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3月16日《人民日报》,标题:“我国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问题突出”。摘录如下:
本报北京3月15日电 (记者李晓宏) 日前,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发布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在人际交往和性健康知识方面问题突出。调查表明,从小学到大学,人际交往能力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75%的高中生感觉与父母交流有问题,80%以上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人际交往能力差是降低他们自信水平的重要原因。报告还显示,大多数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欠缺,缺少来自家庭、社会的正确引导和具体帮助。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等单位2010年共同启动实施了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在北京、黑龙江等地先行试点“青苹果之家”教育咨询。
请注意,这篇报道里,把“人格”的问题与有关“性”的知识缺乏的问题,放在了一起。这两个问题本质上可以看成一个问题。“人格”,也可以说成“性格”。如果我们回避了“性”,也就忽略了“性格”,也就没有“人格”可言。
2011年3月17日《人民日报》15版,标题:“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逐年恶化的体质测试结果,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无一不为我们敲响警钟。3月15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看了这些报道,《人民日报》的报道,让人不寒而栗!敲响的是全民族的警钟!
你看,“80%以上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也就是,80%以上的大学生有“人格障碍”!
你看,“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逐年恶化的体质测试结果……”也就是,青少年普遍缺失起码的“体格”。
“体格”是本,“人格”是魂,语文是工具,数理化是手艺!
没有“体格”,没有“人格”,既无“本”,又无“魂”,还能算“人”吗?没有“体格”,没有“人格”,手艺何用?
大多数人没有“体格”,大多数人没有“人格”,我们还会有“国格”吗?国家是个人的集合。
这个现状不能改变,民族生存都是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不能搞清楚为什么,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搞清楚为什么,我们将只能发一个报告,挂二个牌子,拍三次巴掌,喊一阵子口号了事。
我们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第一,缺少劳动;第二,缺少运动;第三,缺少社交活动。
为什么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会缺少这“三个动”,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没有科学,我们精神停留在科举时代!
什么叫“小人”?中国文化里所谓的“小人”是什么意思?就是指,肉体发育长成,心智没有同步发育长成的成年人。或者说,其体型已经是成年人,其在社会生活中,表达意见、表达情感的方式,其控制情绪的能力,仍然停留在孩童阶段的成年人。简单的说,心智还像小孩子一样的成年人,简称为“小人”。
如果真的是80%的大学生表现出这样的特征,要不了多久,我们不是成了“小人”国了?怎么办?
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过去的年代曾经提倡的“又红又专”的理念,是对的,是先进文化。过去不那么接受,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力还不够。打开国门看一看,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中,所提倡的和所实施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和我们曾经提倡的“又红又专”的理念所包含的几乎是一样的。我总结了有以下几点:
他们大力提倡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们的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师生平等,没有“师道尊严”,严禁强迫学习。提倡教学互长,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提倡开门办学,强调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下,从学校里走出来的是有文化有觉悟的劳动者,是有明确社会责任感的成熟的社会公民。而从我们的学校里走向社会的,要么成为有可能被强拆的居民,要么成为有可能强拆居民房子的官员!你这下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都热衷于考公务员了吧——争当有资格拆别人房子的人。
列宁曾经给理想中的共产主义下了一个定义,记得里面有“德国的工业,英国的国民教育。”如今美国的国民教育就是英国教育理念的延续。
世人均为我们中国近三十年来的惊人的发展而感叹。有谁想过,这三十年来的发展,是谁创造的?不会是哪一个人创造的,不会是哪一群人创造的,而是整整一代人的全体中国人创造的。不就是从小成长于提倡“又红又专”的那个年代的,成长于不用背书包就可以上学的那个年代的,现在刚刚步入老年的这一代人在上一代人基础之上创造的吗?我们的被关在教室里的下一代,还能继续接力下去吗?![]()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