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只有群像,没有个体,酿成教育悲剧
2014.02.02 21:12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澳大利亚华裔妇女田梅在其家中被杀,警方怀疑作案人是她的儿子李伟,但是李伟已在3月23日从墨尔本搭上了去新加坡的飞机,此后音讯全无。目前,涉嫌弑母的李伟依然遭到全球追捕,而被害母亲已经由悲痛万分的丈夫安排下葬。(北京晚报4月4日)在药家鑫案开庭的当口,同样是音乐高材生、以几乎满分的成绩毕业于当地一所知名的私立学校的李伟的弑母行为,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所有议论声中,我注意到两种观念,一是李伟虽然是华裔,但在西方教育环境中长大,这表明在西方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是有人格缺陷和心理问题的,我们大可不必羡慕西方教育模式。二是这又给华裔丢脸,也给此前的“虎妈”教育模式一记响亮的耳光。当然,也有家长很纠结,就在4月4日,有媒体报道,“虎妈”的两位女儿,已分别被哈佛耶鲁录取(中新网4月4日),同样是“虎妈”,效果为何却不同呢?李伟的行为,怎么就和西方教育模式联系了起来?在笔者看来,导致他做出极端行为的根源,根据媒体报道,极有可能是母亲对其要求太高,他不堪重负而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如果要深入分析,应就事论事观察其成长经历、家庭教育等各种原因,从中吸取教训。这起事件,无疑暴露出其家庭教育的严重问题,说明家庭教育如果只关心孩子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只追求功利的教育结果,一味要求孩子“杰出”、“优秀”,不关注孩子的人格、心理,是不利于孩子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但是,这却不能贴上华裔的标签,认为其给华裔群体带来不好的形象。然而,这种把个体行为——不论好的,还是坏的——不分青红皂白就与集体“模式”、集体“形象”联系起来,却在国内很常见。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把个体淹没在群体语境中,甚至把问题的讨论导向“口水战”,却贻误了问题本身的真正解决——前不久,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上,拥有哈佛学历背景的美籍华人安田搞怪不断,个性出场且大跳雷人舞蹈。而且,当心动女生就站在面前时,他却出人意料选择放弃,原因是他希望找到一位志同道合“为人民服务”的女生,而心动女生并不符合他的要求。对此,舆论议论纷纷,说这名“哈佛”男孩如何如何。但客观而言,安田就是安田,他不能“代表”哈佛,他只哈佛成千上万学生中的一员,这样的学生出现在哈佛一点不奇怪。因为一所大学,不就应该由各种个性、特色的学生组成吗?如果觉得他“怪”,那是由于国内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所有学生都按一个模式成长,没有了个体,只有“群像”,稍有不符合大家的“想象”,就成为另类,这才是教育问题所在。在笔者看来,不关注孩子个体的内心需求,家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希望其为家庭增光,做“人上人”;不分析受教育者的个性,学校把单一的成才模式、目标强加给受教育者,希望他们能成为这一模式中的“成功者”,其结果是,当孩子觉得做“人上人”太累,争取成为“成功者”的路太漫长,或者发现自己其实只能做“人下人”、“失败者”时,就会产生与父母、学校的严重冲突,乃至做出极端、过激行为。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人的生活更美好,因此,教育其实不应该存在“模式”,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这就是开展“个性教育”。有人担心“个性教育”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可能导致学生太“个性”而个人主义。这是对个性教育的彻底误读,良好的个性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有利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会让每个个体对自己有责任感,进而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也产生责任意识。眼下我国的教育,有多少孩子认为读书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完成家长、学校的任务,是为家庭、学校读书呢?对这样的教育进行评价,显然不能简单地用“模式”硬套,而要关注其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否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适合孩子的办法。此前,华裔“虎妈”广受舆论关注,但笔者一直认为,这位华裔母亲的教育办法,是富有她自身特点的方法,不能称为“虎妈”模式;其教育方式可能适合她自己的孩子,但却不一定适合其他孩子,不能简单效仿。相对来说,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发展,而我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则普遍对学生的个性、兴趣关注不够。这是我们必须认清的现实。但毋庸置疑,就是在欧美国家,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照样有学生存在人格缺陷和心理问题。也正是由于如此,教育需要不断完善,需要分析每个学生个体的变化,而不是一层不变。在这些令人心痛的悲剧面前,每个家庭、学校都应该反思,对于孩子、学生,我们究竟了解多少,是否关注了他们的个性、兴趣,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引导方法,这才是负责的态度。 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