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不要在国学经典问题上再犯幼稚病
2014.01.19 12:25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文/王立宏-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三字经》等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湖北省部分学校则推荐删节版《三字经》、《弟子规》、《劝学诗》等,将“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语句删去,引起了不少争议。
  针对两个教育行政部门的幼稚的要求,我想起了几件耳闻目睹如出一辙的事:
  几年前(忘记具体时间了),我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工作。大约是因为大学生公寓化行李问题上有高校老师犯经济问题,有贪污腐败、以次充好的,所以教育部下了文件,不允许高校在新生报到时统一搞公寓化行李。教育部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杜绝经济犯罪,可是这个因噎废食的做法给我们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多年来,家长已习惯于在新生报到时交费领生活用品,包括被褥碗勺、洗漱用具等,虽然个别人有不同看法,但毕竟是少之又少,因为这样做很齐全很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也不愿意在新生报到时从家里大包小包地带被褥了,可是教育部一纸令下,给报到的新生增加了很多的麻烦,要么从家里带被褥等生活用品,要么到校后到当地市场去采购。因为人地两生,再加上报到期间乘车拥挤异常,家长承担了更多的不方便与费用,来不及采购的学生当天就和家长在学校临时提供的餐厅的地砖上凑合一夜,限于条件,学校也只能提供一张凉席。这还仅仅是学生方面的不方便,从学生公寓管理部门来说,也有很大的问题。以前整齐划一的学生公寓现在混乱不堪,一方面,辅导员和新生接待志愿者不断地帮报到了但无处安身的孩子和家长找住处,另一方面,原本协调整齐的学生公寓里花里胡哨,单就床上的被单,颜色有红的粉的白的蓝的,凉席质地有草的竹的皮的麻的,尺幅有宽的窄的恰到好处的,等等。教育部好心办了坏事,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大多怨声载道。我难以理解堂堂教育部何以不管那么多的大事却很具体地关心起这类事情了。果然半月后,又来了一纸“意见”:是否搞统一的公寓化行李由各个学校自己决定,但不得强制学生购买。这个意见一直沿用至今,但当年的那一届学生的公寓里整整花哨混乱了四年。
  还有一件事:改革开放初期,染发、喇叭裤、流行歌曲等充斥大街小巷,当时我们学校的一个领导如临大敌,坚决禁止,当然其出发点仍然是怕学生变坏了、怕“革命接班人”变色了。他每天随手带着剪刀,见到有学生穿喇叭裤的,就把人家裤脚剪破。
  也曾经出现过一个现象:影视作品拍摄尺度放开后,不少家长看到电视上出现谈恋爱的情节,就把孩子打发走,或者把孩子的眼睛蒙上不让看,生怕孩子变坏了。
  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喇叭裤”没有变成坏分子,当年因被家长蒙上眼睛而在他处偷偷看一些“坏”影片的孩子如今也没有沦落为罪犯,他们在引导经济的发展,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他们都是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可是,山东、湖北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剪喇叭裤”的行动。
  我相信山东等地也有贫困孩子入学入托的问题,也有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也有大学生厌学的问题,也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不在这些问题上下大力气,不去研究如何解决“钱学森之问”,却在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字上做文章,是典型的舍本逐末。
  教育部门如果确实想管这些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确实迂腐到以为几句“糟粕”就会让花朵与幼苗变色,那么完全可以换一种管法,比如要求老师在讲解国学经典中要结合现实、结合形势。字是死的,人是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典蒙学中的一些语句完全可以赋予新的含义。我不相信教育厅的领导在自己的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告诉过孩子要交好的朋友,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之类,这和孟母三迁是一脉相承的。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品格高尚学习优秀的孩子做朋友,都不喜欢孩子交打架闹事不学习的朋友,既然大家都在这么做,那么为什么就不能说说,不能让学生读读孟母三迁的故事呢?
  媒体报道说“湖北的删节版《三字经》中将‘昔孟母,择邻处’删掉,认为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那么“养不教父之过”有没有暗藏男尊女卑的意思?有没有认为教育孩子是父亲的责任,母亲只是家庭妇女,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人之初性本善”有没有暗藏先天决定论的意思?任何内容,根据讲解者的素质和文化层次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把这些所谓的“糟粕”去掉,仍然可以在剩下来的部分中讲解出“糟粕”的内容。因为社会是现实的,大家生活的都不容易,总会有些负面的阴暗面的东西出现,让孩子适当地接触一点社会的阴暗面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接触一点肯定比掖着藏着阴暗的,满眼只见阳光雨露要好。教育厅确实想在这方面下点功夫,不妨组织人马给蒙学做些现代的注释,给它们加上注释加上评价然后或发给学生或对外销售,让学生有个自学的范本,让知识层面相对低下的教育者在教孩子的时候有个参考。这种做法肯定比从书中剔除“糟粕”要有效的多。
  孟母三迁可以解释为要让孩子交好的朋友,让家长提高自己的素质以对孩子言教身教,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妨将原文彻底拿出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北宋皇帝赵恒写出这一段意在劝学,从这个方面来说,还是挺有现实意义的。虽然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还是把这个当作读书目标的,只是说出来似乎不那么好听,因为他纯从个人功利目的出发,但当时的社会和现在的环境不一样,我们不能要求赵“官家”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如果要批判,仍可以从这个角度予以批判。如果最终以上这些内容确实随着社会发展已经过时,到了该遗弃的时候了,用不着行政部门的命令,社会环境会让它进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的。就象手机发展起来了,用不着某个领导发话,BB机自然会退出历史舞台。所以,教育厅也用不着如此断章取义地根据精神需求来修改这流行了几千年的经典。
  一种文化的流行与沉淀,不是由某个人的意志左右的。秦始皇可以焚书坑儒,可以从源头上阻断某些知识的传播,但他不能要求一定要流行什么。能够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与沉淀的,我们不要在文化方面再犯幼稚病。教育和流行歌曲的流传不一样,流行歌曲可以短期内不断替换热点,但教育如果也因人而异,朝令夕改,终将沦为笑柄。现实中某些人在舞台上极力推动的东西,当时看似热闹繁华,等他退场后,很快就会偃旗息鼓,这种例子并不鲜见。
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最终能决定某一种文化流传与消失的,只能是历史和人民。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