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偏才怪才是大学精神的一面镜子
2014.01.21 18:08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刘尧/热点话题2011年1月23日,北大招生办开始对2011年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生名单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161位获得实名推荐资质的中学校长所推荐的210名学生全部通过审核,而学生名单中大都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全才”,鲜见人们期待的所谓“偏才怪才”。对此,北大招办负责人说,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因此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质疑与热议。
事件回放
2011年1月24日的《重庆日报》报道:北大招办负责人首次回应社会公众对于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时表示,北大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具备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主要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中学教育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为了上大学而开设的培训班。第二,“偏才怪才”的标准很难给予准确界定。到底哪些领域算是偏、算是怪?什么程度算是偏、算是怪?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不同领域的专家,也很难给出明确的标准。第三,大学的选拔标准带有“指挥棒”性质。如果把“偏才怪才”作为大学选拔录取的标准,那一定会出现一大批培训机构,根据这个标准制造出所谓的“偏才怪才”。第四,已经进入21世纪和全球化时代,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了。
深层关注:
为何推不出“偏才怪才”?
有人认为,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最终仍要参加高考,学生享受到的是北大录取线降30分的优惠政策。这一政策对尖子生多了一份保险,而换成“偏才怪才”可能高考成绩连一本线也达不到,学校担心影响推荐资质,怕浪费名额。也有人认为,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少有“偏才怪才”!熊丙奇教授就说过,“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下,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偏才怪才。”现在中高考制度,使“偏才怪才”在中考这关就先被刷掉了,能进各重点高中的学生清一色都是各初中的尖子生。也有人认为,“偏才怪才”往往是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学生,从来不是被教育出来的,也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虽然数量极少但还是存在的,大学也应当给他们机会,而不能将之定性为“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许多网友就质疑,既然被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都是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北大的尖子生,为何要兴师动众搞实名推荐呢?对此,熊丙奇教授认为,“现在的自主招生所有做法都是为了抢生源,而且是用政策抢生源,而不是用教育质量和服务抢生源。”单士兵认为,“偏才怪才”哪怕再有才,因为不符合应试教育的“标准”,就很难受到北大的待见。北大不招“偏才怪才”,正是掉进了标准化陷阱,处处闪动着教条主义的强烈腐气。从某种意义说,北大中了标准化考试的毒,在这种“标准”的压力下,北大也没勇气为“偏才怪才”设置一个标准。这正是大学本身迫于社会的公平焦虑,对自主招生充满不自信的表现,也是高等教育不愿意充分承担选拔人才责任的表现。
“偏才怪才”自身就是选拔标准
北大认为,对于“偏才怪才”很难有明确的选拔标准,而且“偏才怪才”也不是大学希望的拔尖创新人才。有人支持北大认为,大学招生具有“指挥棒”效应,招收全才、通才,能督促家长与学校将孩子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发现个别“偏才怪才”,不应成为招生改革的主要目的。而有专家和网友表示,“通过两年中学校长推荐的名单和北大招办的此番回应来看,校长实名推荐制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些背离初衷。”“偏才怪才”也是人才,他们的创造与创新能力,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宝贵财富。单士兵认为,大学在按照官方意志执行标准化考试之外,应该有勇气再根据“偏才怪才”具体情况,给予“偏才怪才”一个向上流动途径,更好地实现“人尽其才”。大学应该走出行政化思维,以更加开放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偏才怪才”,而不是口口声声扛着所谓的“标准”,只知挥刀横斩去制造出一幅幅模式化的教育面孔。