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面对两本书的一点思考
2014.01.24 15:19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在我的案头有两本每天必翻的珍藏书:一本是1981年7月出版的《特级教师笔记*吴伯箫序》(辽宁人民出版社);一本是1981年9月出版的《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第一集*叶圣陶序》(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十位教师前辈的心血智慧结晶,使我日读日新,良多受益。  作为“特级教师”这个无数中小学教师实现自己美好梦想的光荣称号,不仅成为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也成其为所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标志;而且还为万众瞩目享有崇高的社会精英声誉,具有事业高峰的示范与导向。但更令我心仪的是这些前辈身上所闪现的道德品格之光。读他们的文章,我会时时感受到前辈们平易近人的作风,平等谦和的态度,真的是如沐好雨,“如座春风”。学生们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如何做人–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这种天长日久、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会让所有的学生受益终生。  今年2月11日,享年88岁辞世的教育家、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着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见书中收录),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却自愿去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她从工作伊始,就自觉践行作为一名好老师就是要像“母亲带孩子一样”去爱学生。因为爱学生,她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恪守“蹲下和孩子讲话”的必要;因为爱学生,“文革”中才有那么多遭受迫害的父母都想把孩子放心地交付给她;因为爱学生,她在小学三年级就实施教会学生“代数”知识的教学创新;因为爱学生,她“文革”后重回课堂就开始了减轻学生负担的全新实验。赢得无数学生的尊崇,终成一代名师。  后来也成为着名特级教师的北京四中顾德希先生,就曾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当年在北京六中高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李观博(见书中所录)的教育魅力。李老师是上世纪50年代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对他的讲课毕生难忘;当年老师讲授“数列”和“极限”的情景,40年后仍记忆犹新。同时,他还回忆到后来自己工作的北京四中物理特级教师张子锷先生(见书中所录),他说听张老师讨论问题或专题讲座的感受与当年听李老师讲课时的感受是何等的“似曾相识”,都能受到深刻的启示。是一个教师的全部修养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的真实体现。这些前辈们处处都能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那种非常深厚的“学养”,其学识、品格诸方面的造诣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他们总是认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需要教到老学到老;刚讲完的这节课还不够理想,下节课如何应该去改进;对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还应怎样尽到老师的义务和责任。这些前辈的教育生命历程让我感佩之极。  经过长时间反复的研读这数十位前辈的经验文章与经历介绍,不知从那一天,我不经意间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就是这些前辈中的绝大多数即使功成名就,也能够名副其实在根本上。这根本的关键就是执着在自己本学科本领域的本职工作上,在本学校本部门本地区发挥着示范和导向的响当当的作用,其为人之道和治学经验才得以薪火相传,呈现出一花开放百花满园的大好景象。  反观当下的特级教师被评聘后,有的变得“兴奋点转移”、“工作重心摇摆”,本末倒置,四处抛头露面编资料;有的本职工作不好好做,精力分散,心思难在学校,奔忙于八方讲学“传经送宝”;有的热中博取诸多各类学术头衔,变得狂妄自大,拒批评、规劝等逆耳之言于千里之外,招致“如此特级真难领导”的众多非议;有的执掌各级校政局政,本“实至名归”,“无可厚非”,怎耐公务琐烦,明明分身乏术,学科治学早已渐离巅峰佳境,偏偏依凭昔时老本,习惯于陈陈相因的“指手画脚”,令人啼笑皆非而汗颜。尽管上述只是极个别现象,但已使今天的“特级教师”称号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笔者也忝列特级教师之中,也深知自己扮演的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角色,只有除了经常捧读两本书中的前辈教诲,还时时记得十几年前北京五中着名特级教师吴昌顺先生的几句发自肺腑的话:成为特级教师以后,更要自我完善;要有更高的追求;为人、做事须更上一层楼。  真心希望今日在岗的特级教师同仁们,多一些冷静思考,再重温一下这两本有关前辈特级教师们心血结晶的书,再品味一下吴先生的话。对自己的何去何从可谓善莫大焉。(作者:林清峰 黑龙江甘南二中) 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