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大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2014.01.20 15:50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大学精神到底是什么?卢书民/最近,人们在对大学教育质量提出种种质疑,还没理出什么头绪,却被上海152所学校5000名15岁学生的国际标准PICA测试的一次排名第一的“光环”照的有点眩晕时,又有学者开始了“大学精神”的高谈阔论,《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7日,还就如何培育我们的“大学精神”刊登了专论。学者们在谈“大学精神”的时候,讲到应该是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应该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应该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应该是“理性与激情的统一”,应该是“说与做的统一”,应该是“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应该是“大学对自身角色定位的集中表达”,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还讲到“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的灵魂,培养“大学精神”,应该“注意到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等要求”等等。不错,“大学精神”是应该具有上述十个“应该……”。但是,纵观媒体、诸学者对“大学精神”的高论后,笔者愚钝,还是云里雾里,不见他们理出的“大学精神”具体到底是什么?愚者以为,“大学精神”,首先应是“全程教育(教练、培养,不仅是传授、修剪)精神”,即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综合。这也算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吧。因为,撇开任何一个教育阶段和教育环境,“大学精神”都不是完整的。比如,没有学前或中学良好的教育给大学培养合格的学子,“大学精神”和放完气儿的篮球一样无法拍起;再如,没有社会教育对大学毕业学子的能力能否演绎成先进生产力的终身检测,“大学精神”和用盗窃的名牌商标贴在劣质产品身上骗卖有什么区别?大学并非空中楼阁,根本就离不开其他四大教育阶段和环境的奠基、熏染和洗礼。不管是大学的学生,还是大学的老师们,只不过是其他四大教育阶段和环境的糅合、延续和升华。“全程教育精神”无非是教育机构如何用执著、创新精神,用最有效的科学方法培育出学子对国家、人民的忠诚行为,以及有效的奉献精神和奉献能力,教会学子如何培育自己的做人理念和生产社会四大财富的能力。这更离不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次,“大学精神”也应是“爱国精神”。所有的教育(包括大学),都是“爱国精神”的培育,培养不出具有爱国精神和爱国能力的学子,空谈其它任何精神没有意义。这应该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应该是“大学的灵魂”,也该是“理性与激情的统一”。人,一旦有了“精神”,自然会产生“激情”和“理性”;有了“激情”和“理性”,自然会产生“行为”;有了“行为”,自然会产生社会“效果”。那么“爱国”是什么?不仅是国家在危难之时用鲜血或生命去维护她的尊严;不仅是用生产的名牌产品为国家换回更多的外汇,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不仅是用洪亮、甜美的音质高唱爱国歌曲,以唤起人们的工作激情;不仅是用激情洋溢的演讲词唤起昏睡的人们跨进改革的行列,为“民富国强”尽一份绵薄之力;不仅是用“裸捐”行为去为弱势群体尽一份责任,办一桩桩公益项目……这些固然是最美好的爱国行为,也会产生出强烈的社会效能。但是,今天的“爱国”已经具有更为新颖、更为全面的内涵:假如你,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烟头、纸屑,不口出秽言,用完公共卫生间而主动冲洗干净,为国家的美好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健康做出了哪怕是丁点贡献……,难道这不是爱国的表现?假如你,身居要位,权力寒人,却能在不需要监督的情况下做到廉洁工作,体恤民情,不让“阶层固化”(各阶层利益固定不能互惠),真正让民富优先……,难道这不叫爱国?