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每到清明,就会想起杜牧那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对清明的回忆,可以追溯到我小学时代的扫墓。
小学时代,正是文革时期,自然扫墓也带有政治色彩。
每年的清明,同学们都系上鲜艳的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走三四里路,到附近一处烈士陵园。各班都会挑一名同学打着少先队旗,来到烈士墓前,献上手里的花。扫墓是个庄重的活动,大家齐刷刷地站在纪念碑前,主持人严肃地读着那段可以倒背如流的“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的毛主席语录,大家虔诚地三鞠躬,然后听一些老革命前辈向我们讲述革命先烈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故事。手里必定是带着本子和笔的,要记录下前辈们讲的英雄事迹。还会有学校的优秀同学代表同学们宣誓讲话。回到学校后,革命烈士的事迹会让我心潮澎湃许久。首要任务就是写一篇向革命烈士学习的文章。
也不知什么时候,扫墓成了上坟,自然形式也有了根本转变。扫墓是严密的,有纪律的;上坟是松散的,要自愿的。最重要的是对象发生了变化,清明更多地用来祭奠自己的祖先。渐渐地,烈士墓似乎被人们遗忘了,偶尔有哪个单位祭奠一下,媒体就会特别报道。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与二十四节气重合的节日,说明清明与大自然的联系很紧密。清明节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争相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就这样历代沿袭下来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祭扫先人起源于中国传统的土葬,由于土葬后的水土流失,定在每年清明节时祭扫祖先的墓地。祭祀祖先,是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我们知道,古人的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是为了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淀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它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清明节,寄托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民族精神;清明节,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永远延续的一个“活体”。清明节,可以让活着的人记住他们来自相同的祖先,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清明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建立和塑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也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特色培育与熏陶的有效载体。
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等,感谢自己的先人赐予我们生命,对先人给予我们生命表示感激和敬畏。我们现有的生命如何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来激发今天的生命,这个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自己的亲人的思念,这种缅怀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的时候会成为一个种族繁衍仪式的作用。一个民族要繁衍自己,首先要感激先人给予我们生命。
清明不只是认祖归宗的一种祭扫,更应该是缅怀名流先烈的一种感恩。近年来,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均在不同时间段提出了“公祭”建议。早在2004年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提出设立“革命烈士节”的提案。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罗援提交了关于设立中华民族英烈纪念日的提案。他提议,将纪念日设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先缅怀先烈,再祭奠亲人。
用感恩的心凭吊英烈,此乃炎黄子孙延续了几千年的慎终追远、敬贤怀德的优良传统。在公祭活动中,人们可以传递对英烈的感恩与缅怀之心,告慰英烈在天之灵,牢记英烈丰功伟绩,引起全社会对英烈家属的重视和关爱,还可以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使革命传统代代相传。祖先崇拜与孝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公祭英烈的同时,也可以使后人的灵魂得到洗礼,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站在墓前,在庄严肃穆中,在烟雨蒙蒙中,在香烟燎绕中,在萋萋芳草中,你或许会想到:他们虽然走了,但从未离去。 清明时节,让我们怀着谦卑、庄重、感恩的心,为逝者献上一份追思,为生者留下一束馨香,为生命加上一点厚度。
祭祀已故的长辈,清扫一下坟地,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未尝不可。 但是,许多人扫墓不免落入俗套。焚香、点烛、烧纸、上供,弄得墓地一片狼藉,不仅污染了环境,妨碍了别人的生活;又易引发火灾,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应该设法予以避免(据报道,每年都因扫墓而引发多起火灾)。
