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读陶行知的故事所想到的
2014.01.24 22:21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读了《陶行知的故事》,真是受益匪浅。先生那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受到了良好的启迪和深刻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为他的学生讲课时,曾演示了这样生动的一幕:先生手抓一只鸡走进教室,在讲台上撒下米粒,向下按着鸡头强迫鸡吃米,鸡拧着脖子,坚决不从;陶行知先生又扒开鸡嘴,往里面硬灌米粒,鸡还是昂着头,挣扎着不吃;先生松开了手,只见鸡在讲台上甩甩头,抖抖毛,自由活动了一会儿,便悠闲自得地吃起米来。   陶行知先生用如此浅显生动的情境,把深刻的教育原理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当前,课程改革正逐步走进校园、新课程理念正日益走近老师,细细回味这个故事,我们更有一番独特的感受。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曾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孩子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动情地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孩子们端坐位置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当我们把费劲心机找来的资料全盘呈现欲赢得孩子们惊奇的喝彩时,却见孩子们手举网上查阅的最新信息,脸上露出一丝不屑……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师兢兢业业、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诉”,一声声“叮咛”,一遍遍“咀嚼”,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我们失望地发现,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们的教师委屈、困惑,或大光其火,或百思不解: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打开中外教育大师的著作,研究著名教育大师的案例,学习课程改革的理念,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罗杰斯也说过:“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事实上,“学生自己所获得的事物概念,要比取他人教义的概念更为清楚并更有说服力。”   多年来,我们的教师感觉太好,太充满自信,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们在孩子们面前透着当然的“霸气”。“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这堂课学生没‘配合’好。”“驾驭”、“配合”,不经意的言谈透出教师“主宰”课堂的心态。
  虽然我们对学生会和颜细语,满面笑容,然而骨子里“救世主”的角色意识依旧存在,试想,我们是否曾一次次满脸笑容、千方百计地把孩子引领到自己设计的“教程”?我们是否通过让学生一次次复述把教师总结的答案“搬运”到学生的脑海?我们是否常常“科学艺术”地设计并控制课堂的密度、节奏、气氛和情绪?我们把这一切做得那么坦然,还会感觉良好地以为这一切就是“民主平等尊重和热爱”。然而,我们偏偏忽视了孩子们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许多时候我们在备课时设想的难点以及预计课堂中的“出彩点”竟是孩子的已知,而孩子们那么富有挑战而具有思维价值的“未知”部分却没有机会展示或被老师“完美”的教案排斥在外乃至被扼杀。
  在教学活动中,“教(教师)”与“学(学生)”的关系争论了很多年,也随着时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老师说一不二的“师道尊严”,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学生中心论”,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再到“双主体”理论……其实,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去,前者是外因,后者才是内因。   从目前的教学来看,很多教师的思维和行动方式还是“你不学,我控制和强迫你学”,而没有变成“我发挥我的引导作用,想方设法吸引你主动地学”。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地方低年级的教学成绩很好,可是越往高年级发展,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差的原因之一。低年级的时候,学生容易“管”,学生在教师的强迫下能够勉强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既定的目标,可这是被动的,不情愿的,他们对学习本身并无兴趣,甚至讨厌学习,只不过由于年龄小,自主意识还比较弱,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他们开始有自我意识、有能力反抗之后,教师的强制效果便大打折扣。学生或者是应付,或者是反对,至少是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这样,学习成绩便肯定要下滑了。   教学的最大艺术,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教的学科。学生的学习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教师切不可包办太多,限制和强迫太多,要充分尊重学生,给其自主预习、思考的时间,教师只在其困惑处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其体验成功,真正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样,教师还会越教越累,学生还会越学越苦吗?   教育教学这个活儿,有时候“好心”未必得到“好报”,付出越多未必得到越多。关键还是要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育规律。该出手时要出手,该放手时也要大胆放手。 聆听着大师的教诲,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我们变得“豁然开朗”——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读《陶行知的故事》,深感充分尊重学生,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爱每个孩子,走进学生的心灵,既是良师,更为益友;信任学生,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共建和谐课堂,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我们的教育也才真正“实”起来。 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