假如你,看到水龙头没关,水在流淌,不需要别人提醒而去主动关闭;在阅读、工作光线明亮的情况下没有开灯;在并不寒冷或不炎热的情况下不打开空调;在能用一张纸或两张纸就能解决的文件设计时,决不用三张以上的纸张……,难道你不认为这些也是爱国?假如你,在做错事(违法)以后能勇于承担责任,自修自强,并不以“我爸是李刚”、“我叔是金国友”去要挟受害者,或者说:“老子有的是钱”而戏谑受害者……,谁敢说你不爱国?假如你,在看到真实的求助(天灾人祸的受害)者时能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哪怕是一元钱的帮助,而不是自己生活挥金如土,对求助者却是“铁公鸡”一只,谁能不为你的爱国(民)之举而感动?假如你,能像任宗毓、王致祥等无数弱势教育中的老师一样为了弱势群体的学子的前程,为了国家的人才培养,为了教育大厦的屹立在默默的奠基、忍耐、求索、添砖、加瓦,难道不是爱国?……“爱国”更需要能力的释放。没有能力的“爱国”,不是口号,就是花瓶;不是空头承诺,就是无病呻吟。每一个朝代的末尾皇帝及其集团,难道不爱自己的“国”和“家”吗,但他已经无力经营、管理和维系,你要问他们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以,“爱”需要精神支撑,也需要行为表现,更需要能力去兑现。知道了“爱国”,知道了什么是“爱”,“国”又是什么呢?“国”,不单纯是领土疆域的界定、开拓,不单纯是国家机构的组合、取舍、传承,不单纯是某些地域内阶层、群体的分解或融合,更包括每一个人的服务(工作或劳动)对象。比如,我是教师,校园、学生就是我的“国”;我是学生,校园、老师就是我的“国”;我是医生,医院、患者就是我的“国”;我是患者,医院、医务工作者就是我的“国”;我是公务员,人民群众就是我的“国”;我是群众,党和政府就是我的“国”;我是中共党员,党的组织、党的宗旨和目标、群众就是我的“国”;我是党和政府的代表者,脚下的土地、山水花木和人民就是我的“国”;我是管理者,工作目标、下属就是我的“国”;我是下属,上级的意图和工作环境就是我的“国”;我是孩子,父母就是我的“国”(不懂得如何孝敬父母的人,能热爱国家吗?);我是父母,孩子就是我的“国”;我是工人,合格的产品就是我的“国”;我是文员,高质量的文件就是我的“国”;我是旅游者,脚下的路、身边的树、旁边的花草、眼前的雕塑就是我的“国”;我是军人,领土完整、人民安全就是我的“国”……所以,“国”中有“土”,“土”中生“玉”(资源宝藏,藏富于民,民富国才能强),“土”中生“王”(“王”者,国家权力机关极其领导集团,同样来源于民),“土”上生“家”,这就是“国家”。爱家不爱国是不会爱家,必然破家;爱国必爱家,“国”“家”紧连而成国家。再次,“大学精神”应该是“研究精神”。一所大学,不管你开设什么专业,多大规模,什么级别(大学挺喜欢级别嘛),在什么环境、地域办学,不仅自己拥有几项世界顶尖级科研成果,还能培养出大批科研专家为国尽忠。这应算是大学“自身角色定位的集中表达”,具有及其“鲜明的个性”。如果培养不出大批研究型学子,自己或培养的学子多少年也出不了几项世界顶尖级科研成果,就没有资格谈论“大学精神”。最后,“大学精神”更重要的是“应用精神”。全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富民强国的目标去培养具有爱国爱家能力的杰出人才;这样的人才必然具有钻研精神和能力,并以此精神和能力释放出具有推动社会进步作用的精神或物质类科研成果;这样的人才一定又是能将两类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予以相互转换并提升的人才,即能将科研成果以最小成本演绎为生产力,又能将这种演绎技能升华、发展为理论的人才。这就是“说与做的统一”。如果某大学不但没有培养出具有爱国爱家能力的人才,反而还出了不少的“汉奸”(“汉奸”,不仅是卖国求荣之徒。今天,还包括大到贪污国家资财、转移资产到国外,小到浪费国家一碗水、一度电、一粒米的人);如果你某大学具有几十年甚至百年历史,自己没有研究出世界顶尖级科研成果,也没有培养出能研究出世界顶尖级科研成果的人才;如果你某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离开书本就不会学习,离开“学校”就不知道“学校”在那里,离开“老师”就不知道谁是自己的“老师”,或者拥有所谓的“知识”而没有“常识”,拥有“经历”而没有“经验”,拥有学历而没有想象、创造能力的“机器人”,同样没有资格谈论自己的什么“大学精神”。所以,不能撇开上述内容而去奢谈“大学精神”;不能撇开鲜活的现实而去堆砌一些看似很“文化”、很专业、很深奥的概念、词句阐述“大学精神”。哪样,实在让人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那么,“大学精神”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鄙人抛砖引玉)。在能使国内教育国际化,国际教育也能本土化的全程教育下,具有符合现代实际的爱国能力培育精神。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