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读《原来在国内我上的不是大学》有感
2014.02.03 19:32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读《原来在国内我上的不是大学》有感 读熊丙奇教授《原来在国内我上的不是大学》启迪至深。中国的教育学生在走进大学前负担之重、压力之大堪称世界之最为之不过。走进大学负担之轻、压力之小也堪称世界之最同样为之不过。熊丙奇教授把中外大学之比较的诸多文章献出真是让国人大开眼见,由此得出以上的结论。 新华网4月24日报道: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大学校长齐聚清华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中外校长热议的一个话题。在他们的眼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他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处理好与大学间的关系,将办学自主权真正放到大学手中,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此外,校长们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长期的过程,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以上的建议都是一些官话,已经反反复复说过若干年,但是却没有得到认真的实施,这些官话其实也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而熊丙奇教授《原来在国内我上的不是大学》所举之例点到了要害。简单地说:如果哪所大学的学生把“混”字都改为“学”字,以“学”增智、以“学”创新、以“学”兴国,那么离世界一流的大学还会远吗?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不是专利,可以任意取之,为何就学不了呢?是中国没有优秀的学生吗?显然不是;是中国没有一流的教授吗?也不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生。而留在国内怎么就…… 以下摘录熊丙奇教授《原来在国内我上的不是大学》的几段很能说明问题。 一位在MIT(麻省理工学院)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他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时保送进了北大,进了北大之后,一个学期选10门课,甚至更多,都没问题,因为只要学期结束,考试通过,就可以了。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 一个同样和他保送进北大的同学,混到大二,因为长期缺课去打游戏,最终多门考试不及格被退学。他觉得这样混下去,实在对不起自己,因此申请MIT,到这里继续读大二。到了MIT,虽然只选了五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因为每门课,老师都要求要阅读大量的书,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在他们的同学中,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的情形,十分普遍。这位同学告诉我,他曾经对大学十分失望,而到了MIT,才发现自己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他说,他对此的感受最有说服力,因为其他的本科生,大多是直接高中毕业后来留学;而研究生们,感受不到本科生教育。听了他的话,我在想,这可以解释,为何近年来会出现中国留学生捐巨资给自己的美国母校却不捐给中国母校。 有什么样的学校定位,有怎样的学校风格,就有怎样的学生。美国的大学,可以让学生在忙碌中热爱学校,融入大学,而我国的大学,却让一个个好学生把“混”字挂在嘴边。如果要说差距,这是我国大学与国外名校最大的差距。如何赶上这些名校,国外学生们的感受最深处,也就是我国大学最应该做的。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