还有人认为,“偏才怪才”自身就是选拔标准,为什么还要寻找标准呢?如果一个中学生能背诵整部《红楼梦》,或能出口成章下笔成诗,或能指出牛津字典里的众多问题,这就是标准。“偏才怪才”的选拔标准就是他们自身,他们就是自身标准的制定者,因为普通人即使再努力也达不到。2011年1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有中学校长从人才“供给方”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学在向大学推荐学生时,应该先思考“大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生”,以此来调整中学的教育目标,避免千校一面与学生“模式化”。也有人认为,“偏才怪才”有潜力,但应该严格把关,这个责任在大学而非中学。自主招生的标准还应该放得更开,不要限制名额,把慧眼识珠的权利交给大学,选拔适合大学特色、有悟性、有专长的学生。
探索更多元的选才方法
2011年1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有网友指出,作为有着优良传统的北大,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大些更远些,学业优秀者要重点培养,“偏才怪才”更需要给予机会。北大应该对质疑持包容态度,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建设性意见,探索更好的将“偏才怪才”选拔出来的方法。有人认为,社会不要给以“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为代表的自主招生制度的探索和改革太大的压力,所有的大学都可以探索不同类型的人才选拔方法。也有人认为,在健全的大学自主招生体系中,大学应该完全自主的根据自己培养人才的特点设定选拔标准,只要契合学校的选拔条件,都应是人才而无全才与“偏才怪才”之分。王炤坤认为,大学招生改革事关教育公平,关乎千万青年的前途命运,审慎推进是必须的。我国急需回答“钱学森之问”,培养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让“偏才怪才”在中学时代就能够脱颖而出,这样才能跳出“按分论才”的窠臼,既造就大批均衡发展的人才,又培养出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创新型人才。2008年12月15日《新民晚报》报道,2007年,清华就降低60分录取网络作家蒋方舟,表明清华对“偏才怪才”的偏爱。武大则更为积极,2009年首次给少数重点中学指令性指标,对极少数特殊人才可在线下数十分里破格录取。复旦则认为,自主招生主要是面向综合素质俱佳的考生,真正意义上的“偏才怪才”只是极少数的,不应是自主招生的主流。世界一流名校(比如哈佛、耶鲁)录取学生最看重的还是综合素质,学生在中学的成绩、参加各项活动的表现、特长、教师的推荐信等都是大学录取的参考因素。就是说,“偏才怪才”不是他们的选择方向,更不会把精力放在吸收“偏才怪才”上。如果我国大学都大量招收“偏才怪才”,那招来的还会是“偏才怪才”吗?所以,我国高考与大学自主招生,没有必要为“偏才怪才”做出专门调整。
简单拒绝不是科学的态度
大学之“大”,在于思想之“大”、胸怀之“大”。2011年1月26日,雷泓霈在《扬子晚报》发文认为,偌大的北大容不下“偏才怪才”的课桌,“不拘一格降人才”似乎遭到了否定,兼容并蓄的北大精神已流失很多。而实践有力的证明,那些偏科的“偏才怪才”,确实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非凡才能,英文考了零分的闻一多被清华破格录取,后来成为著名诗人;数学成绩是零分的罗家伦被清华破格录取,后来成为清华校长和“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清华毕业的季羡林数学考了4分、钱钟书数学考15分。正是有了这些“偏才怪才”,他们所在行业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开拓性发展,北大所谓的“这样的‘偏才怪才’绝不是我们希望的拔尖创新人才”显然难以服众。“偏才怪才”是大学精神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诸多不足和“理念瑕疵”,照出了大学理念的胆小谨慎、裹足不前。不修正这一点,不抛却顾虑、打破俗套、摒弃成见,会有更多闻一多们被“封杀”!2011年1月23日,罗庆学在自己博客中发文认为,21世纪什么都懂的通才太多了,就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工业品,型号大小、社会用途都大同小异。而正是这种没有个性化的产品,导致了用人单位招人与大学生就业的两难现象。北大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不仅没有检讨现行教育的缺失,以求改进的良方,而且还举起所谓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牌子,从制度上摒弃所谓的“偏才怪才”。这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要紧跟时代潮流,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没有认清现在教育制度的巨大缺陷,以一个有重大缺陷的制度来“匡正”“偏才怪才”,否定人的差异性,片面追求所谓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刘尧,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来自《社会科学报》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