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应对校园暴力,还我校园安宁!
2014.01.20 11:39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原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杀人等词联系在一起。今天,摆在教育者、家长、社会面前的,是一个让人无法轻松的话题——花季如何远离暴力?校园暴力,怎一个”伤”字了得?
百度搜索一下,关于校园暴力的词条多达300多万条,暴力手段花样繁多,性质越发恶劣,让人一声叹息:世界怎么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救吗?
校园暴力也叫校园欺凌,其基本含义如下: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其中日本是一个校园欺凌较为严重的国家。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欺凌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在中国,校园暴力一般要到非常严重,甚至已经触犯刑法的程度,才会受到社会注意。例如:邯郸26中女学生吴华被同校七八个女生多次暴打、折磨,被送进医院;广东开平的一位初二女生因为得罪了校园里拜把子的七姐妹,被掳到一家宾馆。七姐妹找来四个未成年少男轮奸了这个女生,对她肆意殴打、凌辱,并将施虐过程录像,上传网络取乐。
校园暴力盛行,原本天真善良的学生成为恶魔般施暴者,原因复杂,归纳一下,有以下成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长过度宠爱、盲目纵容.现阶段,90%的孩子是独生子女,随着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4+2+1”的家庭结构形式,使得1个孩子处于6个成年人浓浓关爱的包围中。这6份关爱的交汇,织成了一张厚重而温柔的网,呵护起孩子从童年到青年的一切,遮挡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但正是这爱的网,人为地割裂了个体的孩子和整个社会的有机交融,使得孩子的活动,绝大多数情况下被局限在这要风有风要雨得雨的狭隘范围内。在这个狭小的家庭王国中,孩子是当然的国王,是可以左右家庭一切活动的最高权威。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多数情况下,总会获得满足。于是,一切的付出都开始扭曲了,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支出。孩子心灵的田园,丧失了感恩的思想,只有唯我独尊的莠草没有约束地漫延。当孩子的心中充彻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识之后,他的价值取向也就滑入了错觉的泥淖中。这种错觉,养成了他不能承受任何轻视嘲弄,更不能承受肉体和精神伤害的脆弱心理。而一旦这样的伤害成为了事实之后,他们总会或是无法应对,躲避退让,最终成为忍气吞声的被伤害者;或是恼羞成怒,愤然出击,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江湖”方法来解决问题。家长的过度溺爱,使孩子极端自我,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要求无法满足,便试图用“武力”解决问题。某些家长“有钱便是娘”、“有权决定一切”的言传身教,“惯子如杀子”的溺爱,单亲家庭薄弱的管教和心理疏导等也是助长暴力的恶因.
2.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教育失衡、管理疏忽.学校教育应该是以育人为首要任务的,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阴魂不散,校园生活中除了解题还是解题,分数成为了判断人的价值和品行的唯一尺码。在这种单一的生存空间内,自然容易产生出各样偏激的思想。这些思想再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会慢慢演化成更加极端的暴力倾向,催生出一起起校园暴力案件。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教育应以育人为首要任务,法制教育也很薄弱;另一方面,学校在发现危险或安全隐患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教育惩戒功能丧失后的放纵.当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之后,教育就成了一个什么人都可以指手画脚的行业。所以,绝大多数学校再不敢轻易地处分一个学生,哪怕这个学生已经无恶不作。更有的省份干脆由决策机构下文来统一规定,彻底废除中小学校沿袭多年的最高处分——开除。然而,教育永远都不是万能的。失去了必要的惩戒功能后的校园,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那种人人知书达理的好现象,反而是因为没有了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利剑”,一些原先收敛的恶行便都敢于公开表现出来。这些校园病毒又相互感染,使得原本健康的校园文化肌体上开始出现块块腐烂的肌肉。惩戒功能的丧失,催动了畸形心理的自由萌发,使得丑陋和猥亵都变得无所畏惧;反过来,这些个性中的丑陋,又在惩戒的日益退缩中越发的强大起来,并慢慢地自发凝结成一个个的团体,形成了带有明显江湖色彩的小集团。这些小集团,常常为了点滴小事而发生殴斗,甚至是团伙持械玩命,严重地干扰正常的学校教学,也直接危害了社会治安。但即使如此,学校能采用的,也还是一个说服教育。这种说服教育和那血淋淋的砍杀相比照,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与教育惩戒功能的丧失同步的,是“师道”尊严的扫地。在学生的眼中和心中,教师仅仅成为了一种最没有用的读书人的代名词。教师失去了应该获得的尊重和感恩,师生间的关系、教师和家长间的关系也日趋微妙起来。师生间丧失了一种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学生遇见了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再愿意去征询老师的意见,不愿意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
3.社会教育的缺失
在竞争激烈、信息庞杂、消费多元、家庭结构失调的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中小学校园的影响日益加剧,不可避免地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成人社会的某些阴影,学生纯洁的心灵留下一些灰色的空间。港台警匪片和日本卡通中“拳头加枕头”等不良文化泛滥,黑老大被塑造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英雄人物,武侠、暴力手段被包装和美化;口袋书、粗口歌、血腥色情玩具暗潮涌动.相对于学校书本的说教,游戏和影视文学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种的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对邪恶的认同和膜拜。这种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认同和膜拜,内化后又成为了部分“问题少年”处世的准则,使得他们在待人接物等多方面都体现出一种对主流社会的反叛和仇视。因为反叛,他们便只想依照自己的规矩行事;因为仇视,他们便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他人。
4.自我教育的缺失
中小学生往往面临着学习、升学、未来就业、经济比照、人格贬低、被孤立、被强体力者欺负、校园内帮派势力、家庭及社会暴力等多重压力,而他们本身又具有好奇、敏感、心理褊狭、好占上风、爱模仿的性格特点。当受到班级小霸王、“少年黑社会”的欺诈、“剪径”后,不少孩子稚嫩的心灵不足以辨别事件的性质,不足以承受思想的重创,一方面自尊、自卑交织,不敢、不敢说与家长、老师,一方面默默地将屈辱、“愤恨”发酵,将自身遭遇与影视情节相对照以寻找出路。当再次面对“淫威”时,有的继续选择做“沉默的羔羊”,有的头脑一热,不惜“以暴抗暴”……当孩子们发现“暴力决定一切”的“黑道原则”可以解决矛盾和冲突后,哥儿们义气,“拜把子”,便顺势滋生,原来的“弱势人群”很容易地变成了“高危人群”。
如何应对校园暴力呢?如何解救花季少年呢?如何纯净我们的校园呢?