就拿祭祀品来说吧,可谓五花八门,甚至也“与时俱进”,活人享受的,祭扫时都用上了。除了明令禁止销售的纸钱、冥币以外,在购买选择祭品时,热衷于铺张攀比——不惜重金地购买一些像“手机”、“电脑”、“洗衣机”乃至“轿车”、“别墅”之类“高档”祭品。还有“中华”、“小熊猫”、“福寿”字样的“名牌香烟”,有些地方甚至有人扎了女童模样的纸人,当作“小姐”、“二奶”销售,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这些花里胡哨的祭祀品背后,渗透着一种落后、愚昧的祭扫意识。看上去是“孝敬”先人,实则是做给活人看。缅怀先人,靠的是心情和诚意,而不是祭祀品的品种、规格等。不要说这些祭祀品都是“山寨”的,就算是献上真烟、真酒什么的,又有什么用呢?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一种责任。但这种行动重在让他们在有生之年享受天伦之乐,感受亲情的温暖,度过舒心的晚年。如果生前不孝,让父母操心、忧心,找各种事由,责难父母,而在其死后,又建墓,又祭扫,逝者如何感觉到!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
清明时节对逝者的祭奠,归根到底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精神活动。无论是对先烈,对先贤,还是对故去的至亲,生者对逝者都应该怀有感恩之心。没有地下的逝者,就没有墓前的生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网上墓园”。网络祭祀是新兴的文明祭祀方式,它让人们不必再扶老携幼地到墓地凭吊,而是通过互联网记下自己的追思和感怀。人们可以在这种虚拟的墓园里设置祖先和已逝亲人的墓地,清明时可以进行网上祭扫。也可以在网上的“烈士陵园”专页中献花、留歌、点烛、留文,表达怀念和敬慕。网上纪念,可以跨越时空,让被纪念者的生命故事永远流传,让他们的精神融入永恒;让纪念者与被纪念者的精神交流和对话,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自由进行。这种新生的祭奠方式方兴未艾,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着清明文化的表达方式。
家庭追思会也是很不错的方式。一个家族,平时大伙忙于工作,想要聚齐并不容易。每年一次的扫墓是他们家族的重要活动之一,这一天,大家聚在一起,聊聊最近的工作和生活,聊聊对未来的打算,既沟通了感情,又是对故人最好的怀念。
清明祭祖,首祭炎黄。炎帝神农氏被公认为中华农耕文明创始人,与黄帝轩辕氏并称中华民族两大始祖。炎帝神农氏广受海内外华人世界尊崇,唐代以后,祭祀炎帝为制度化的国家盛典,而民间祭祀活动则已绵延2000多年。黄帝轩辕氏更受华人祭奠,尊为人文始祖。汉代以来,历代王朝多有公祭黄帝的传统。唐代起被列为国家祭典,元、明、清三朝日繁。改革开放以后,清明公祭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谒陵祭祖。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前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汇聚一起,祭拜轩辕黄帝传统的乐舞告祭仪式中,乐声悠悠,清香袅袅,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向先祖神灵默默祈祷,深切缅怀炎黄始祖之功德,共同感怀中华人文之承续,冀望全球华人及至人类同胞“百卉争荣,万象更新”。
千百年来,清明文化的表达方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淀、更新与升华,它的精神信念,也被一代代中国人铭记、传承、光大今天,清明文化依然是我们精神生活中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而当代中国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正在赋予清明节更多的思想意蕴与现代活力。
国家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目的就是提醒我们要传承文化,挖掘深厚的节庆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极其多样的民间习俗的代表,是一种成熟文明的缩影,这些节日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和道德伦理。 而这两年的清明节前后,各地相继掀起了新一轮公祭热潮: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同一个诸葛亮,山东临沂祭,湖北襄樊祭,陕西汉中祭,诞辰祭、逝世祭、出山祭……祭祀活动在不同的地方多次上演,出现了“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热闹局面。
但中国古代,清明节原本并非一个祭祀的节日。“清明时节是宇宙、人和自然三者的生命交汇点。而清明这个节气正逢播种的季节,象征孕育生命的起始。原本作为一个节气与农业密切相关。”刘晓春指出,早在《淮南子·天文训》上就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中国民间也广泛流传着“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清明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春日娱乐。踏青之外,人们还会从事一些娱乐活动。比如放风筝、荡秋千、插柳、玩蹴鞠等。 古书《岁时百问》中还给清明节下过一个定义:“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因此,清明的本意应是生机勃勃,蒸蒸日上。 中国提倡慎终追远,继承祖先,学会感恩,珍视先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就,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过清明节的主题。“俗及时俗,风乃时风。”但传统的清明节中有很多有益的丰富的活动内容今天仍可以时兴。禁火可以结合森林防火日,踏青就是春游,可以与环保联系起来,插柳结合绿化、植树节,蹴鞠可以成为球赛等等。稍微变换形式,清明节就很容易走入现代国人的生活。
