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浅谈我国教育的意义何在
2014.01.20 11:40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教育,无论是对于一个社会,还是一个民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国教育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社会、学校或是家庭常常只注重开发智商,对情商漠不关心;成功的观念正在被人们曲解,很多父母单纯地从主观愿望或成人意愿出发,进行家长“囚徒”式教育;师生间也变成了纯粹的传递知识体系,对精神曾面的教育不够关心,甚至丢失,造成“杀师事件”、“辱师事件”屡屡发生。 笔者在教育教学中从教育现实问题着手,针对目前教育的许多问题,从生命教育,启发教育和素质教育三个方面研究,得出教育的本质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脑海里,而是要让曾经谈过的东西启发自己的思维,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人格,知识的接受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
一、中国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我国的教育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当前的教育效果及后代们的受教育情况。所以,关注教育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尤其对我们教育者来说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1.情商与智商教育中国的孩子在获得成功的道路上常常只注意对智商的开发,但是情商才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智商常被人们叫“IQ”,是“智力商数”的全称。智商是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公式是:智商=(智龄/实足年龄)X100。 智商,人们认为它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目前认为,智商也是可变的,即在良好的环境下,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反之,可因疾病、营养不良、恶劣的环境及教育不良等,而使智商下降。由于智商是基于智力年龄的得分,当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智力不再增长时,年龄仍在增长,这时智商便不再有什么意义了。而情商是测定和描述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指标。它具体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美国心理学家高曼综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情商与智商不同,它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下了5种可以学习的能力组成的:   1、了解自己的情绪,能立刻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   2、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忧郁以及控制刺激情绪的根源。   3、激励自己,能够整顿情绪,让自己超者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与创造力。   4、了解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感觉。觉察别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   5、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理解并适应别人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情绪特征是生活的动力,可以让情商发挥更大效应。情商还是影响个人健康,情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所以说,情商才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情商为人们开辟了一条事业成功的新途径,它能使人们摆脱过去只讲智商所造成的无奈。 1.2成功观念被人们曲解 在有些著名的学府里,“做研究”的才算是人才;在社会上,能挣大钱,有香车豪宅,出人头地的才是成功。相应的,乞讨博士,卖肉才子便成了失败的典范。过去的那种“能让卫星上天的是天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天才”的观念已经被人们摈弃。由于这种社会风气的诱惑,致使教育的意义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由此而造成: 很多父母单纯地从主观愿望出发,从四岁、三岁,甚至是两岁起,孩子就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接受某一种或是某几种专门的训练,星期天被各种课程占满,节假日被各种演出征用,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在这种家长“囚徒”教育体制下,不见得有音乐天赋的,被迫每天拉上两三小时的提琴;分明生性好动的,却被看成是大书法的苗子,硬要修心养性,每天练字不止;能演奏世界名曲的却对孕育出美好旋律的大自然一无所知;数学竞赛成绩优异者却常常因为生病而光顾医院。 其实,现今的环境对学生是很残酷的,学校、家长、老师总是忽略同学的个体差异,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他们忘记了“没有完全相同的人”这一条真理。我们的教育代价太大了,牺牲许多人的发展机会来保证个别孩子的发展;牺牲了一个人很多方面的发展来保证其某一方面的发展,我们是不是该想一想:“我是谁?”“我将要做什么?”“在人群中我处在哪个位置?”   到了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年龄阶段,对学生来说是痛苦难熬的,本想上个好中学,却被电脑无情地派送到“三类校”;本来成绩优异,有十足的把握考上重点高中,谁想发挥失常,勉强进了普通高中;大学倒是上了,可自己偏偏被“调剂”到一个没有前途的专业……叹息、沮丧、无助、担忧……在痛苦之中想到了自己是谁,我将要做什么,人在生活中何止一个变量,暂时的失利并不能说明什么,坚信自己永远是一个人才,前提是我们自己必须努力。    1.3师生功利色彩越来越重   现在许多教育者为了海市蜃楼般的荣誉,还有那可怜兮兮的奖金,不惜做刽子手,消磨学生的生命。这样造成了现下流行的一种怪现象: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过度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过度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过度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落后的教育观念像毒瘤一样,仍然干扰着社会,侵蚀着人们的头脑,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和学校无形中把升学率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水平和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一张考卷定学生的终身。   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方式,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有对精神层面的培养和人格的熏陶,学生除了做学问的方法,还应学习一种精神境界。而今,师生间成了单纯的传递知识关系,忽视了对精神层面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目的出了问题,对学习成绩这样看的见的东西过分重视,而对心理状态等看不见的东西不够关心,对学生人格培养相当的欠缺。这是高端教育丢失了人格培养。这种陷入了实利主义的教育,确实是可悲的。这种潮流会带来两种弊端。一种是学问变成了政治、经济的工具,丧失了其本来应当具有的主体性,从而也就丧失了尊严性。另一种是由于仅承认实利的知识和技术的价值,从事这种学问的人们降低为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而带来的后果,是人的精神的贫弱、道德的衰微、素质的下降和尊严的失落。   其实在人格教育问题上,李大钊是非常重视青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他认为,“教育只是偏重知识,而忽于使用知识之人格,知识也不过是作恶的材料。”因此,他要求教师至少于每小时授课之余,当授之以三、五分钟的人格教育,使人们相互之间都能以赤裸裸的真面目相见,而知识教育的效用也因此增进。这也就是说,人格教育是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若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不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社会的价值规范便难以落实。譬如学法律的人未能很好的接受人格教育,他做了律师后,维护的可能就不是法律的尊严,而只是当事人的利益;同样的道理,医生就未必能够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天职。