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让人汗颜的民国小学生作文
2014.01.25 00:34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又叫踏青节。眼下,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相信这个假期,会有不少学生是带着“任务”去春游的,至少得写篇作文吧。春游游记想必大家都写过,最近就有人在微博上晒出几篇民国时期小学生写的游记,几小时内就被网友疯狂转载2000多次。
  “听起来够流畅、够抒情、够有文艺范儿!”网友阅后连声称赞。但你能想象得到吗?这竟出自民国时期一个小学生的手笔。看下来,实在让人感叹,这民国时期的小学生文笔确实给力!更有不少人拿出了现在的小学生作文,人们看到:基本模式、固定套路,“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这句话几乎是所有观后感、游后感的标准开头。现在小学生的思维,肯定比民国小学生要活跃的多,但写起作文来差距咋就这么大呢?甚而至于很多大学生在惊叹之余,都直言自愧不如。
  两篇关于春游的小学生作文,激起大家的无限感慨,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围观,这游记里到底写了什么呢?

  一起来看看这两篇反差最大的作文。
  先来看第一篇,是民国时期的一篇小学生作文《春郊游记》:“……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再来看第二篇,现代小学生作文,《春郊游记》:“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们来到了XX公园春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假山……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XX公园,今天真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啊!”
  很显然,“民国版小学生作文”更受大家喜爱,网友们纷纷评论:“寥寥几笔,优雅、生动!”“那时候的小学生太有文化了,即使成年人看了也汗颜,“现在的大学生也未必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  

  “写得真美啊,文字简洁隽永,不说以为是古代哪个有名的文人写的呢。”、“诗情画意,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花草鲜美,落英缤纷’”、“民国的小学生好有才啊,出口成章,随便一写就是美文”……
  不少小学生家长表达了欣赏和羡慕之情。
  联想到现在孩子的作文,家长们则更多了感慨。“现在小学生作文往往千篇一律模式化,不说美了,不假的都很少”、“因为要写作文,儿子甚至说宁可不去春游”、“现在不少孩子写好作文的捷径是背作文书,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缺失了”……也有家长由此感叹教育“应试”的功利成分太重,“刻板、条条框框的东西强调得太多,心灵感悟的东西往往被忽略了,孩子们作文的灵性也就丧失了。”
  反观“现代版小学生作文”,网友们更多的是感叹:“现在小孩子的作文,总是有那么几句标准口号,一点创意也没有。”不过面对这样的评价,老师却有不同的说法,一位小学6年级语文老师就表示,网友举出的只是一个特例,现在的语文教学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了,同样倡导乐趣和自然。
  也许这两篇作文的比较,确实极端了一些,但有个现实却不能否认:真正的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牛背上牧童的笛声,夕阳西下炊烟四起”的场景,真的很难出现在作文里了。
  以上网友的意见,我个人认为说得较为典型,也确实是现实。
  让人汗颜的七八十年前的小学生文章!我们更多的是觉得现今的孩子不如他们,感叹之余,不禁让人泛起诸多反思……但我感觉:这一切的罪过,如果都让当小学老师的来承担,有冤屈之嫌。
  如今的小学生,不管是自愿还是被逼无奈,都加入了补习的行列,俗话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父母见到人家的的孩子赶往各个奥数培训班,英语培训班,钢琴培训班,绘画培训班等等,也追风般地插着孩子的业余时间在抓紧增加孩子的能力,孩子的童年,就在这样抓狂的状态下步入了没天没地的生活。
  但是这些父母遗忘了:在他们自认为是给孩子铺设未来华丽的阳光大道时,却远离了这些孩子真正需要的完完整整的童年。加之如今的父母大多以工作忙为由,陪伴孩子少之又少,更别提去带着这些孩子贴近生活,享受大自然的清新与恬静。本该属于儿童绚烂多姿的童年,却因为这些的加累,变得痛苦不堪。
  孩子们除了课本、参考书和孩子家庭给予的副课,他们还有多少的时间自己参与阅读,理解文字,与老师探讨?在基础教育中,谁来为孩子在未来的学业负责?这些作文范例,从小就被引导以何种方式获得高分,是否在使学生的发散性受到禁锢?习文的本身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现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老师,有时候也很难抵制一些新思潮,比如:一个人有钱就说明他很有本事,学生是羡慕这样的大款的;当官就有特权,也能有很多钱,老师说当官是为人民服务的,是公仆,小学生们都不屑一顾;工人农民出力干粗笨活,是没本事,老师强调劳动是光荣的,但是小学生们都说长大不当工人和农民;我长大了要当大老板,有花不完的钱,我要当主席、省长、市长……这样的想法,谁能说得清怪谁吗?作为老师,凭借自己的一己力量,能和小学生们说明白吗?全社会好像都是如此,我们老师能奈何?
