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关于改革与加强农村教育的提案
2014.01.21 14:24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提案事由:对于有着8亿农业人口的中国来说,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尽快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8亿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包括”两免一补”在内的诸多利好政策,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一、农村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在“克隆”城区普通教育的模式,教学的唯一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考试争取到城里升学,与城镇学校拚升学率,保障升学率就成了农村学校教学改革的生命线,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功能。令人不解的是,连教育行政部门也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农村学校的唯一标准。但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先天劣势,这种以升学为目标的农村教育,在起点上就已经失去了竞争的公平,使农村学校为难以企及的升学率而疲于奔命。长期以来农村教育被定位为城市教育的延伸,除了为升学做准备,农村教育并没有更多地承担乡村生活的适应与改造,以及乡村社会发展的功能。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较远,只能使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他们中的许多人难免陷于“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这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的问题。
  现行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为城市培养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和农业的人才,而不是“为了农村”培养人才。农村教育很少体现农村的特点。
  这样的“城市取向”的教育使乡村教育陷入了困境,而绝大多数高考竞争的失败者,无望通过逐层竞争上爬者,或者提早退出而辍学,即使在校继续学习,也因为无望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与兴趣,而学校的教育者——校长、老师们也将其视为负担而忽视对他们的教育,这样,这些农村的孩子尽管“混”到了小学、初中、高中毕业,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文化程度。
  二、农村学校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尽管目前农村中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加之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本案建议:
  关于改革与加强农村教育的建议:

  一、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尽管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投入增长较快,但是相对于经济总量来说比例依然较小。与此同时,有限的资源在分配时又多向城镇、名校倾斜,直接导致了“弱者恒弱、强者愈强”的局面。优质教学资源的不足,使“择校”、“择班”、“择师”的风气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不少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教师也因此“孔雀东南飞”,流向教育资源丰富的区域,进一步加重了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困境。解决教育资源失衡,主要靠政策倾斜,才能够改善当前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
  二、重新确立农村教育的定位、价值与目标
  乡村教育应理性设定教育目标,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必须改变以升学为唯一取向与目标的定位,要面对全体学生,着眼于他们自身生命的健全成长,为他们以后多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留守农村,还是走出农村,到城市发展,都能打开局面,即“走得出,守得住”。同时要加强教育与农村生活的联系,注重对乡村改造与建设人才的培养。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农村教育应该有三重使命,三个培养目标。  一是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这既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农村青少年的权利。农民的后代完全有权利和城市人的子弟一样,接受高等教育,在中国以至世界的广阔空间寻求自己的发展,这理应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与社会平等的重要方面。正是在这一点上现行的高考制度是有它的合理性的,是不能轻易全盘否定的。  第二是向城市建设输送人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城市建设都需要从农村吸收劳动力,农村自身也有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培养有文化的城市劳动者必然是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三,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地理情况复杂,人口众多,因此,即使中国城市化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仍然会有广大的农村,有为数不少的人口留在农村,于是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的提出。农村教育理所当然地要担负起培养农村建设和改造人才的重任,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农村建设人才主要还是仰赖本地学校的培养。
  发展农村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以发展大学和作为大学生源的高中普通教育为中心,着重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另一个是以小学、初中的基础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为重点,主要着眼于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从国家的全局来说。这两种教育是应该兼顾的。
中学生的去向大致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学生通过考试,继续在高中学习,为上大学做准备;一部分转向职业学校;还有一部分进入社会。
  我国正在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规模宏大的高技能型人才队伍,必须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当提供早期职业指导和咨询,有的放矢。从初中开始,学校便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指导和咨询,让学生了解各类职业要求、前景等信息,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评价和测试,介绍职业教育情况,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和实习机会,为将来职业选择做准备。

  三、改革农村学校教学方式
  农村教育工作者因为自身的物质条件没有城市的好,就认为不可能办出比别人好的学校,实际上,农村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生源和师源情况,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现在正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学生,将是新农村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未来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农村学校办学不仅要使部分学生“榜上有名”,而且要使大多数学生“脚下有路”。  现行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为城市培养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和农业的人才,而不是“为了农村”培养人才。农村教育很少体现农村的特点。我极少看到农村学校开设了艺术课、园艺课、种植课、制作课和劳作课,即使有开设,也形同虚设。更少看到农村学校开发和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当前我们的农村教育没有吸引力,原因是我们教的内容没有吸引力,教的方法不切实际,教的内容没有用处,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自尊心。觉得低人一等,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教育部门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农村学校教学内容,要注意联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多数教师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平,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高年级应适当增加农村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内容。教学应讲究质量、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方法要力求形象、生动,实效良好,条件允许时还要尽量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作为农村校长需要拿出眼光,勇敢跳出农村教育的“城市化模式”,选择立足农村社会现状,探索一条适应新农村发展需求的教育之路。农村基础教育必须与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紧密结合,不仅要使部分学生“榜上有名”,而且要使大多数学生“脚下有路”。只要根据当地的资源进行培养,就地取材,就可能比一般学校培养出更多人才。“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办好一校”就能“致富一村”。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