窃以为防范当前校园暴力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入手,齐心协力铲除之。
从社会角度看:
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最为根本的立足点在于转型期社会大气候的变化,一方面要靠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快、有效、最大范围的传播;强调法治解决校园暴力,不只是要求书本上的法制教育以及打击青少年犯罪行为,更要求通过法律手段促使得那些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机制更加完善。
清查影视节目和出版物,净化文化市场。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便在现实中却基本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还基本处于放任状态。实际上,我国对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没有分类,更没有因为其中有暴力内容而限制孩子观看。现阶段,这种状况应有所改变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条文,对电影电视作品进行分类,并推广至网络媒体、电子游戏和书报杂志,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健康的精神产品。定期彻底清查文化市场、净化文化市场、净化孩子们的视听,切忌让未成年人接触带有暴力行为的文化。
发挥专政力量.民警在学校经常出入、报到,在学生放学的“真空”时间设立“钟点保安”,校内外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常抓不懈,公安部门对流氓团伙、黑恶势力坚决打击,对黑网吧、黑录像、黑游戏严肃取缔,教育局定点转化行为偏常少年等,都是预防和震慑“调皮、蠢动分子”,预防校园暴力特别是社会应对学校暴力的有效手段.
从学校角度看:
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强化人文教育,改革教育评估和教育评价方式。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办法做出改革,将法治精神所蕴含的平等、公正等人文价值理念贯穿教学始终:对学校的评估应该侧重于学校里教育机会的平等,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估;同时教育评估应更加注重学校是否建立健全了全员式、和睦相处的教育关系模式;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和处于心理发展特别周期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注。
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有潜在暴力倾向的学生在面临压力时有适当的释放的出口,教育他们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一旦出现暴力事件,学校要有强势的干预手段,并且要让这种干预有威慑力,真正教育学生。学校和老师还要让惯用暴力手段的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和要担负的责任,给他们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防患于未然。
  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关于爱和生命的教育,强化心理干预机制,让学生在遵纪守法的同时,懂得珍惜生命。一个珍惜生命的人,也会珍惜别人的生命,对一切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加强师德建设,消除校园“冷暴力”。目前,法律法规在对待老师的“冷暴力”上还显得相当苍白,但教育行政部门早已关注校园“冷暴力”问题了。各地学校也从加强师德建设入手,尽力消除校园“冷暴力”。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份信心,少一点失望;多一份亲切,少一点冷漠,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这些做法无疑将会对消除校园“冷暴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倾力打造书香校园,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青少年的心灵。学校要善于打造出自己的书香特色,要能切实针对青少年的喜好和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要在校园内大力倡导读书活动,通过广泛深入的读书来引导全体学生,使他们借助作品来了解社会了解人生。要让所有的学生,在读书中既养成理性思辨的能力,又生成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书香校园的建设,还可以很好地隔绝不良书刊、游戏等对学生的精神毒害。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大量的优秀书刊锁定之后,一方面他自身的免疫力能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也由于时间和精力地集中,使其无暇它顾。
从家庭角度看:
重视家庭教育,构建和谐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每个家庭都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家长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要从细微之处入手,教育孩子做文明学生、文明市民,教育孩子从小学会与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使他们懂得不打人骂人是最起码的文明。做父母的要处处文明行事,不在孩子面前争吵,凡事讲道理,讲平等,让孩子耳濡目染文明的气息。家长应当多关爱孩子,多与他们交流,让孩子了解生命的意义和珍贵,培养他们有一颗敬畏生命的心,把珍爱生命尊重别人作为最重要的人生信条,还要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从学生自我角度看:
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许多案例表明,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气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纪律差的班级,发生的事件越多。学校暴力事件是一种见不得人、偷偷摸摸的勾当,因此它只能在黑暗中进行。如果我们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参与暴力者就不敢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班级的正气,学校的正气。每个同学都要树立正气,这样才会形成班级的正气,学校的正气。所有同学必须努力做到“十要十不要”:要举止文明,不要口出脏话;要自尊自爱,不要自以为是;要尊重他人,不要出口伤人;要团结互助,不要欺弱怕强;要礼貌待人,不要打架斗殴;要强身健体,不要吸烟喝酒;要友谊为重,不要早恋误自;要遵守秩序,不要围观起哄;要开卷有益,不要盲目阅读;要学习法纪,不要我行我素。此外,学生自己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并主动和老师、家长沟通,不与不良分子交往,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校园暴力给学生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巨大且长久的,铲除校园暴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青少年自己齐心协力,校园暴力这颗毒瘤就一定会被铲除,我们的校园定会成为孩子们的乐土!
还校园文明、宁静之本色!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