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鹰的重生
2014.02.17 23:31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课眼模式下的阅读教学
应慈军
(2012年8月22日在学科疑难问题培训会议上的讲座)

引语(幻灯片展示):
鹰的重生
鹰可以活到70岁,当鹰活到40岁的时候将面临一次生死抉择!
这主要是因为当它的生命到了第40个年头的时候,鹰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力地捕捉猎物。
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会垂到胸脯的位置。
它的翅膀会长出又密又厚的羽毛,让它的双翅变得沉重,难以飞翔。
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重生过程。
如果想重生,鹰得独自飞到山顶,在山的高处准备重生。
这是一个漫长而可怕的过程,重生的鹰要忍受莫大的痛苦和剧烈的身体创伤。
重生的第一步是除去老化的喙,鹰用头抵着粗糙的岩石,在石壁上一下下地磨擦,把老化的喙皮一层层磨掉,直到完全被剥离。
这时的鹰已经无法吞食食物,它不吃不喝,凭借体内不多的能量来支撑自己的生命,在痛苦的煎熬中静静等待。
几个月后,新的喙慢慢生长出来,鹰开始了重生的第二步。
当新的喙长出来后,鹰使用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
然后又是痛苦而漫长的等待–奄奄一息的鹰在痛苦中长出了新的趾甲,而此时它还得熬过最后一关:用新长出来的趾甲把身上又长又重的羽毛一根根拔掉……
当新的羽毛长出来后,鹰完成了涅盘般的重生!
新的喙、新的爪子,新的羽毛,鹰又能重新捕食了,重生后的鹰能够再活30年!
《鹰的重生》一文给我们语文教师的启迪: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困难的决定。开始一个更新的过程: 我们必须把旧的习惯、旧的传统抛弃,使我们可以重新飞翔。 只要我们愿意放下旧的包袱,愿意学习新的技能,我们就能发挥我们的潜能,创造新的未来。
我们需要的是自我改革的勇气与再生的决心……

教师专业素养结构:
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
专业情意

关于语文学习: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既要求自己学会,还要学习别人是怎样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专家把语文复杂化,老师把语文简单化。

“课眼”理论:
1、“课眼”课的基本模式
2、“课眼”及“课眼”的形成
3、“课眼”课问题的特征及设计
4、“课眼”课的备课五定
5、“课眼”课的教学推想
6、“课眼”课的高考联想

一、“课眼”课的基本模式
关于《离骚》一课的教学设计
实例:
一、导入:“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及汉湘人。”
二、屈原及《离骚》作品介绍,学生译文。(点评:先入为主,硬塞给学生)
三、问题探讨:(1)概括大意,说说屈原为何表白自己的出身不平凡?(2)⑤–⑧写什么?为何这样写?(3)⑨—12写了什么?(4)13—20写了什么?
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
第一,内容:目标定位不当。
第二,方法:千篇一律,简单问答。
第三,推进:结构呆板,有失严谨。
第四,作业:空缺
第五,学情:不明,评价缺失。

基于“课眼” 课模式下《离骚》一文的教学提问设计
1、作者最想说的是哪一句话?(给学生时间5-10分钟,可参考注解)
明确:最后一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2、作者怎么敢说“我”为君王“道先路”?
明确:内美、修能
(联系全文,理解“内美”:祖先:高阳苗裔;出生:庚寅以降;名字:正则灵均。理解“修能”: 披江离,佩秋兰,搴木兰,揽宿莽。)
3、关于“导先路”的条件“内美、修能”,在写法上有不同吗?
明确:一叙一描
4、结合诗句,说说屈原是怎样的人,介绍屈原。(或课外作业)

“课眼”法注重一抓作者思路,二抓读者鉴赏思路。
平时常见教学问题设计纰漏:内容庞杂,目标虚设,方法作秀,测评缺位,学情无实,缺乏独创。

“课眼”课设计特点:
目标明确,利于检测;
内容深入,课眼贯之;
激疑释疑,问题层进;
过程推进,简明严谨;
学用知识,发展思维。

阅读教学“课眼”模式形态:
一个“课眼”统率,贯穿三个基本层面的问题,即:
有一个被教学内容围绕的“课眼”。
三个层面的呈递进态势的问题:
写什么(内容)——(理解层面)
怎么写(形式)——(运用层面)
写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写)——(鉴赏层面)
结构:将问题朝廷到底。

二、“课眼”及“课眼”课的形成
1、“课眼”:
何为课眼?课堂教学内容的聚集点,课堂教学的中心。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有“戏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戏眼”指戏曲中的关键精彩处。
“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它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相对完整的实践过程和艺术创造,因而一堂课也应当有它闪亮的眼睛,不妨称之为“课眼”。抓住课眼,有利于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
“课眼”指讲课的关键。 “课眼”犹如一课之窗户,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即能窥见全课。教师善于设眼,就能启发学生总揽全课,有重点、有条理、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课眼”不同于“文眼”,也不同于难点、重点,有时它并不在置眼之处,却是咽喉要害,抓不住它,讲课就会茫无头绪,平铺直叙;抓住了它,就能纲举目张,带领全课。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同一课文,不同的教师会在同一处发现它,倘若我们吃透了课文,是不难发现它的,这就需要我们用慧眼去挖掘课文的深层,发现可贵的矿藏。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巧妙运用“课眼”,就可以像舞台上的聚光灯烛照主体形象一样烛照全课,收到“一字穷理,定全课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经络”的艺术效果。

