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2014.01.24 22:35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渔城山翁: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学习文献十三)【渔城山翁按】特色学校创建重要的是文化重构。我们在创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色学校,还有很多需要学习。今天为大家推荐北京十一学校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北京市十一学校文化建设:来源:北京社科规划作者:李金初牛玉发 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形式,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并代代相传。学校文化可以分为理念文化和具体文化,其中,理念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等;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它不仅涉及人的表意行为,同时也从价值观的层面引导人、塑造人,使人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学会怎样做人;它是智能发展的超越,不仅仅去具体地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而且以高尚的民族精神培育人,促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对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体系,推动素质教育高水平的实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北京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的传统文化积淀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学校所具有的革命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的改革、创新、民主、包容的文化。 1952年,十一学校在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直接关怀下建校,隶属中央军委,聂荣臻元帅以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罗荣桓元帅的夫人、老红军林月琴任第一任校长。学校直接秉承了党和军队的优良革命传统。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这种浓厚的革命精神和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十一学校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十一学校全体学生和教职工,即“十一人”的传统价值观和精神风貌。“十一人”的传统价值观具体表现为集体主义、工作为先、甘于奉献;传统精神表现为认真、负责、拼命干,团结、勤奋、争上游。 建校至今,学校一直坚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始终保持着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根本价值追求,成为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德育特色校。革命精神传统在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思想以及仪式、制度、设施等方面都有明显体现。2002年落成的将帅语林碑墙和校史陈列馆,标志着优良革命精神传统将作为学校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积淀,被永久记载和传承。 传统价值观和传统精神风貌在学校进入改革时期获得新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学校赢得了高速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在这个新的创业过程中,逐渐创生出了学校文化的新内涵、新特质,体现出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十一人”的基本办学价值观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体现了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则是新的价值观的创生。“十一人”精神风貌的新特质是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十一人”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体现为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理想追求。 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在于实现学校最高层次的建设。十一学校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通过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纲要,引领学校高层次的建设,实现“北京一流、全国示范、中国名校”的办学目标。 1.办学思想 改革、选择、发展、和谐是十一学校办学思想的核心,锐意改革、与时俱进是十一学校的基本理念。十一学校崇尚改革,率先举办“国有民办制”学校,率先提出“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同时,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构建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等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十一人”以主动变革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执着和坚韧,追求成功,追求卓越,开创了教育的一片新天地。改革离不开选择,教育改革主要在于扩大教育的选择性空间,允许学校、教师、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十一人”坚持不发展就不能生存,不发展就没有前途的信念,不断给自己树立更高的目标,时刻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 2.办学价值观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十一人”的共同愿望和共同的价值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尊重学生的教育,其实现途径是“两改革”和“两建设”。“两改革”指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两建设”指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办学条件建设。为实现有选择而无淘汰的教育,十一学校致力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引进拔尖人才,另一方面在已有的员工队伍里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 3.“十一精神” “追求卓越,敢为天下先”是十一学校的办学精神。这是为了实现十一学校办学目标,每个教职员工都必须具备的精神,也是十一学校经过八年改革后形成的精神,是十一学校的重要特征。“十一人”认同“领先一步,就领先一个时代”的思想,最早在教育领域里克服了因循守旧的惯性,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从优秀到成功,从成功走向卓越,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实现了在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以及在教育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新的发展仍然要以创新思维开路,才能不断超越今天,谋求明天的发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十一人”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也是学校成功的基本保证,“十一人”的一切与众不同之处,都出自这种精神品性。 4.“十一人”的发展观 “与时俱进、超越自我”是十一学校八年改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十一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校长是学习型的校长,教职工是学习型的教职工,全校上下都有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愿望和追求。超越意味着永不满足,意味着对自己的否定,超越要付出代价,要忍受痛苦,需要勇气,但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拥有领先的未来。 二、教师文化建设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职业、学生、教育教学等一系列问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情绪和行为的反应等。教师文化是主流文化、理性文化、高雅文化,是教师精神力量的核心,同时也是学校最宝贵的一种资源。