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科学与教育为实践代表先进生产力而努力
2014.01.31 21:59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摘要: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人材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顶天”:熟悉国际科学发展的前沿,和专业领域中最新的科学技术;又要“立地”:打好基础,专业口径不能窄,立脚于我国生产力发展当前。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关键要改进学习方式,密切厂校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代表先进生产力,我国的科学必须赶超国际水平。我认为它包括了三方面要求:除了基础科学应满足长远国家科学发展需要;应用科学应赶上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外,还有把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它涉及材料、设备、工艺以及市场的支持问题,这是一个工业各部门及市场经济的系统工程,这各个方面都被协调好,才能真正把先进的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历史上从科学发明创造转化为工厂的产品过程愈来愈短,这方面我国与国外的差距是很大的。以机器人发展的历史为例,美国对机器人的科研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但真正的机器人王国却是日本,问题在于二次大战后日本国内技术工人奇缺,迫切需要机器人,政府采取了支持的措施,把机器人产品租给工厂应用,既扩大了应用市场,又为机器人研制找到更多的资金。我国机器人研制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在某些方面(如水下机器人)已达到国际水平,但由于市场需求不旺,所以机器人工业一直没有壮大,只在特殊场合得到了发展,看来比最近崛起的汽车工业要晚多少年才能形成气候。再拿高压变频器来说,我国95年就有人申请了专利,但由于应用未打开局面,直到最近企业改制,电厂与输电网分离已成定局。发电厂必需降低成本才能生存,迫使广泛应用高压变频器来减少风机水泵的能量浪费,为高压变频器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但是我国的生产线工艺还不够完善,所以面对大量涌入的国外产品,国产产品显的软弱无力。上述例子,说明研制、设备、生产、工艺、市场组成的系统工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要实践“代表先进生产力”必需在基础、应用科学以及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系统工程上狠下工夫。这里除了国家宏观控制对某些方面重点扶植外,科技工作者也应了解,预测市场,把研究力量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人材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近期又在国际科技公司任职的我对此颇有感触,人才市场招人单位已愈来愈重视应聘者的经历而不仅是学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的教育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生产力的要求,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有些原理在国外早已有成熟的产品,对此不少学生还不熟悉甚至从未见过。如计算机、A/D、D/A、网络、电气传动、功率电子学在学校中是分几门课来学的,但全数字变频器已把这些内容集成在一个设备里,掌握了这种设备,就能对上述内容融会贯通,当然它不包括也没有必要包括课程的全部内容,但能灵活地使用它们来解决生产力问题。在大学教学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1.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熟悉国际科学发展的前沿,和专业领域中最新的科学技术,使学生在迅猛发展科技的时代不迷失方向,能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立地”有两重含义,在教学内容上要打好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生产要求,在现代科学中,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基础要适当宽一些,专业口径不能窄。“立地”的另一含义是要立脚于我国生产力发展当前,或近期的需要,这样的毕业生才为厂矿所欢迎,大学中某些过于尖端的专业其就业范围就受到限制。又要“顶天”又要“立地”;又要基础,又要交叉学科;而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矛盾怎么解决?下面谈谈改进学习方式问题2.密切厂校关系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学校的进步十分重要,五十年代教改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两个实习: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使学生熟悉生产,得到了锻炼。在今天市场经济发展了,单位都讲究效益,过去那种实习成了厂里的负担,因而被削弱了。为什么学生这免费的力量就不能给工厂带来效益?问题在于怎样结合。在美国,工厂、公司忙着把自己的新产品送给学校,这是最好的宣传,学生用惯了该厂的产品,出去工作后自然成了该产品最好的推销员。我国的工厂没有足够的远见,而学校也缺少这方面的宣传,让工厂认识到。斯坦福大学中的教授虽然足不出户,埋头在实验室中,但其研究成果却在工厂或公司很快得到应用,因为不少教授的家庭成员本身就在公司工作。斯坦福大学周围建起了许多工厂与公司,成了世界著名的硅谷,我国现在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北京中关村,南京珠江路就是依托大学的优势发展起来的。如果把这种关系再扩展到教学过程中,如有关专业学生去公司装配调试变频器、计算机产品的硬软件,且形成制度,肯定使双方受益。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远比实验室、教室中更有效,因为环境不同,这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学生接触了飞速发展的生产与市场,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3.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个学生在校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学,但必需掌握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探求解决问题所要求知识的能力,学生就会在工作中档自己去闯,学会自己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校给学生应有“钓鱼竿”而不只是“面包”。应该说,传统的教育灌输得太多,但能灵活应用的知识却不够,关键在给学生更多的自己动手机会,只有动手才会灵活应用科学知识。在公司中,我看到一些青年,学历并不高,但勇于挑担子,在压重担后,主动积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去查资料,加上公司本身丰富的国际先进技术环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进步得很快,其效率远比为考试死记硬背高得多。84年,我在美国加州大学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听到杨振宁教授谈中国研究生与国外研究生的差别,中国研究生会读书,考试成绩往往比较好,但是,动手能力远不如国外研究生。杨教授自己也是在西南联大传统的严格的理论教育基础上再经过美国的氢弹之父泰勒指导的实践教育才成长起来的。比尔盖茨在软件行业中的巨大成就也是在创造性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在这知识经济的时代,“三个代表”为科学、教育指明前进道路,如何结合本职工作,贯彻落实,这里只谈谈点滴的体会。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