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高校招生自主权究竟该如何体现?
2014.01.20 16:40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黄永军/自2003年起,教育部先后批准部分重点高校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目前已有70余所高校获准自主招生,招生比例一般占高校当年招生计划的5%,后来部分高校对这一比例略有扩大。各自主招生高校一般按一定程序通过自主命题、面试,最终确定获得高考降分录取优惠的资格考生。2006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对部分有资格的考生只要通过学校组织的“申请资格测试”及面试即可决定是否录取,而不需要高考成绩。2009年,清华大学等五高校形成联考联盟以促进成绩互认和降低成本,北京大学等七高校联考联盟也于近期形成,亦有其他高校联考联盟在酝酿中。自去年起,北京大学还试行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自主招生方式。 如何看待一些高校正在试行的这些自主招生方式?高校招生自主权该如何体现?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高等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拥有招生自主权。《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这意味着,高校如何招到适合自己培养的学生,是可以自主的事。也就是,高校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考试,考什么内容、科目,是面试还是笔试,还是两者结合,以及确定哪些录取依据,最终录取哪些学生等,都可以纳入自身“自主权”的范围。从这一角度说,高校如果不承认、不采信当前执行多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入学考试”,而是自主命题组织考试;或者组织中学推荐优秀高中生,或以某种方式招募社会中某些方面的奇才、怪才、尖子人才或名人,甚至招收一些给学校高额资助、对高校科研或就业给予支持的人士,也都可以纳入其“自主权”的范围而不违背高等教育法。当前,北京大学试行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自主命题招生,均可认为是其自主权范围内的事,而不违背高等教育法。 其次,自主招生只能是获得批准的少数重点大学的特权吗? 目前,我国大陆有70余所重点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拥有小比例自主招生权。自主招生是法律规定,为何还要批准?大陆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还是新事物,如何开展这一工作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而首先批准选择一些条件较好、实力较强的重点高校试行、探索,实属可以理解。而从近年的实践看到,诸多高校的自主招生,几近于举行一次小高考,不仅针对一个个考生的面试、录取要自己组织进行,就连各科的命题这样一项高度专业性的工作也要自己组织,此外还涉及招生工作能否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等,这确实不是每一所合法批准成立的高校都具有这样的能力。所以近年教育部批准的自主招生的高校都是名牌重点高校,而且获准自主招生的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当年计划的百分之五。但是,如果认为自主招生只能是少数重点大学的特权那就是一种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可以特批一些高校试点,但要及时总结经验,取得成熟经验后则要及时推广经验到所有高校,不然可能造成高校间发展机会的不公平而引发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乃至造成不和谐的危机。 再次,自主招生一定意味着自主命题吗?自主招生试行数年,已经到了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了。当前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均自主命题。各科自主命题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不仅需要对中学各科内容、重点有充分的了解,而且难度、题量、题型搭配等要合适,特别要体现教改方向和素质教育要求,这不是任何一所高校都能轻易做好的,而是需要组织专业人员花很大的功夫才可能做好。因此,如果自主招生的高校都要组织命题,则自主招生的难度、成本势必大增,因而会使众多的高校望而却步,由此推广自主招生势必困难重重。《教育规划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实践中,获得高校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一般将来仍要参加全国统考,只不过会有一定的降分录取优惠;而且各校自主命题一般仍遵循高考考试大纲。这实际意味着高校还是基本承认和采信全国统考的。如此,高校自主招生何必还要自主命题?取消高校自主命题这一专深环节,高等教育法赋予的各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可望更好地实际兑现。 第四,自主招生一定要面试吗?目前各自主招生高校都要进行面试环节,这同样使自主招生工作成本大增,并直接限制了自主招生人数的比例。如果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为将来全部高校在全计划指标意义上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话,就应当探索不依赖面试如何选拔到适合培养的学生的经验。面试是一个更加负责的招考环节,但如果能对书面材料提出规范,或可不必在各方面都付出高昂代价的情况下举行面试,除非个别情况下高校或考生认为有专门的必要再进行面试。 第五,过低的自主招生比例带来了什么?当前试点高校给予通过资格的考生一般只占高校当年招生计划个位数的百分比。这一比例过低与自主招生工作还处在试点阶段有重要关系。自主招生比例过低,而高校、考生、家长、中学所花的代价却不菲,显示了当前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低效能。而更重要的问题是,只要不是全计划指标自主招生就必然会带来不公平。