  再说小学生作文的事情,我感觉白话文是直白的,与文言相比,显啰嗦且缺少想象。大家都知道,一句文言描写,转成现在的白话文,往往可以想象无穷,洋洋千字的白话,也许还不足以表述充分。比如上边“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仅12字,表现的内容和情趣却是无穷的,画出来也是一幅童趣无限的国画。写出那种美的意境来,真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即使是我们成年人,何况是小学生。这儿,虽然是两个时代的儿童所写,但写文言是占了优势的。当然,文言经典是我们的国粹,现在的小学生也应该去习练。然而这却不是我们老师所能左右的,如今虽然涌现了很多的国学机构,在不同程度的提倡或复兴国学,可是学校也还只能是有选择的去背诵一些而已,并不真的去习练文言的写作,包括古典诗词,甚至连现代诗歌也不指导写法。现在的小学生,到六年级毕业,《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也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或想象作文,做到文通字顺,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感情真实。”不要求具有较高的文采和采用不同的体裁,我们能责怪小学生或者小学教师吗?老师是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他们是为着大多数小学生的,教学指导必须要遵循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当然,实际中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习作水平也的确只限于此。   那是不是说小学老师就没有责任呢?
  也不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生的习作负起全部的责任,我们应当去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也许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渺小的力量,只要我们全部的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敢于接受这样的责问,并勇于承担起这样的责任,相信我们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不会比民国时候的小学生差。再说,这一篇民国时候的小学生习作,也许就是个例,是一位很勤奋的优秀小学生写的,现在拿我们过去的程式化习作和它比,是不是也有偏颇呢?
  我感觉我们现在的小学老师很辛苦,主要是指工作量而言,精力不都是用在教学上,其中事务性的工作占据了大量精力,我们无暇去研究教学,更准确的说,我们是没有更整块的时间或者是比较充分的时间去研究学生和教学,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被时间赶着“走过”的,匆匆的一天过去了,又匆匆的一周过完了,而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但却不是面对学生的教学指导和作业。真不知道现在的学校何以会有这么多教学以外的事情,而且都是要求留下“痕迹”,生怕检查人员说我们没做,或者是人为事故以后,查无证据。不知道这是不是教育的悲哀,也或者说是一代孩子们的悲哀……
  有时候,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老师会无语,但我们老师并不会懈怠,我们会尽己所能的去应付着“各路神仙”,力求让各方都满意。当然我们的精力分给小学生的最多,对他们我们丝毫不敢松懈。不过,因为对教育质量的呼声较高,导致我们的孩子们负担很重:作业的,时间的,补习的,分数的,等等,我们的孩子睡眠不足,体质下降,玩时不足,互相攀比,童趣皆无……也已经是当今社会的痼疾了!但是,谁能扭转当前这种现状?
  我认为,作为当代有责任心的公民,我们都有义务去为孩子们做一些事情——多商量一些切实的办法,去解决方方面面的矛盾,而不只是责问。当然,这之中老师应该首当其冲!
  我们呼吁老师、父母,多让孩童贴近大自然;让社会再留些空间,让孩童感受最天真的童年。让孩子们主动去学习,而不是强迫;感受不同的好书籍,而不是只有“参考作文”……
民国文言作文:渐行渐远的优雅
  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自1920年起,国语课本(即白话文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然后逐渐过渡进入高级小学,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的文白之争从未停歇,最终在上世纪30年代初白话文课本取得了全胜。整个小学阶段,国语课本完全替代了国文课本,这似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总让人有些遗憾。   在小学白话文课本完全取代文言文课本的八十余年后,再来读读这些文言老作文,令人感慨万千。这些老作文散发着纯正汉语的清香,悠远绵长……

