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重视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2014.01.28 19:02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在当今中国社会里,知识经济的深入变化,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物质水平的深入提高,带来了社会上各种思潮的深入涌现。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永远具有实效性,所以我们的学生也在悄悄改变,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变化、观念变化都紧跟着社会变化而变化。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个正视社会现象的伟人:“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不会显得手足无措。”我们有必要从“社会即学校”的视角,重新审视、改进教育工作,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社会即学校”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育思想和理论的重要方面之一,“社会即学校”是应“生活即教育”而生的一个命题,其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这一观点,更加鲜明地揭示了学校教育不能离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并要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这一当代人们达成的共识问题。社会生活的多层面要求学校要围绕这一特点适时地培养和造就多层次各级各类人才。社会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但学校不是脱离社会的“空中楼阁”。这就需要学校与社会切实形成一种连接式的良性互动,加强重视社会对学校施加影响的重要性。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陶行知提倡的“社会即学校”,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即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只有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教育学生就象种庄稼,收成的好坏取决于种子、土壤、气候、阳光、水、肥料、耕作技术,自然灾害的有无等多方面因素。学生的成功与否与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是土壤,是肥料,学校教育是阳光是水。种庄稼,少了那一项,收成都会受影响。同样教育学生荒废任何一个方面,都不会让学生成功。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功利化的今天,我们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置其他而不顾,我们所收获的也必将是失望。当我们面对学生大失所望时,我们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反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少了什麽,残缺的结果来自残缺的过程。残缺的教育必然培育残缺的生命。  以社会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实际知识视野,从社会中获得新知。只有把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用生活来影响生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才能真正使教育成为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也只有让广大劳动群众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得到所需要的教育。陶行知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知识,学会现代技能,感觉现代问题”。 “整个中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 陶行知主张的教育是真正冲开校门、城门、国门的教育。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门也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可见我们现在的教育一方面大叫大喊教育要改革,基础教育应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依法治教,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另一方面却继续让学生不堪重负,坠落者,再回头,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加班加点,给学生加重加压,浪费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同时无意义地延长人才培养周期。教育发展的相对稳定与较快发展的社会生活的差距已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必须重视社会对教育的作用,才能搞好教育。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