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让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意义
2014.01.21 13:22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随着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到来,人们大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之中。

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又称年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年节习俗随岁月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变化、日臻丰满的历史过程。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每到春节,“年味儿”不仅在中国洋溢,同样“飘散”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而各地唐人街,则是这种年味儿聚集的中心地带。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点。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全民性,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富贵贫贱,不分年龄大小,都要过节;二是重复性,一年一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因此,春节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往今来,远离家乡的海内外华人无论路途多远,也必须回家过年。向长辈尽孝道,向平辈示亲情,向晚辈表爱心。阖家团聚、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祭祖等春节习俗,不仅为践行传统的伦理道德提供了活动的环境,而且也为传承传统伦理道德提供了条件。同时,它也在传承传统艺术。例如,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活动,让年轻一代在耳濡目染和亲身参与中,使之得以传承。 而除了发挥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作用外,传统节日也成为维系华人世界的文化纽带和传统桥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虽在近代曾脱离母体很长时间,但一直保留着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新加坡华人每逢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也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说,华人走到哪里,就会把重要的传统节日带到哪里。

春节已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标志和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历史和社会文化而言,乡土情结和亲情情结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春节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和情感内涵,使人能够鲜明地认识到自己的民族归属和国家归属。世界各地举行的春节民俗活动,为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从而加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的增多,在打开国门改革开放的同时,西方的民俗文化也随之扑面而来,中国传统节日不免受到某些冲击。近日网上的调查不免令人有些担忧,不少家长反映,许多孩子就是对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有浓厚兴趣,而对春节等传统节日却“不买账”,为此常给家庭节日聚会带来许多不愉快,也让家长感到尴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看着迪斯尼动画片长大的孩子们,他们也许更热衷于过洋节:父亲节,母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另据网友爆料:某校考试中,有这样一题:
(1)请写出三个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
(2)请写出其中一个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
结果学生说题目很难,他们回答得更是五花八门:大部分学生回答的都是元旦、情人节,圣诞节,国庆节,劳动节等当前最流行的节日,只有极少数学生回答正确。许多同学都把目前采用的公历和中国传统历法农历混淆,分不清什么是传统节日。
以前人们都说小孩子盼过年,为何现在的孩子却对春节等传统节日不“感冒”呢?如何让孩子喜欢过传统节日?如何让孩子正确地对待洋节?对很多家长而言,这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家长们不应反感洋节热,而应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无可厚非,西方的一些节日,是西方文明历经岁月洗礼的结晶,节日的盛典,是西方优秀文明和和谐社会环境的最真实写照。对于外来文明,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吸收这些外来文化的精华,是丰富和繁荣中国传统文化的极佳方式。
更重要的是,广大家长还应设法将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使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这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如果父母和长辈们能够对孩子给予科学的引导,也就不至于使孩子盲目地追求洋节,而忘记了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要让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感兴趣,就必须与时俱进,将各种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过出新的意义,使其符合时代发展和孩子们的口味。
春节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和情感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它的纹化象征和纹化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礼,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企盼人生幸福;三是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宣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应当把春节这些纹化内涵挖掘出来,并结合时代变化和青少年特点,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不仅使孩子们的节日过得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而且能使他们充分感受中国传统纹化的独特魅力,承载许多全新的寄托与期望。 我们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乃至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价值之外,还具有培养家庭观念、增强对传统文化和家庭亲情认同的社会价值,家长应将春节等传统节日作为家人、亲友团聚和情感交流的平台。应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与平日难得相见的亲友们深入交流,接受大量新的信息,一方面,这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扩大孩子的视野。
家长还可以将春节作为激励和促进孩子成长的催化剂。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喜庆的年节,不仅仅是为娱乐和凑热闹,也不只是为了得到一些压岁钱,还可通过走亲访友、旅游、参加文娱活动等,让孩子看到新气象、新变化,从而使孩子获得学习和前进的动力,树立学习的榜样。
作为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舞台,在春节和其他传统节日期间,家长和老师应创造机会,让孩子观看各种文艺演出、展览、庙会,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甚至包括家庭中对过节的各种准备工作及大扫除、写对联等,长辈可多讲讲自己小时候过年的难忘故事和过节礼仪,讲讲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有关的历史,这些都是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舞台。  总之,广大家长、老师应设法让孩子们将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意义。今天的年轻一代之所以对西方的一些节日有浓厚兴趣,跟那些节日特有的强烈的仪式感很有关系,跟那些仪式的浓厚的现代感也很有关系。因此,我们在准确把握节日意义的基础上,可以大胆推陈出新,创新春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并衍生出许多文化产品,甚至是形成文化产业,让大家喜闻乐见,并吸引足够多的年轻人的喜爱和参与,使之适应现代社会,世代相传,永葆特色。这样,我们才能把每一个传统节日过得更加充实、更加有滋有味,也才不会常常发出传统节日被人们遗忘的叹息声。
正逢寒假的春节,不只是孩子吃喝玩乐、充分放松的假期,也往往是孩子为即将开始的升学、就业等做准备的关键时期。因而,应在辞旧迎新之际,引导孩子合理安排好假期的休息、学习和娱乐,对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深入的思索和科学的规划,充满期望,自觉努力,将春节作为辞旧迎新、面向未来的加油站。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人的本土节日意味着纪念活动,或团圆、或庆祝、或祭祀,春节之后的农历“土节”依次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情人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而阳历节日一般是纪念日,如植树节、劳动节、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此外,中国人近年来还热衷过“洋节”,大致有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等。
  洋节其实永远不会取代传统节日,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因为洋节而放弃本民族的节日,而且圣诞节等洋节在中国不过是民间形式,并不是官方节日,其实元旦、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等节日也是从外国传来的,而且变成了国家的法定节日。外来的节日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其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该认真探讨外来文化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在日渐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可以从西方节日的“物质化”和我们传统节日的“脱俗化”中,去粗取精来改造好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节日。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不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并在一天一天淡忘她们,我们应当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的文化,并使这种文化永远流传下去: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清明节:清明节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并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2008年清明节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清明作为传统节日,包含着丰富的风俗活动内容。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活动仪式是祭祖、扫墓,这是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礼俗活动之一。踏青节、扫墓节、聪明节都是清明节的别称。中华民族的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像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