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近日,一组广东某中学12名女学生的私拍照在各大网站疯传,帖子称这组照片拍摄于广东某民营中学,照片中多名女学生摆出各种出位动作,甚至还脱掉内衣大玩自拍,尺度之大令人咋舌。看着相关的报道与评论,我陷入了沉思:那些极富挑逗的表情与动作,是我们衣着校服的学生吗?我们学生在是非善恶面前的拘谨与害羞为何荡然无存了呢?由此,我想到了,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一点羞耻教育,尤其必要。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羞耻感教育。孔子早就提出了知耻的理念:“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古人认为,“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这是说,教人知耻,并养护其知耻之心,奖惩并用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羞耻感教育或缺位或不尽如人意:学生羞耻意识匮乏。考试舞弊成风,屡禁不止;教室课桌乱涂乱画,成了宣泄个人感情的地方;公交车上,不少学生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者让座等等,诸如此类行为与学生羞耻心的淡漠不无关系。那么,如何对学生实施此方面的教育呢? 1、树立正确的荣耻观导向。“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只有正确认识何者为是、为善、为荣,方能耻所当耻。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精辟概括,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应该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为普通社会公民提供了一个容易识别的标准。在学校的羞耻感教育实践中,可以结合各项学习、实际生活等,具体提出何为荣、何为耻,唤起学生的羞耻感,从而把握这一思想转化的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2、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氛围。要努力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着力于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诸如心理剧、角色变换等有益又有趣的活动,融教育于娱乐中,培育学生的移情能力、合作精神等,教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感受他人的境况,通过模拟现实情景学会判断行为是否合情合理合法。 3、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适度羞耻感。羞耻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及身体上的变化。体验到羞耻时,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无能或不道德,而且害怕被别人知道而“丢面子”。因此,羞耻感教育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开展,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来帮助他们确立适度羞耻感。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自知和自爱。个体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做到自知自爱,才能有效地防止羞耻感淡漠和羞耻感过强这两个极端,从而真正地确立起适度的羞耻感。 4、羞耻感教育应与赏识教育相结合,奖惩并用。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对自我意识和同一性关注的关键时期。生活中重要羞耻事件的触发,或者日常生活中与羞耻有关事件的不断累积,会影响个体情感体验、认知方式和现实行为的发展,造成消极的自我评价、不良的应对方式、内向和敏感的个性特点,并形成恶性循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批评,试图通过批评唤起其羞耻感,促使其改正不当的行为方式是不妥的。在运用羞耻感教育时应结合赏识教育,奖惩并用,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育其荣誉感、成功感、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豪骄傲的心理体验,使其不至于因不断陷入羞耻的漩涡而丧失了信心。 5、发挥教师在羞耻感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教师是羞耻感教育的具体且重要的实施者,如何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推动力量,教师本身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教师要树立自身的威信。“教”,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孔子曾经多次强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学生实施羞耻感教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必须经得起考验。 其次,教师要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避免羞耻感对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教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敢说敢笑、不怕出错、勇于实践的真人,传统上那种不苟言笑、完美无缺的圣贤型教师往往无意中拉开了师生的距离,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勇于发问既是学习的有效方式,也是学习者的正当权利。 让我们的学生有一点羞耻之心,让这些骄子们拥有朴素、本色、真善美的心灵。![]()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