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我们能给孩子教育幸福吗?
2014.01.20 11:40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我们能给孩子教育幸福吗?文/周新桥/关于教育能否给孩子幸福以及教育与幸福关系的思考,源于一次关于要不要生孩子的聊天。 不久前,与一个教育界的同仁在电话中聊天,话题自然而然扯到同仁的独生小孩。同仁说,她的儿子现在西南一个中心城市两“业”了:既成家立业又安居乐业。意即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当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也聚了老婆,还在这位同仁其夫妇的全力资助下买下了一套住宅。我问同仁是否做或要做奶奶了,她告诉我说还没有。她说现在的年轻人真会享受,儿子夫妇两人月总收入有七千多,但却是月光族。怎么花的呢?基本上用在吃上面了,比如两人回家后如果都不想做饭便立马下馆子,三天两头与同事、朋友在餐馆聚聚。她告诉儿子、媳妇,如果你们有精力、能力,那么就可要小孩;如果没有那就暂时别要。她对儿子和媳妇说,我们做父母的上了年纪了,爷爷奶奶也近九十,舅舅也常和他们住在一起,家里一屋老人,父母确实没有精力帮你们照顾孩子。她还进一步告诉她的儿子、媳妇,你们要想好,没有精力和能力就不要养孩子。即使你们以后不想要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没意见。 这位同仁在孩子生儿育女的问题上如此开明使我惊愕,我虽相信这种情形既不普遍也不典型,一定还处在个别现象阶段,但还是颠覆了我对这一问题的传统认识,因为我以前一直认为丁克家庭是少数青年夫妇的时尚生活方式,确实没想到还有处在年轻人的父母这一层级的人也支持儿女丁克的。 时隔几天,我与一对也都是老师的夫妇小聚。我说到了我的惊愕。不料,他们却很平静。他们告诉我一件他们同事家的事。同事的儿子已经结婚了,一次,儿子问妈妈,你是不是想要我们要孩子?妈妈问,你要我说真话还是假话?儿子说当然是真话。妈妈告诉儿子,要我说真心话,那我就说你们最好不要小孩。 这使我愈加愕然:到底是什么问题影响到两位妈妈对自己的儿子说可以不要孩子的呢?这个问题在我们随后的讨论中发现,其中教育是否幸福与是否要孩子有密切关系。我们认为这两位妈妈都坦诚告诉自己的孩子说你们可以不要孩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现在五十岁左右的一代人,他们深深体验到抚养独生子女很艰难,这种艰难虽不一定比自己父母那一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至少这种艰难是独特的,是难以承受之重。首先,作为独生子女,其在亲子关系中成为父母的唯一关注对象,而父母又必然成为独生子女唯一的反抗对象,因此,造成亲子关系陷入父母过于关注和子女过于对抗的矛盾之中。其次,独生子女一人完全承担了上辈人所有的期待,但这种期待又与独生子女个性发展不尽吻合,从而导致父母面临难以承受责任之重和独生子女面临难以承受所给予的期待之重的境地。第三,为了使独生子女在生活和社会评价方面不落后于人,几乎耗尽了父母的青年时代和中年时代的美好时光。因此,当父母完成了儿女婚事的任务后,父母便不愿再承担养育第三代的责任。同时,父母鉴于自己养育独生子女的艰难,也可能不愿其子女重复自己咋天的故事。 二是这种颠覆代代相传传统观念的人存在于教师这一特定人群之中,说明他们对当今的教育的局限和弊端有切身和深刻的认识。一位刚退休的教师对于上述两位妈妈很是同情,她告诉我说,从现在儿童所受的教育看,不要孩子未必就是坏事。她说,对比自己的童年或中小学时代,现在的孩子不仅活着一点儿都不幸福,而且还可以说是痛苦不堪。你看,他们每天的生活几乎与课桌或书桌捆绑在一起了,平时的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永远是在做练习或作业。而周末,还要被逼着上补习班或请家教,或学特长如练钢琴等,或补赶不上的学科课程等。孩子们哪有一点幸福呢?现在做孩子真痛苦啊!她接着说,她中学上的是在上海育才中学,学校里老师们教学生自学,那时连数学课老师也很少讲,让我们看书,不懂的地方就与老师和学生讨论,懂了就开始做练习,这样不仅真正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学得很快乐,学得很有兴趣,有成就感,而且一点也没感觉学习是负担。那时的学生回到家后可自由发展,我那时就读了很多课外书。而现在的学生一天到晚都在做题目,除了考试外,做这些题也没有多大意义,学生对此也毫无兴趣和幸福感可言。 和同仁们有关儿女生小孩子的聊天引出了一个教育哲学的命题:教育与幸福的关系。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或称心如意的境遇和生活。简单地说,教育幸福与否,就看参与教育或与教育有关的人对教育的境遇和生活是否满意、高兴。教育到底幸不幸福,既可以问老师、问学生,也可以问家长。教育幸福的高低可以用教育幸福指数来衡量,若回答幸福的人多,教育的幸福指数就高,反之就低。据《华西都市报》(2010年12月21日)报道,记者发现,学习压力太大、考试、成绩、排名、父母唠叨、睡眠不够、人际关系等成为中学生不幸福的主要来源。以下是学生讲的在教育中的不幸福的情形和感受: “我发现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我吃不好也睡不好,学习成绩的下降,老师的谈话,父母的责骂,昔日好友的疏于联系,这一切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沮丧和悲伤。” “作业多,父母太唠叨,老师讲课枯燥。” “学习遇到困难,与父母朋友闹矛盾。” “考试成绩差,家长训斥,亲人不和,努力但失败。” “看着别人小孩在外面玩耍,自己却在房间里学习。” “考试失利。”“父母斥责,同学之间的争吵和排斥。”…… 从报道中可见学生的教育幸福指数很低,而从学生的描述中也可见到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幸福指数同样很低。学生的幸福追求又是什么呢?报道说,八成称睡懒觉最幸福,大多数学生把成绩好看成幸福。而学生抱有这样的幸福追求,是幸还是不幸呢? 如前所述,教育是否幸福关系到是否要孩子的问题确实令人唏嘘。当然,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孩子的。但是面对每年大批出生的孩子、成长的孩子,社会是不是也得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给孩子幸福的教育和教育的幸福吗?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