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2014.01.22 16:18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近几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教师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致使教师队伍中出现心里不健康的现象日益增多,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容乐观,教师出现心里障碍的案例频频发生。 网络、电视、报刊上披露了许多有关教师自杀以及伤害学生自尊、体罚学生、虐待学生甚至残杀学生的极端行为。例如:2010年底广西师范大学的一名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工作压力跳楼身亡;一个小学生只不过是被怀疑偷了同学的笔,竟被班主任老师在脸上刺了一个“贼”字;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北梯中学初三学生赵某,利用晚自习和同学一起去伙房喝水,又看了一会电视才会教室,此事被老师李某发现后,不由分说,扇耳光,拳打脚踢,受到重击的赵某马上垂下了头,当晚年仅15岁的赵某便离开了人世;湖南省昭阳市某校“优秀教师”因不满领导对他班主任工作的调动,竟然将校长的两个儿子和一位班上最优秀的学生惨无人道的杀死,最后自焚身亡。导致这些行为的原因可能是错综复杂的,但是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这些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当然,上述例子在教师群体中仅属个别,教师的心理问题更多地表现在因心理困扰而影响其工作效率、人际关系,降低生活质量上。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是在自身心理素质和外界压力的互动下形成的。要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即外减压力,内强素质。具体地说,应从教师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切实有效地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一、从教师个人层面看1.调整认知方式,增强耐压性教师要积极调整、修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这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耐压性,变心理压力为心理动力,变逆境困境为发展机遇。一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社会的高要求,教育改革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工作、生活、家庭角色的冲突等外部刺激,教师应该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坦然地去面对,以积极主动的行为去适应。另一方面,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既能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能欣然地悦纳自己的不足,恰当地为自己定位,避免用非理性的完美主义衡量自己、苛求自己。2.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自我调节情绪能力不良情绪是心理上的垃圾,是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诱因。然而,生活中不良情绪的产生却总是难免的。强行压抑不良情绪,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心理危害。为此,教师应学会一些积极调节情绪的技术和方法,如合理宣泄法、理智法、转移法、适度让步法等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恢复身心平衡状态。3.乐于交往,取得社会支持教师因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容易形成人际交往的有限性和自我封闭性,致使教师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情境时深感孤独失落和无助。因此,教师应自觉培养自己的交往意识和积极坦率的社会交往方式,提高人际沟通技能,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获得来自同事、朋友、亲属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以减轻或化解心理压力。4.采取合理有效地工作方式,学会休闲首先,教师要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这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其次,教师应掌握时间管理技巧,避免陷入琐碎而又毫无目的与章法的“瞎忙”状态。再次,教师还应当注意适度用脑,避免持续疲劳,同事还要注意饮食营养,关心脑健康。此外,工作之余要学会休闲,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问题活动,使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以次调解情绪,增进心理健康。二、从学校层面看1.学校应推行以人文本的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减少教师的压力。具体地说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 学校的各项制度、政策或规章的制定都必须以教师的心理需求为基础并力求满足教师各方面的心理需要。要提倡明主治校,加强教师对学校决策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质量,让教师真正体验到主人翁感。(2) 学校管理者要以服务的态度对待全体教师,讲求公平公正原则,尊重教师的合理意见。注重沟通协调的方法,务必做到使教师心服口服,使教师在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形成良性竞争,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3) 学校各种改革措施的实行必须考虑本校实际,对教师的适应过程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估,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角色转换方面较为迟缓的中老年教师应持宽容的态度,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4) 学校应关注教师的各种需求,积极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管理者应了解教师的健康、婚姻、子女教育等情况。对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能竭尽全力给予帮助。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在一个轻松、和谐、健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教师的需要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但往往更重视精神需要的满足。学校管理者应因势利导,尽量提供满足的条件。如关心一些教师政治上的进步愿望;为一些教师创造进修机会,提供进修条件,使教师能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减少因教学效能感底而产生的焦虑感;对于一些业务骨干,则应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教学竞赛,组织他们进行教改实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发表专著、论文,以满足教师创造成就的需要。2.学校应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首先,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其次,采取听讲座、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保健、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最后,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为教师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提供疏导、排解渠道。聘请知名的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及心理医护人员,定期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及时疏解教师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三、从社会层面看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教育上的问题,它还是社会问题的一个反映,因此其解决应该得到社会层面的支持。1.把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教师自身工作、学习、生活的质量,而且对他们的教育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质量。2.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社会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教师,不能仅仅只强调奉献和责任,也要重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和获得。只有切实地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物质条件,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精神环境,才能使教师职业成为人人敬仰、人人愿意为之奉献的职业;只有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3.健全评估制度,重新制定一套教师教育教学成绩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应该全面,即从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行为、教学基本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考查。既重视教育结果,更重视教育过程,让教师真正体会到评价是客观的、合理的、公正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解放出来,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4.积极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不可逆转,是大势所趋。然而改革的进行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改革的步伐、范围、程度要切合实际,才能使广大教师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改革,推动改革。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其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其教育职能的实现、教育价值的体现,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不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