十一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形成进取、合作、探索、创新的教师文化,赏识与尊重的教风,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和自觉精神,教育科研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新方式,最终建成一支人人优秀、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建设,要搞好教师文化建设,首先应搞好学校领导文化建设。 十一学校领导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高品位的职业境界、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高远的战略眼光、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先进的教育思想、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不断学习与超越的毅力、强烈的忧患意识、踏实而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具体包括教师观念、教师行为、教学研究、行为风范和文化活动等。 1.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是表现为对学校文化传统积淀和办学价值观的认同感,二是体现为对学校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三是具有崇高的职业信念,四是具有高层次的职业境界,五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六是具有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和责任。 2.教师的行为文化教师的行为文化包括教师的仪表、服饰、风度等外部形象文化和教师的仪式文化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 3.教师文化建设 第一,转变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方式,提升职业境界;第二,要关注教师的反思和体验;第三,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的研讨,在教学中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第四,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五,加强校外专业学者、教授及学术团体的指导;第六,加强优秀教师的培养。 三、学生文化建设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具有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十一学校学生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形成“自主学习与自研求索”的学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爱国热情和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一学校学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以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研、刻苦探索”的学习文化;以学生个体、班级面貌、宿舍的外在表现为特征的形象文化;以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为基本形式的礼仪文化以及活动文化等。 十一学校学生观念文化的内容集中体现为多年来在学生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不懈追求;挑战自我,决不言退;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瞄准未来,全面提高”等要求。 十一学校学生文化建设针对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以课堂教学、综合活动课、主题班会、网络建设、学校制度建设、家庭文化建设、学校环境建设以及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为载体,以班级、年级、学生社团等为实施单位,以学生自主管理为基本途径,将学生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学生文化建设要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层次性,以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精神层次为核心去建设学生观念文化和活动文化;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系列性,对初中学生的教育系列以外显行为文化为重点,对高中学生的教育系列以理性思考内涵文化为重点;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侧面性,既要重视价值观培养侧面的建设,也要重视礼仪文明侧面的建设;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序列性和多形态性,重视学科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既要有必修课序列,也要有选修课、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序列。通过多层次的建设,形成养成机制、自律机制和创新机制。 四、课程文化建设 随着课程由文化的工具存在转变为文化的主体存在,课程文化正在走向一种自主、自律、自为的教育文化。十一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以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体系为基础,确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积极进行关注学生的完整人生、完整心灵世界、指向人之生成的课程文化建设,建设体现合作、对话和探究的课程文化。 十一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指导下,以“仁爱与情感”、“和谐”、“价值与信念”为现代课程文化内容的重要标志,主要内容包管: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仁爱与情感、勤劳与朴实、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同时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塑造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及理解、合作与创新的意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协调人、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在课程内容上谋求“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统一,加大选修课、综合活动实践课、研究性课程的建设力度,使科学与人文真正走向融合;结合主体性课堂的构建,突出学生主体的存在价值;以学生主体主动参与教学作为核心,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 十一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课程 关注文化实施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并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建构文化、生成文化;关注对话—互动性,通过对话、协商、互动的方式共同进行对文化的理解与建构。 2.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校本化包括必修课程的选修、补充、整合;新课程开发,即三大支柱性实验课程体系的结构,主要有中学六年一贯制课程革实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高中实验班程设置改革实验;选修课程,即拓展类、兴趣类、讲座类、竞赛类的课程;活动课程,即劳动技术与发明创造实践课、信息技术课、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综合活动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3.课程文化意识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达成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加强多元文化课程的设计。 4.文化特点分析 对学科的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如语文学科阅读教学强调理解与交流、批判性思考、审美体验,数学学科强调理性思考、审美体验、实践创造等。 5.课程开发 把课程的开发统整作为载体,引领教师成长为合作型、研究型、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形成学校合作、对话和探究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以更好的实践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课程开发和统整的方式有课程选择、课程补充、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 6.