推而广之,在任何领域都可能发生“挖社会注意墙角”的事件。   正因为人格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品格的教育,所以针对中学生开展人格教育是有特别的重要意义。中学生在生理上处于成长期,其性格和人生观价值观也处于形成期。在此阶段,对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说是其一生的指引方向。而我国的人格教育并不乐观:中学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目标就是中考、高考,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升学率转,这样的教育只是仅停留于再次表示和认定已经记住的知识,只能窥视到具有多种特性的学生的极少的一部分能力;中专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主要还是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培养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就业。在教育环节中,并不缺乏培养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不缺乏传授谋生技能的教育。但是最缺乏的是如何做人的教育。2007年许多地方发生的“杀师事件”、“辱师事件”的惨剧就是给我们的警示。   “心中无教师”的惨剧,可以说是教育者的悲剧,也是受教育者的悲剧。悲剧已经发生,我们无法挽回。但我们在悲剧的背后不难发现:忽视人格教育,忽视德育教育,教育出来的年轻一代将是危险品。 这种危险品就是师生功利色彩越来越重造成的恶果。 1.4素质教育的南辕北辙 素质教育目前没有思路,没有教育大纲,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因此素质教育把语文课变成情景表演;把数学课娱乐化;学习的老师和爹妈整天忙着塑造孩子,连认识昆虫都得老师和家长带着到自然博物馆。对人格的教育学校教的少,家长也教的少。从小就在孩子的心中有了凡是当前,为自己考虑的周全,却为别人、公众和社会考虑的少。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在于教育者将素质教育这一“经文”的重要性领悟错了。他们将素质教育理解为:花钱让孩子住进高尚住宅,以为孩子从此高尚。其实房子哪有高尚、卑鄙之分?再者,他们将一大堆根本算不上素质教育内容的东西当了素质教育,却把真的必要的素质教育给荒废了。   所以,要迈向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要在社交领域不断地锻炼自己。而不是认识昆虫都要到博物馆去,其实大自然中才是真正的去出。    1.5大学生对文学哲学渐失兴趣 在校的大学生普遍对文学和哲学等文字性的东西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外语、计算机和一些专业等级证书,某名校的大四学生说他自己在大学四年都忙于考外语级别,以致连最基本的语文都要补考。剖析大学生对文学、哲学渐失兴趣的根源。青年作家,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兆光认定大学生外语、政治和计算机等公共课压力过大,就业压力加剧,社会信仰的匮乏是问题的三大原因所在。 1.6读书成为一种奢侈生活 一项调查表明:近3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1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3个小时。上网干什么呢?40%的男生和20%的女生选择打游戏,60%的男生和70%的女生选择聊天,同时调还表明:年轻人不再进图书馆,开始习惯在网上看书读报,使读书成为一种“泛读”现象,不再有精读。 这样的结果是思考的人越来越少了,行动的人多了。这些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我们的教育者对此不管不问,装聋作哑。    二、 对应的措施 2.1进行生命教育对学龄前的孩子不要进行大量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教育,而是要着重思想品德和对自然、社会初步认识的教育,不要让城市的孩子把小麦当作韭菜。同时兼一些音乐、美术、书法等的启蒙教育。在知识启蒙方面,不要主张进行专门培训,孩子还小,很难看出天赋所在,而且接触面广一些,知识面就宽一些,这对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有好处。所以父母应常常注意教会孩子一些常识,特别是自然界的有关知识,比如树为什么老是站着,小白兔总是奔奔跳跳,北方的冬天外为什么会下雪,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等等,并经常给孩子们与自然界接触的机会,使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和体质,一个多病的孩子,那有精力去学习呢?因为大自然才是孩子们美感、艺术感和良知最好的启蒙老师,而且要尽可能让孩子走在前面,父母跟在后面稍作指导,切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生长发育的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就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心理、青春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高中阶段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理性的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道德观念,培养责任意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大学阶段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以成功教育来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积极、自信、同情、自省和胸怀等人生态度。最后还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用到追求理想、发展兴趣、有效执行、人际交流合作沟通等基本生活中去。 2.2进行启发教育  启发式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智力水平的提高很有作用,早就引起了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家的重视,许多人都标榜自己的教学是启发式教学,这是好事。一般而言,启发式作为一种根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课型和学生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求新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方法。它的实质在于强调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求新知,培养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同时,尊师爱生,建立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也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客观要求。   启发式教学方法并不是独立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和其它的方法结合运用,只要运用得当,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进行素质教育 2.3.1 改变教育观念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化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2.3.2转变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2.3.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此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三、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脑海里,而是要让曾经谈过的东西启发自己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必须建立在健全的人格上,缺乏应该有的人格。就会在以后的事业发展道路上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人格的培养就如同名刀是由名匠不断的锤炼而成的。人格的培养也要在经过千锤百炼,炼就人格的的名匠就是教育。   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人格,知识的接受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传授知识,不能算是教育的目的。给成长中的人以知识是给他们兵器,兵器要碰到人才才能发挥它的功效。这绝不是教育的本身,教育的中心是以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以类的可说是附属教育。 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