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反思我们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
2014.01.20 16:41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外语教育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大学都被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学生外语成绩不好,影响到能否升学,继续学习或毕业。对本科生和硕士生来说,还影响到能否获得学历文凭。由于政府教育部门对外语的重视,政策上的一些措施,已引起一部分人的不同意见,中国教育人博客也有过不同意见的讨论。比如,小学生要不要学外语,农村中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高考要不要考外语等等。对外语教育的讨论时断时起,始终争论不出一个结果。现在我也不想同任何人争论,我只是想说,在对外语教育的讨论中,大家对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清楚的。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外语教育搞得越热火,问题越严峻,后果越不堪设想。当今我们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中也有如何提高外语教育质量的问题。反思是提高的第一步。为此我们首先要反思一下,我们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74年我刚担任外语教学时,没有铅印的教科书的,用的是老师们自己编写的油印讲义。翻开几本外语讲义封面,最先进入眼帘的几乎都是这样一行字:马克思教导我们,外语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借阅各所学校的外语讲义,也是如此。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谁敢去查一查马克思有没有讲过这句话,便深信不疑地把外语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外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这个阶级斗争的工具。不过这仅仅是口头上的号召而已,实际上大学里是没有人在用这个工具进行阶级斗争的。倒是把外语当作了一个实用工具,就像是敲钉子的榔头,裁衣服的剪刀,我们教学生使用外语这个工具,阅读外国的资料,扩大知识面,了解外国的信息。归根到底,当时的外语教育的目的,本质上是教会学生使用一种实用工具。改革开放以后,大家自然而然地把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我们外语教育的目的也就自然地跟着变成了教会学生掌握这个交际工具。78年中国政府开始公开选拔出国进修生,后来中外的交往越来越多,外语这个交际工具就显得十分重要,慢慢地兴起外语学习热。不过外语教育的目的始终定位在“外语是交际工具”这个认识上。教师也好,学术刊物也好,提到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时,都认为“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头两年,我在阅读日本资料(不是正规的书)时,发现美国的学者认为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交际,而是国际间的影响,交际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日本的这个资料是1995年发表的,可见美国学者的观点提出的时间还要早,我们外语教育的观念比国外至少落后了二、三十年。为了探讨“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交际,而是国际间的影响”这个观点,我去上海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读到一本书,是在德国工作的一位华人教授写的,书名忘了,作者在书中也谈到外语教育的目的是国际间的影响,还说到先进国家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而国人却不知。我把这种观点赶快写进我的论文,在香港发表,希望大家能够纠正认识,谁知会遭到厄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我没法读到这份报告的全文,从《解放日报》上读到了这份报告的选登。选登中提到“语言不单是交流工具,而且也是文化表达形式的结构,是特性、价值观与世界观的载体”。对于这段文字,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但语言“是特性、价值观与世界观的载体”是可以理解的。在这里“特性”我理解为是民族特性,所以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特性、价值观与世界观。由此可见,我们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交际,而是民族特性、价值观与世界观的相互影响。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