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学校教育不能回避丑闻
2014.01.25 01:06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我要是他(药家鑫)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药家鑫事件中的死者)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
很难想象,据留言人的资料显示,如此的话语竟然来自一个大学生——药家鑫的同门师妹李颖。这句近似在“胡说八道”的话,近日网上疯传开来,网友们也纷纷指责李颖的不是。对此,教育、心理专家称,“药家鑫们”正给我们的教育敲响警钟。(南方日报4月3日)在网友无一例外的怒骂之下,当事人李颖的个人签名已改为“其实不是逃避,我一直都在道歉,给每一个骂我的人,我也知道自己确实过分,不应该说这样的话,也真心希望大家能原谅我,我真的错了!”但仍有网友怀疑其道歉是否真诚,还有人准备继续“人肉”。笔者并不赞成继续对其“上纲上线”,并给他们扣上“药家鑫们”的帽子,因为教育是持续对话的过程,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真正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问题。这一风波在药家鑫杀人5个多月之后,在案件开庭时出现,所反映的正是这种教育机制的缺失——如果学校在药家鑫事件之后,能直面这一事件,将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同学对此各抒己见,不受约束的讨论,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引导,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言论,或不会出现。一直以来,笔者认为,任何一起校园悲剧,以及一些与学生成长相关的社会事件,都应该作为案例,结合学生的心智情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一方面,这些事件,大多涉及公民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深入讨论分析,实则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另一方面,这些事件,在当前的学校管理和校园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共性,学校重视、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可吸取教训,防止悲剧上演。像药家鑫事件,虽然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丑闻”,但是,如果学校能不回避,完全可就这一事件中暴露出的教育问题、学生价值观念问题,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然而,学校对这些事件,往往视而不见,甚至就是当事的学校,也对事件进行屏蔽,包括对校园网上出现的讨论贴,也进行删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事件,在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看来,是“不光彩”的,在学生中讨论,无疑会影响教育的形象、学校的形象,影响当代学生的形象,具有很大的负面效应,于是,最好的处理,就是“冷处理”,当作事情没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对于案件的看法,并没有得以充分呈现,反过来,还可能有学生欣赏、并想效仿。这已经在大学校园里上演。去年3月30日,四川大学学生曾世杰在江安校区明远湖边将同校女生彭某杀死,并将另两名同校男生砍伤。事后,经多方调查和曾世杰自己交代,他与受害者并不认识,只是进入大学后,认为自己遭到周围同学歧视,又因容貌遭到别人嘲笑,最终出手杀人。近日,成都中院一审判决曾世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我觉得马加爵和我很像,就在日记里写了他的事。”曾世杰说,他曾写过日记,同情马加爵,因为觉得自己的经历和他很像。从读大一的时候,他就觉得周围的同学看不起他,当时就曾想过效仿马加爵的做法。这值得大学教育深思。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校园血案以及学生极端事件,应该唤起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每位同学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任何将血案责任全部推给当事学生个体,极力回避教育责任、学校责任的“鸵鸟”做法,只会让滋生问题的土壤继续存在,并日益肥沃。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