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孝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
2014.01.25 01:10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孝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论语》感悟(二十二)文/王营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在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孟懿子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为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懿子问我如何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制来侍奉;父母去世,按照礼制来安葬,按照礼制来祭祀。”  孟武伯问如何是孝?孔子说:“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  子游问如何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认为只要能赡养父母就行了。人也一样能饲养犬、马。如果对父母不尊敬,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不给父母好脸色看。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这难道就是孝吗?”  感悟:这几章是孔子与不同的人讨论“如何是孝?”的问题。孔子一向主张“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是忠于国家、热爱人民的基础。至于什么是“孝”?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其实也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答案。孔子认为,孝是针对不同人而言的,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但不管什么人,孝都应当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孟懿子当时是鲁国的大夫,是一个大官。孔子对他的回答是:对父母的孝不要违背礼制的要求,父母活着的时候以礼事之,死后以礼葬之,以礼祭之。用现在话说,就是不要以孝心的名誉干出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事情,父母去世后不要大操大办,借机敛财。有一个贪官,在父亲生病住院期间,行贿人以“看望”为由上门送钱近10万元,这样的不义之财能花在父母身上吗?  前段时间浙江温岭一名企事家为过世的母亲操办丧事,竟然租借当地一所中学的操场。远远望上,学校操场上一排9辆豪华林肯轿车身披纸幡,16门礼炮威武气派,长长的甬道两边摆满了近千只花圈,一条黑色地毯贯穿操场。地毯尽头,是一张巨大的老人遗像。现场还有两个移动大屏幕,播放着老人生前的视频录像。千人规模的鼓乐队奏乐,好几百名僧人做法事,一只只写着“奠”字的气球不断缓缓升空……。老夫子如果在天有灵的话,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知做何感想?恐怕不是“僭越”的问题了罢!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孔子对他的回答是: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这名话是什么意思?明明是儿子问孝,怎么扯到父母身上去了?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爱子女是无微不至的,最担心的是子女生病,子女要体会父母的这种心情,日常生活中要格处谨慎小心,不要惹事生非。要像父母对待自己那样,时时关于父母的身体,这就是孝。世间最纯真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儿行千里母担忧,做为子女,要以对父母的“真孝”,回报父母的“真爱”。  对于自己的两个学生的回答,其实是一个意思:对父母的孝,不仅仅体现在赡养父母、为父母做事等外在的行动上,更重要是对父母态度要好,给父母以精神上的慰藉。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唱出了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期待。当今社会,空巢家庭、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原因是子女工作忙,没时间回家,有的是路程远,回家不方便。子女倒是每月按时给父母寄钱、寄物,但父母却要忍受孤独和寂寞带来的精神痛苦。钱只能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却不能给父母带来精神上的快乐。常回家看看,实在没时间回家,常给父母打电话聊聊,也是孝敬父母的最好方式。  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孝心,也要以此为出发点。有的学校进行感恩教育,定期开展“为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做一次家务、给父母写一封信”活动,设计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但注意不要让学生作秀,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只有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发挥好“活动育人”的作用。  总之,不管是事之以礼,还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都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真孝”不关乎给父母多少钱,为父母做多少事,更不关乎死后的葬礼如何豪华,“孝”就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穷则穷孝,富则富孝,只要有一份真实的孝心,父母时时处处心情愉快,子女也就真正尽孝道了。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