确定“课眼”应考虑的问题:
1、清楚行文的思路:如《离骚》的思路是,叙“内美”——(过渡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描“修能”——述“勤作”——忧“国情”——导“先路”。作者围绕“道先路”意图来做诗,表达作者对国家的忧虑,表明改变现状的决心。
2、明确作品写法:《离骚》一文是怎样表达“导先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写法包括:表达方式、结构章法、表现手法、语言特点或风格。
3、了解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考试说明、学情分析。
4、建构课堂教学内容:情节、情感、观点。
思路就是文章各段之间的逻辑联系,思维活动发展的线路或轨迹。
归纳以上,“课眼”的提炼有三个维度:
有可教。教学内容的确定:文本内容,学法。
应该教 (应该学)。指向明确。
问题化。

“课眼”的确定:
1、文题中。如《我的四季》。
2、文眼中。如《六国论》“敝在赂秦”。
3、教学的关键内容中。《娜塔莎》中心理活动:少女之心。

“课眼”的审核标准:
1、问题有明确指向。
2、有文本个性。
3、起到提纲挈领作用。

“课眼”与切入点不同:
1、内涵不同。“切入点”解决问题最先着手的地方。“课眼”解决问题最核心的地方。
2、作用不同。切入点为切入,激疑、突破后就完成任务。课眼要统率全堂课。

三、问题的特征及设计
1、贴近学生的阅读心理。教师要换位思考,是学生愿意回答还是被回答。
2、挑逗学生的激情。不同于考试题,要求严谨、专业,不歧义。
3、比较阅读,引发思维。
三个基本问题的特征:
1、一组问题由一个“眼”统率;
2、三个基本问题三个层面,连贯而递进,为达成目标有序有效推进;
3、“问题”内容从文本实际出发并依从于目标、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
4、“问题”表述由激疑引向释疑愿望;
5、“问题”多角度、多层面,有利于思维拓展。

课例:《绝品》(谈歌) 谈歌《绝品》原文阅读.doc
1、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有几个?为何只给姓不给名?(悬念)
2、四个人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可看出人物怎样的品质?
3、标题中的“绝品”指什么?(千古名画、裱品好、三个人都是人中绝品)
4、现在可回答第一问吗?(代表一类人,表明爱国是普遍的)
5作业:(1)鉴赏标题(结构、内涵、手法)
(2)分析三个人物形象,归纳其手法。
《六国论》
1、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赂”的作用是什么?
3、属也灭,不赂也亡,为什么还要劝当朝统治不赂呢?
4、作业:归纳论证思路。

《师说》
1、“古之学者必有师”是全文中心吗?
2、怎样劝说师道?效果如何?
3、你赞同韩俞的师道吗?

《我有一个梦想》
1、马丁路德·金面对哪些人演讲?(对象复杂:黑人同胞、白人兄弟、政府)
2、对不同的对象说了些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是怎样说的?(内容、顺序、人称、语气、肢体语言、情感等)
3、“我有一个梦想”,为什么放在最后的部分讲?
4、如何看待“非暴力抗议”?

《项脊轩志》
“悲与喜”是课眼,而两者关系“以喜衬悲”容易被忽视。

四、备课五定:
1、定目标。
课例《炮兽》
问题:划分小说场景,加以归纳。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场景切分:景物、人、事件。
场景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
火炮狂肆,神秘老人现身
大炮继续破坏,神秘老人出手
军舰陷凶险,将军赏罚炮手
2、学情分析:
(1)能说出内容,不能明深义。
(2)场景划分有困难
(3)场景之间的联系不一定关注。(思维很重要)
(4)衬托的运用,能说出但不珲一很系统。
(5)细节“伪钞”可能被忽视。
(6)作者主观色彩很浓,有疑惑。
——文本阅读的价值
3、定课后训练题
阅读知二场景,从哪些角度写炮兽形象?(描写方法)
赏析标题(衬托、线索、悬念)
描写一个关于早自修的场景(作业)
4、定内容:
场景描写人物
场景间的关系(越来越严峻,对人的考验)
创作意图:炮兽?人?
5、定问题
标题你认为拟得好吗?(比较:神秘老人)
写炮的兽性有几处?每一处哪些地方兽性?
写炮兽肆虐,意图是什么?
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有什么意图?
写老人的文字很少,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

提醒
问题要简洁、准确、周密。
问题切换要有过渡和铺垫。
提问要关注文本的细处。
每课要有一定哲理的结论性话语,这是很必要的。
对文本要有质疑精神、理性思考。
教学宜想在大处,看在远处,做在近处,落在实处。
细处就是细节描写,叙述角度,情节结构,情感抒发的节制技巧。

文章整理物理网博客blog.gaozhongwuli.com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