清明节有多重意义,但它首先是关于生命的节日。缅怀已逝的生命,激发现在的生命;追思逝者,但同时不能忘记生者。清明节要纪念自己身边已逝的亲人,也要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烈士,还要思考我们现在的生命以更好延续过去的生命和开创未来的生命。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先人的思念,当这种缅怀成为中华民族沿用至今的风俗时,就会起到一个种族繁衍和价值认同的作用。其实,古人也和我们一样,除了禁火、扫墓外,还有插柳枝、荡秋千、放风筝、斗鸡等户外活动。之所以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就是为了亲近自然,强身健体,珍惜生命。
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今天,我们对先烈先贤祭奠,不仅仅是要继承,而且要在传承中注入时代元素,更要关注当下人的生存状态。以更文明、更环保、更低碳、更和谐、更安全的方式来追远怀人,让清明节洗却烟尘,才更符合其清雅深沉的节日精神。 现代人过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祀和各种迎春活动,更可以去看看纪念馆、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在清明节缅怀先人、沉思未来,这将是很有意味的。
节日是人们祈愿的生活状态,具有丰富的理想因素和情感因素,具有提升精神的作用。节日是好载体,它有几大优势:首先是广泛性,群体性参与,覆盖面广;其次是周期性,每年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强调,入心至深;再次是欢娱性,寓理于乐,而且有丰富的感情色彩,以情动人。即使从文化普及和教育推广来说,节日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的人伦规范建设,怎么能不重视这么好的载体?怎么能不建立中华自己的重要人伦节日? 在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中,人伦关系占有重要位置。先秦原始儒家讲的“五伦”,有的(如君臣)已不适于今,现代最重要的三大人伦关系应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师生关系。我们现代的三大人伦关系应当是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惠互动的、双向的人伦义务:亲慈子孝、夫妻情爱、师生恩义。人们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行为具有情感化的倾向,人们对人伦规范认同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内化的过程,主要通过陶冶养成。 清明节我们不能只局限在祭奠祖先、缅怀故人的层面上,更要丰富其文化内涵。如果把清明节俗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就丧失了生命力,也就吸引不住青年人。特别是如果一味地对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津津乐道,而对包括清明节在内的我国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及现代意义、现代价值所知甚少、认同甚少,年轻人会不喜欢过(喜欢时尚、轻松、浪漫、好玩的节庆方式,传统节日规矩太多,也折腾人),其实关键在于怎样引导。比如说清明节,就是中国儒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理念的最好体现,相信年轻人也不会拒绝这样一种亲近祖先的机会。同时清明还可以组织踏青,亲近大自然。赏心悦目于花开满枝、绚烂翻腾之间,流连忘返在花团锦簇、生趣活泼之中,尽情领略寻春、访春、踏青、游园的无限乐趣。
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普遍缺乏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节日过于“形式化”和“概念化”,而没有青年人的参与,任何节俗都不可能传承广远。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为什么?不是他们不想过自己的节日,而是对这些节日背后的内涵不了解。另一方面,传统节日也需要弘扬和创新。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对公众而言,无论是祭扫还是踏青,都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保障清明文化,也由此得到了更多百姓的关注。
我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是综合性的,缺少单项突出的人伦主题节日,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而现代社会又很有表达这种人伦感情的需要,于是西方的此类节日就趁虚而入,流行的洋节除圣诞节外就是此类节日。但异质文化的人伦节日难于承担传承中华人伦传统之任。而且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专家建议,应当主动设置植根中华文化土壤的重要人伦主题节日:
以清明节为中华感恩节。 几千年前,介子推割自己的腿肉喂食重耳,重耳当了晋文公后,他归隐山林。晋文公放火逼他出山做官,介子推宁愿被烧死在山柳下。第二年晋文公拜奠时,烧焦的老柳树又复活了。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此后,虽然寒食、清明、上巳合而为一,清明节被赋予了多重内涵,但祭祀与感恩始终是最核心的文化底色。 而这种感恩可以是广义的,从感谢父母之恩,感谢外界之恩,到感谢生命的每一个微小的赐予。 以七夕节为中华情人节。最近中央文件阐明七夕节的主题是“爱情忠贞”,那不正是情侣节吗?
以重阳敬老节兼中华父亲节。中央文件阐明重阳节的主题是“敬老孝亲”,男性为阳,重阳适合兼父亲节。
以孟母成为母亲之日(农历四月初二)为中华母亲节。从南宋《三字经》就公认孟母为第一贤母,允以她为中华母亲节形象代表。![]()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