课程管理 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五、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校网络文化是在学校校园环境下,“十一人”依托网络媒体技术共同学习、工作、生活,解决问题和面临挑战时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十一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目标是建设现代领先、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十一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在德育方面,加强培养道德选择能力,提高道德意志水平和道德自律能力;强化教师的网络德育意识、网络主体意识、网络法律意识和网络资源意识;做到德育内容和活动上网,积极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丰富网络道德生活的内容;创建学生交流平台,党团队教育上网,引导积极的价值追求;德育服务上网,提供深入细致的辅导服务;德育管理上网,以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效能。在教学方面,一是发展网上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可利用Web课程点播方式,学生通过访问学校网站,登录网络课堂,选择自己所需的课件进行学习;通过卫星直播教学系统,授课教师在学校直播室授课,学生在校外教学中心的听课室听课;把网络课程刻录成CD~ROM光碟,方便学生进行单机自主学习;建立远程教育网站,开发优良的教学平台和丰富优质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课程。二是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等。三是创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如建立校园多媒体点播(VOD)教学系统、在线教学辅导系统和智能答疑系统等。 十一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实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设校园网络,开发教育教学文化资源 努力把学校网站建成有吸引力,有大面积覆盖率的主流网站,使学校网、学生网、学生个人网页、教师个人网页相互链接,整合成一个独特的网络文化环境。 2.建设数字化平台,提高应用水平 管理者可通过聊天室、电子公告板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和需求,了解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的管理更加高效平等。对教师而言,网络可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网络可使课堂教学与生活、课外活动更多地结合起来,使网络文化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网络成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又一舞台,通过参与网络管理、制作、发表网络作品,在网络世界中学会自主发展,自我教育,发挥特长,培养并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3.建立健全学校网络管理中心,对所有电脑进行内容监控,防患于未然,出现问题及时发现、批评和指导。 六、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日常管理要求或规范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学校成员认同和遵循的物质与精神成果,体现着学校个体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十一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现代先进管理理念指导下,构建激励教职工终身学习,热爱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体现人文关怀的运行机制,形成学校特有的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包容的制度文化。 十一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建立“民主与法制、学习与创新、发展与诚信”的现代学校制度文化价值观及与相应的行为方式。 1.民主与法制是建设现代学校的人文基础 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创造意识;搭建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开辟、畅通民主管理的渠道;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奉献;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的宽松、和谐环境。同时,还要创造法律法规学习的氛围和条件,引导教职工和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意识,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法制素质。 2.学习与创新是推进现代学校建设的不竭动力 现代学校制度文化要体现在通过学习作为学校集体和教职工个体发展与创新的载体,使学习这个载体成为保障和促进学校专业活动的动力。 3.发展与诚信是个体与团队的互动保障现代学校的管理制度文化应突出教职工的个人选择与发展,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过程中,以诚信为基础,在进行管理和接受管理的同时,得到素质、身心、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十一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学习型的民主管理机制,培养学校成员建设性地挑战自己和他人的意识,引导人们不断反思自我,多听质疑,检验、改进自己的想法,促进个人能力、水平的提升。第二,创设个人与组织实现系统思考、自我超越的环境,团队组织要培养自我超越和追求卓越的意识,使追根究底、诚实面对真相、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演绎成一种文化。第三,引导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科学、有效地促进自我岗位工作的展开和学校全局工作的良好运作。第四,实现管理功能向研讨、咨询、服务、激励、协调、归纳转化。 七、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的校容、校貌等外在形象是把学校形象传播给社会公众的外显性视觉对象,它是学校现代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十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建筑+花园式环境+浓厚文化氛围”的学校,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具体目标是:建筑要求造型新颖,有时代气息,符合学校特点,具备足够功能,总体风格保持一致、协调、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并具有鲜明的“十一”特色,完全达到并超过《海淀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标准》,配齐配足设施设备,并保持现代、一流、领先水平;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方面形成特色,保持“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和“全国绿色学校先进单位称号。 十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原则,功能合理、整体和谐的原则,革命传统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的原则和科学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的原则。 2.在原有课题组的基础上建立有学校主要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课题及实施领导小组,以确保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委托专业公司对学校力所不及的项目按照学校的整体构想进行设计、制作和安装;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体现学生不同个性特征或风格的、展示学生作品或成果的平台。 文化是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便不会有卓越的学校。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它引领着学校的各项建设,赋予学校各项建设的文化内涵,提升其品位,它与学校的体制强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科研强校战略、数字化强校战略、国际化强校战略相包容,推进着各项战略在较高层面上的实施。面对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随着市场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在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不断推进,以及学校的自身发展,现在十一学校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人”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厚重的使命感,实施学校文化建设纲要,搞好学校文化建设,使十一学校不断走向辉煌。(“北京市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阶段成果)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