生的是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
在课中,我注重让学生自己通过手中的小棒,计数器,在操作实验中得出12+26=38 ,通过摆、拨在头脑中建立表象。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同时,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通过对12+26=38多种计算方法的讨论,得出了算得又对又快的方法。在这里,通过不同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最后,我用课件形式出示了上周本班各小组评比得分,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哪组加分最多,哪组加分最少,哪两组加分同样多……”进而认识到“我们应向哪组学习,哪组同学要多加努力”等问题。学生有了更深的情感体验,也使本堂课有了升华。
五、统计《我们的鞋码》部分教学设计
1、同学们,你们表演过节目吗?前不久,我们学校举行了文艺表演。(出示课件)大家看,他们的鞋子漂亮吗?如何才能为咱班买到合适的鞋子? 应该先知道什么呢?(鞋号)
2、展示小组长调查的鞋码。 讨论:怎样想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呢?
3、学生交流 、评价(出现了好几种办法)
4、小组商量,选一种认为最好的方法,把记录方法写在黑板上。(有的组用三角,有的组用对号,有的组用竖线)

5、比较几种办法(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讨论积极)
6、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得办法记录
7、渗透画“正”字方法
8、讨论“正”字办法(得出结论,这种办法简单,整齐,清楚)
9、把调查结果制成统计图(讨论)
……

反思: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搜集数据的过程,放手让学生用简单统计图,统计表整理数据,分析问题,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及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
六、通过观看专题,对于安老师的教学案例留下了深刻印象,结合自己所见所闻谈一点自己浅显看法:
我觉得,安老师的做法比较成功,学生在课中“受挫”。安教师不是重蹈覆辙,而是另辟蹊径,引导学生先合作交流,找到更好的统计办法(投票的办法),统计出了正确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这里,安老师没有在学生受挫后重复运用同一种办法,(因为重复会浪费时间,学生会失去兴趣)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办法的弊端,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择优,保证投票结果的正确性。
曾经听过低年级的一节统计课,课中对于统计办法一次没有成功,学生受到挫折,于是教师再此用同等办法统计,结果又不成功,教师又一次统计……不但本节课没完成目标,学生还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课堂中失去了原有的"风采"。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难免在众人认为好的统计方法(举手的办法,起立的办法)中“误入歧途”,浪费课堂时间。我在这部分教学中力求避免这一点,比如:在《换牙了》和调查本班学生各住在学校的哪个方向时,用“站出来”的办法。这种办法立竿见影,既保证了统计结果的正确性,又保证了课堂有足够的时间去交流,思考,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
七、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最近观看了关于“解决问题”的讨论后,专家们精辟的讲解使我的思维豁然开朗。由于自己从事数学教学的时间不长,缺乏数学教学经验,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一知半解,专家们的讲解向指路明灯,使我有了“方向感”。近期,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作了一些尝试,对于一年级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记录了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内容: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教材34页综合练习第五题(湖边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你发现了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如:一共载了多少棵树?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2)解决问题
选择你喜欢的问题,写出(画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尝试画图(教师给与必要的指导),有的用圆圈,有的画三角,还有的用小棒表示……

(3)展示交流
有选择的用投影展示出不同的画法
(4)去伪存真,总结质疑
说一说不同画法的优缺点
(在此环节,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通过讨论分析,优化了画图方法)
反思:低年级段要在教师指引下,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注重结合学生的知识解决问题,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尝试画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既有利于学生体会画图的策

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又有利于学生通过不同解决方法的比较,明确解题思路。
八、解决问题中的几点看法:
翻开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色彩鲜艳的情境图吸引了儿童们的眼球,教材的内容让我们感觉到讲授的是儿童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图的创设为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特点来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1、 在各种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认识图形》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不同图形拼成美丽图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提出了问题,保持了高昂的学习热情。其实,激趣方式有很多,如:故事情境、操作情境。激趣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探索发现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也需要一颗童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会捕捉令他心动的画面,创设情境。
2、贴近生活,整理信息,探究问题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确,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价值。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中,通过“开小银行、模拟购物”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于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培养空间观念之我见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促使小学生能更好的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低年级段,培养空间观念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就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作了几点探索。
1、通过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比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课前让学生设计一个物体(可以是长方体,也可以是正方体)。结果,全班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都设计出了自己的物体。还比如,在学习了“角的知识”之后,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角来进一步深化对角的认识。通过动手实践,不但学生开拓了视野,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通过同伴的相互交流,增强了合作能力。
2、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培养空间观念。

  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的几何观念。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角,学生通过在教室内找到的许多角,教师适时的引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从而实现了从实物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转换。
3、回归生活,根据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对于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想必已经很熟悉,这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列举出钟面、方向盘、车轮、圆桌面等圆形物体。因此,平时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观察也是很有必要的。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的确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现实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为进一步系统的学习几何形体打下良好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低年级教师,我深感自己责任之重大,虽然集中培训已结束,但我的学习远没有停止,我会以这次培训为新起点,进一步思考,努力提高自己!
十、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于度量的理解
度量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对于此内容有必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
1、积极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等形式,调动学习积极性。保障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
2、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展学生思维
小组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好形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悟出周长、面积等关于度量的有关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有关内容。
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的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演示,可以化静为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对于周长、面积等公式的理解。
十一、在算法多样化教学中。你积累了哪些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鼓励“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建议已经被广大教师普遍接受。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的培养学生运用“算法多样化”解决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积极探索。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浅谈几点做法。
1尊重学生的算法多样化想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而对于同一个问题,他们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不管他们的想法高明不高明,都要给予一定的思考空间,鼓励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择优。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要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逐步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探索多样化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合作能力
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的不同认知,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想法,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学会欣赏他

人。
算法多样化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策略,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认清其实质,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

十二、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估算策略?你有哪些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可见,估算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一种数学的能力。我作为一名低年级段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低年级段的估算策略。
1、注重估算意识的培养。
低年级的估算教学更重要的是估算意识的培养,当学生有了估算的意识,便会自觉地意识到,在计算过程中,除了精算还有估算,在计算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可以灵活的运用该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

比如化整为零。718+179,把718看作700,把179看作200来计算。
还比如看“得数的末位”,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还有看“得数的位数”,如有一学生算得319*5=595,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这是错误的得数,理由很简单,因为前一个因数的最高位是300,后一个因数是5,积肯定是四位数。595是三位数。几句简单明了的回答,其他同学心服口服。
3、结合实际,提出好问题。
数学与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的情感越容易引起共鸣,越有利于数学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这也是估算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比如“解决操场的周长大约有多少米”要用到估算,购物时也要用到估算,等等。
估算虽然有估的成份,其计算结果的要求没有精算那么高,可估算教学带给我们的思考确是那么的深邃,特别是低年级段的估算教学,更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文章整理物理网博客blog.gaozhongwuli.com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