春郊游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卢焯坡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读后感】读着这篇老作文,我不知不觉就想到初小国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三五童子,放学归来。”文字虽短,意境甚美。再来看这篇作文,文字如此优雅,描写如此生动,对偶恰到好处。恬静的乡野生活已不可复得,真是恍如隔世!

春日游公园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黎寿泉
  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园之游。时则春风和煦,园花盛开,草木青葱,群鸟飞鸣,游目骋怀,至足乐也。至音乐亭畔,闻有乐歌之声,自放音机出,因与某君驻足听之。既而环游公园,乃知音机之设,遍于园中。公园之大,一人歌之,千万人得而听之。与民同乐,其斯之谓欤?游罢归来,因为之记之。
  【读后感】我第一次看到“游目骋怀”,是在师专书法课上临写《兰亭序》的时候——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那时还不清楚文字的意思,临摹了若干遍,方觉得妙不可言。看看这位前辈小学生,他已将“游目骋怀”化用到文章中去了!

清晨上学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游杈波
  庚午之春,某日晨起,推窗一望,则大雨淋漓。遍地红花杂绿叶,夜来风雨洗春娇,可为斯咏也。未几,入书房携书上学。出门,狂风大雨,扑面飞来,大惧急退,入坐房中,无聊而观书。忽观至“讷尔逊冒雪返校”之事至,醒吾心,一跃而起,再携书,奋勇出门。沿途花柳飘摇,泥泞满路,四望无人,独自前行,衣履尽湿,及到校后,乃更衣而坐,未几,钟遂鸣矣。窃思:吾人不为荣誉则已,若求荣誉,必坚忍耐劳,以战胜艰难辛苦,方有出人头地!不然,则畏风怕雨,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矣,乃记之以自勉。
  【读后感】读文章,可以想见小作者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初见狂风大雨而大惧急退,后观“讷尔逊冒雪返校”又奋勇出门,一个顶风冒雨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春江垂钓记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刘在镕
  某星期日,学校放假。吾谓友曰:“时当春日,江水清澈,而江边之景又可玩赏。吾友可往江边垂钓否?”友曰:“可!”乃持竿而行。沿途纵观春景,时则桃红柳碧,草长莺飞,顾而乐之。
  不觉已至江边矣,余与友乃于垂阳下,选钓鱼矶而坐。则见浪花四散,水天一色,真奇观也。友乃以手持竿,垂于江中。未几,钓线一动,手举竿,遂得一鱼,鱼屡跃而不得脱。余见友得鱼甚喜,余又持竿钓之,终日不获一鱼。友笑谓余曰:“事必学而后能,垂钓亦犹是也!”余曰:“然!当静心以学之。”余遂归,乃留友于吾家宿,遂将鱼烹而食之,味甚鲜美。吾因谓友曰:“今日得鱼之时,鱼跃亦可怜否?”友曰:“彼贪饵而来,是自取也!然贪饵而致死者,岂独一鱼也哉?”
  【读后感】笔法果然老练!借友人之言道出己之胸臆,“彼贪饵而来,是自取也!然贪饵而致死者,岂独一鱼也哉?”堪称警句,一小学生竟有此等见识!方今之世,不知多少“贪饵”之辈自取沦落,何时醒悟?读此文深感前贤可畏。

记地震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李蓂
  民国二十二年,七月五日。余正伏案潜修,忽闻屋宇有轧轧之声。因出户视之,则见树木倾斜,花草摇动,溪水有汹涌之状,墙垣有簸动之形。吾方惊诧,觉地面簸荡,若乘舟而涉波涛者,噫!奇异哉,非地震欤?因思夫震撼之大,时间之久,为前所未有者。不数日,友人告余曰,前日地震,茂县以上之大山崩颓,压死人民,不可胜数,岷江上流,为之壅塞。
  余因之有感焉。吾人处此安全之地而不受地震之灾,岂非吾人之幸福乎?虽然,中华四面受敌,外人协以谋我,国势飘摇,视地震尤烈,吾人不得狃于目前之安全而忘土崩瓦解之危险也!
  【读后感】这篇作文记叙的是1933年7月5日发生的四川茂县叠溪地震,从文中可以看出,郫县震感也非常强烈——树木倾斜,花草摇动,溪水有汹涌之状,墙垣有簸动之形。小作者为我们保留了一段史实,文末由地震而生发出的感叹更是发人深省。

书楼望月记
四川万县分水场县立第二小学 陈晓初
  一夕,人静矣。余倚窗读书,偶见月光射入,宛如白练,顿生明月入怀之感,遂弃书起立,循栏徘徊。见夫玉免悬空,光辉皎洁。举目四望,万籁寂寥,清风夜起,促织微吟,顾而乐之。适有孤鸿横岭东,展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其音交交,掠余而西也。
时已夜半,月凉似水,忽见草际微动,黑影隐露。余不禁长啸,叹曰:“人耶?鬼耶?何裹足而弗前!”半晌无声,长空寥廓,清寒殊甚。少焉,嫦娥西匿,余亦就寝。
  【读后感】此文吾读之再三,有似曾相识之感。忽忆及东坡之《后赤壁赋》——“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原来如此!小作者将东坡妙句化入文中,水乳交融,浑然天成!读毕,为之击节而赞:东坡千载后,亦有知音矣!

听鹃记
四川郫县县立第四小学 魏邦权
  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夜,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斯时明月在地,庭中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龙蛇蟠结,盖竹柏葡萄影也。已而庭树之上,鸣声凄切。倾耳听之,似唤“不如归去”者,盖杜鹃也。其鸣急迫,其声凄厉。凡入耳者,未有不动于衷也。夫鹃一鸟耳,昼夜悲鸣,催人耕作,故又谓之“催耕鸟”焉。余听之,不禁有感于中矣!夫人生之光阴有几,而九十春光,尤如白驹过隙焉,彼杜鹃者,夜半啼血,欲唤回将去之东风,吾人对此垂暮之春,能不感韶华之易逝哉?因听鹃而作记自警。
  【读后感】又是一个苏东坡的崇拜者,文章前段从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脱化而出,后段的议论由杜鹃鸟而生发,足见少年老成!

夜月采莲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江炳崧
  饭后斋中独坐,好友忽临,约往外游。乃束装偕往,盖月下泛舟也。舟次池中,举目四眺,则亭亭独立,不蔓不枝,微风吹来,摇曳波中者,凌波仙子也。而月影星光,益辅其美,殊可乐也!余以良宵美夕,人生难再,故至夜阑兴尽,始摇舟而归,并携莲一枝,置诸瓶内,以驱尘俗。归而记之。
  【读后感】月下泛舟,池中观莲,何其美妙!置莲瓶内,以驱尘俗,何其高雅!此非周敦颐乎?此篇作文文字之美倒在其次,生活态度大可玩味。
  摘自《文汇报》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