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牛学生只是属于国外大学的美谈
2014.01.27 18:13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当其他高三学生还在为高考努力拼搏的时候,深圳实验学校学生傅韵霏却已经收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17所美国著名学府的录取通知书,被誉为今年“最牛高三生”。(中国日报4月18日)媒体将目光聚焦在这位女生为何这么“牛”上,期待从她的身上,能找到“成功因子”。确实,傅韵霏十分优秀,15岁时考得托福119分、SAT2330分,16岁时考得SAT美国历史800分、英美文学770分;成绩名列年级前三;钢琴十级,热爱绘画、芭蕾、游泳等。而她自己归纳被这么多名校青睐的原因是:自己的好奇心、探索精神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从个体角度看,傅韵霏确实是很“牛”的,事实上,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这样被美国多所名校同时录取的“牛”学生。然而,这样的“牛”事却从来不曾发生在国内高校。我们曾听到过一名同学同时被国内几所高校录取的佳话吗?现实是,不是没有这样的“牛”学生,而是我国的升学录取制度,根本不允许一个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学生可以自由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进行录取,这已被实践证明为是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大学自由、平等竞争,提高大学办学活力的好的制度。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考升学制度改革,在这方面却无突破与进展,甚至略有倒退。2003年,我国高校开始试点5%自主招生,按照自主招生的“要义”,教育界人士曾建议,自主招生应允许一名学生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但是,教育部门设计的自主招生却是,学生自主参加各校的自主招生测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后,必须再参加统一高考,并把相关高校填报在第一志愿(或者A志愿),在录取中获得相应的录取优惠,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学生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2006年之前,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当时的政策,允许一名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内地大学录取通知书和香港地区高校录取通知书,然后再做选择,可好景不长,在2006年内地有多名状元放弃北大、清华,舆论纷纷议论港校将北大打为“二流”之后,教育部门规定,从2007年起,内地考生不能再同时获得港校和内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港校招生结束必须就把学生档案拿走。此后,又再出规定,获得内地高校保送生资格的学生,不得申请港校的自主招生。总体而言,我国自主招生改革,是绕过“一名学生可获多张录取通知书”这一自主招生本质而行的,结果是,学生的选择权没有增加,大学的自主权没有落实,基础教育还是僵化的应试教育,大学依旧缺乏办学的活力,“最牛”高三生的故事总是与海外名校一起发生,而这些名校,在很多内地学生心中,也是实至名归的“牛校”。为何如此?有关分析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丰富,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必然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闲置、招生成本增加;二是大学独立自主招生,会出现各种潜规则、猫腻,不利于公平。表面上看,这些原因是成立的,然而,深入分析却不是这么一回事。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30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6.5%,在近年来的招生中,每年约有100万考生放弃高考、50万考生放弃填报志愿、50万考生录取放弃报到,这足可以说明高等教育资源已经面临被学生选择的局面。至于多次录取导致招生周期拉长、招生成本增加,自主招生中可能存在权势交易等问题,都在国外大学招生、录取中得以解决,具体措施包括按照每年的报到比例,增加录取通知书发放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增加招生的透明度,公开所有不涉及考生隐私的信息等等。真正的原因是,教育行政部门不愿意放权(这就是基础教育的教学主导权、考试组织评价权、高校的招生权),在目前的招考体系中,教招考完全一体,也就实现了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如果一名学生可以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这就是教招考的彻底分离,高校完全自主招生,中学自主教学,政府行政部门连招生计划的审批权也将失去。如果教育部门放权改革,将很大程度扭转我国的教育、考试格局,而如果不放权,维系现有招考体系,长期发展下去,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局面将加剧,而大学的办学质量难以避免地下滑。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近年来的留学生数以20%的速度递增。由麦可思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最新发布的“高中生出国留学跟踪调查”显示,与几年前出国读研的大潮流不同,如今七成计划出国的学生是高中生,还有多达24%的人计划出国读高中,仅有6%的被调查者计划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读研究生。(新快报4月19日)如此高的出国留学选择,背后的原因是逃离内地高考体系,以及接受海外更好的高等教育,这应该引起我国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果再不放权推动高考制度改革、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内地大学将成为“牛学生”和“牛校”的旁观者,被远远地甩在身后。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