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之路
2014.01.24 22:37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关于“加强人才建设 实现人才强国”的提案提案人:蒲菠(韩国成均馆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专业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博士生)
提案事由:
追溯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科学技术一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力量。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胡锦涛书记多次强调:“世界科技进步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巨大影响,给我们提出了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急起直追、锲而不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们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目标,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法规。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例,作为一名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博士生,结合自身在国外的切身经历,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思考,我认为,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发展思路,更应该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有益于中国人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之路。
本案建议:
就当前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领域通过几十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系统,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具体而言,美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是由国家预算牵头,结合高校、研究机构和工业界公司而形成的一条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而就中国的东亚近邻日本和韩国来看,在近30年来,通过亚洲的经济崛起,也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而日韩的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来说,也是模仿美国模式,不过相对于西方更加自由的学术氛围,日韩将科技的地位定在较高的位置,通过在全社会树立科技人才的尊贵地位来达到社会资源和人才在创新科技领域的集中分配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具体落实到我们国家来看,美国和日韩所具有的一些先进的培养模式和理念,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将其运用到了科技发展的很多领域。但是由于中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再加上经济高速发展,人民迫切期待科技的进步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等特殊情况,我们应该发展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作为一名关注国家发展,并且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祖国发展密切结合的新世纪大学生,我来谈谈我的一些建言。
1 打破普遍存在于社会的浮躁情绪,正确引导人才的培养。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就曾代德高望重的科学巨匠钱学森向国家建言:目前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是人才培养的巨大敌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学习条件越来越好,科研环境越来越先进,使我们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影响到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其中,对科技研究最深的,就是浮躁情绪。
中国在取得经济成果的同时,在教育方面取得成就也是令人瞩目。其中扫盲工作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成人文盲率从10年前的22.23%下降到8.72%。中国的大学入学率也有望在2020年达到40%,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式步入大众化。可以说,中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值得称赞的。不过我们基础人才储备充足,但缺乏顶尖人才,浮躁情绪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为了解决目前社会发展问题所带来的对人才培养的不利因素,我建议党和国家应该在现有的人才战略、人才规划等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上做出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引导。具体来说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树立尊重科学,重视教育和人才的良好风气,并且依靠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向高科技创新领域做出一定的偏重,使得更多的人才能够安下心做学问,并且真正做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所提倡的那样,献身科学技术事业,将个人的发展同祖国的命运相结合。此外,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应该从长远发展着眼,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 把握科技创新的内在特征,从体制上寻找一条遵循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成长规律。
培养创新型人才,既要把握科技创新的内在特征,又要遵循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成长规律,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做到各个阶段,各个领域之间的有机衔接。既要发挥现有模式和体制的优势,更要重视旧有体制所存在的缺陷,构建一条从国家到人民,人民再反馈给国家的交互式创新型人才发展模式。
具体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环节上,首先要完善培养体系,从最根本的教育领域着手,打破旧有的“固件式”教育体制,努力深化教育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有机土壤”。其次,对于人才的选用制度,应该拓宽思路,不拘一格降人才。使得在公平竞争中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并且健全人才的选拔机制,为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的创新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再次应该完善创新型人才的保障制度,大力提倡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使得人们敢于去自主创新,而不是因为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有想法的创新人才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3 国家牵头,人才、科技和企业结合的发展模式。
由于是作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项目派出,我在国外学习的同时,也在结合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思考国内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人才、科技和企业结合的产学研模式。其中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斯坦福大学所带动的“硅谷”的兴起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所支撑的128公路两侧林地的高技术工业园区。我公派留学所在的韩国成均馆大学,是一所由韩国超一流创新型企业三星集团支持的企业,学校和三星在项目和教学发展上有着密切的交流。三星的工作人员有机会得到公司的奖学金继续在成均馆大学进修,而成均馆大学的各个实验室也密切同三星合作,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升高校的学术水平。而我所在的研究室,主要从事电子和半导体的研究,而三星集团在电子和半导体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两者的相互结合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机遇。而我本科的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积极将高校在创新中积累的科学技术,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环节中,在产学研的探索中,也走出了创新的一步,这也给我的思考带来了有力的依据。
我认为中国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发展教育、科技和产业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实现在结合中达到人才资源的整合以及创新型人才与主导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一种有系统,有规模的社会整体行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我们在处理其他领域所取得的宏观调控的重要经验,我认为中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发展,创造出一条由国家牵头,人才、科技和企业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发展道路。由国家牵头,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家的影响力,使得社会资源和人才分配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不致于出现浪费资源,人才得到闲置的现象出现。其次,国家的参与,能为中国的产学研模式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更好的保障,使得中国的创新型科研能够持续发展,不因资金问题而中途下马,而国家保障制度的提供,也能让创新型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创新事业的发展之中。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道路就是一条由政府统筹与引导,打破产学研之间的隔阂,增强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高校人才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服务,企业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基地和资金支持,建立国家引导,高校为基础,企业在主体,市场为导向,中国新型国家产学研模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产学研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各主体在产学研中的职责和评价标准,规划各主体的行为,促进各主体间有机融合,培养一大批既能仰望星空,有着高远目标,又能脚踏实地,具体结合中国发展需要的新型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