即,未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未必比参加了自主招生并获得资格的考生综合素质差,只不过未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可能由于家居偏远、时间不变、手头拮据、甚或由于没有关系等不利条件而未能赶考,因而也就不能在当前试点制度下获得可能的高考降分优惠。这显然有失公平,或使处境不利的学生更加不利。所以,作为自主招生试点工作,一开始就不要把自主招生工作定位于只是进行小比例的自主招生,而应当定位于使所有学生,包括处境不利的学生都有条件进入高校自主招生的门槛。 第六,搞中学推荐能否保障公平、效益?搞中学推荐,是北京大学的特权吗?显然不是。北大能搞,清华不能搞吗?清华能搞,浙大、交大、复旦不能搞吗?他们能搞,各省的高校又何尝不能搞?当然,北京大学是全国一流的名牌高校,也许没有哪个中学不愿意把学生推荐给北大的,其影响力在那里。省属高校虽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影响力大,但对地方“成绩平平”的考生仍然是有吸引力的。因此,省属高校搞中学推荐,恐怕也不用担心没有中学呼应。问题是,各高校都搞中学推荐会怎样?如果一种自主录取法在少部分高校运用时由于政策、社会等方面的包容、配合而可行,而一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权力的高校都试图运用时而变得不可行,说明这种办法有失公平。 另外,没有被推荐的考生,是否都比被推荐的考生素质特长差?显然不是。那么,被推荐的与不被推荐的,在参加的同样的高考中,如果成绩相同,被推荐上的可以降30分录取并可能取上,而没被推荐的虽然考分相同,并且其综合素质特长未必比被推荐的考生差的,却可能取不上,这显然也有违公平。而且,中学推荐制在学生、中学、高校方面造成的高成本问题恐也需关注。搞中学推荐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初衷可取,但如何保障公平、效益则更需要关注。 第七,高校联考能解决多少问题?鉴于不同高校自主招生的成绩互不打通,各高校招考时间相当集中,学子们奔赴各地赶考困难,同时为降低高校招考成本,一些强势高校开始组织联考,这样考生只需参加一次联考,其成绩可在联盟高校间互认。有报道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不同高校联盟的形成,昭示着高校自主招生正进入“战国时代”。当前自主招生规则下,联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撞车”、降低考试成本,但考生们一般将来还要参加高考,而且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一般只占自主招生高校当年招生个位数的百分比,与高校、考生、家长、中学所花的代价相比,其总体效益能有多大?高校联考,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壮举,抑或高教界的繁荣,还是缺乏整体审视和统筹下的过渡乱象? 第八,对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从整体角度再审视、再定位、再探索。多年来,我国高校招生均是由省级招生主管部门,根据考生志愿和高考成绩向各高校按1:1-1.2的比例投档,所谓高校录取一般只是对投档的考生全盘接收或在该比例范围内稍加甄选,只能根据高考的文化课分数,而很难根据另外的因素而对考生作出是否适合就读该校、该专业的判断,这不仅极大地限制着考生与高校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从而使双方获得满意的选择,使众多的考生不能选择到适合的学校、专业,高校也难以主动选择,并难以建立起学科、专业、课程的优化机制,而且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产生着消极、偏颇的导向,使广大中小学生消极应试、唯分是举、身心俱疲、磨蚀创新力。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创新乏力、缺少活力等诸多的消极情形,多与升学、录取制度僵化、偏颇高度相关。鉴于此种情况,国家近年批准一些重点高校采取较为灵活的自主招生机制招录小比例的考生作为试点。试点工作对于打破唯分录取的观念和体制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舆论作用,但如前述分析,由于正在试行的高校自主招生办法存在诸多的缺陷,而难以起到改变或引领改变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某些消极情形的作用,更不能作为全国高校自主录取的示范;近年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对于中学生而言,以致对中学、对自主招生高校而言,不是“减负”,而是增加了负担,这是需要警醒的。所以,我们需要对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特别需要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定位、制度设计等进行审视、探索。 高校有招生自主权,但高校行使自主权并非任意,用意好而把事办遭的情况并不少见,而是还需要讲究科学与效益,讲究国情与道德,不然就可能是“不违法地瞎折腾”,甚至还可能“侵权”,最终把事情办遭、甚至难以收场。 第九,探索建立全面自主而规范的高校招生制度。所谓全面自主招生,是指所有的高校对所有招生计划指标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不是部分高校对部分招生指标自主招生,也不是省级招办代办所有高校全指标招生;当前试点高校所采用的自主命题加面试并高考加分的办法,由于综合成本过高,不仅难以实现全指标自主招生,也难以在所有高校推行,因而需要探讨新的全面自主招生的办法。所谓规范招生是指高校自主招生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并科学、高效地进行;在施行之初,即令不能达到完全规范、满意,但也要能够避免明显的腐败,不会引起群众明显的不满。 对于高校全面自主招生的意义,相信将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当前,人们对于这种自主招生能否规范进行存在普遍的担心。但从积极的角度看,这种担心的普遍性正是防范自主招生不能规范进行最有效的“监视器”。人们有了这种普遍担心,将更加促使高校和主管部门在做自主招生制度设计时能够按照更高、更严格的规范要求来进行。而且,只要善于激励和发现蕴藏在广大民众当中的无穷智慧,建立起全面自主而规范的高校招生制度未必是什么难事。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