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终身校长钱伟长
2014.01.17 12:18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无论中外,在专业道路上改弦易辙并取得成功的,大多是弃理从文者,比如鲁迅和冰心。但曾有一位中国青年,在文史各 100 分、数理化共计 25 分的情况下,毅然弃文从理,同样取得伟大的成就。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力学之父”的科学家、中国曾经最年轻的大学校长——钱伟长。
弃文从理
钱伟长,1912 年生于无锡农村一书香之家,祖父、父亲和叔叔(即后来的国学大师钱穆)都是教师。钱伟长自小受父辈,特别是四叔钱穆的熏陶,在文史方面具有深厚的学养,十岁即可将《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1931 年 9 月,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国文考题是一篇作文——《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没去过清华,却在 45 分钟内写出一篇 450 字的赋。这篇小赋简练生动、文采斐然,令出题者改无可改,最终给了他 100 分。
历史试题考的是“二十四史”的作者、卷名、卷数、注释者等。很多人考了 0 分,钱伟长轻轻松松考了 100 分。
相较之下,钱伟长其它几门功课却一塌糊涂:英文 0 分,物理 5 分,数学和化学共计 20 分,四门总共考了 25 分。钱伟长选择了清华历史系。他对历史尤感兴趣。可以想见,照此发展下去,中国或又出现一位“史学大师”。然而,就在第二天,钱伟长毅然改变了选择,决定弃文从理。当天,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九 • 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钱伟长闻迅,拍案而起 :“我不学这玩意儿,我要学飞机大炮!”
学历史造不了飞机大炮。于是他连续一个星期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而此时,历史系主任陈寅恪则在四处打探这个历史考满分的学生为何迟迟不来报到。
吴有训禁不住钱伟长软磨硬泡,最终答应让他试读一年,如果数、理、化都考过 70 分,就允许他转为正式生。
一学年结束,钱伟长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科目都考了 80 多分,后来更成为全班最好的学生。当时和钱伟长一起改学物理的学生有五个,最后只有钱伟长一人坚持到毕业并取得优异成绩。
后来,钱伟长凭借其开创性的学术贡献,成为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据称,在美国留学期间,他还曾帮助伦敦免遭德国导弹的袭击,以至丘吉尔在回忆录中不胜感激地赞道:“美国青年真厉害!”直到最后他也不知,他所感激的人并非美国青年,而是一位中国青年。
创办上海大学
1946 年,钱伟长回到祖国,走上母校清华大学的讲台。自 1949 年起,钱伟长历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
1983 年的一天,钱伟长接到一纸调令,被任命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其时,他已七十又二,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任职年龄。调令由邓小平亲自签发,特注明此任命不受年龄限制——这意味着钱伟长将享受终身校长的待遇,因此直到去世之前他还当着校长。
当钱伟长来到上海工业大学,他才知道,这个学校已两年没有校长,学生不足千人,被上海人称为“四等学校”。
1993 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继续担任校长。
在新上海大学宣布成立的第一天,钱伟长喊出了一直萦绕于怀的心声:我们要办出能兴国的教育!他希望办一所能为上海、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他希望培养的学生能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他曾说 :“我们不能糊涂,必须认识到没有一个统一的、团结的、强大的国家,就没有一个民族真正的生存条件……”正是基于这份爱国之情,所以 1948 年他决然在签证申请表上“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一栏中填上“No”,放弃重返美国从事科研工作的机会。
有段时间,舆论不断呼吁加大教育投入,而他却大声疾呼:“教育质量问题的严重性不亚于投入。没有质量的教育,怎么谈得上兴国!”早在美国的时候,钱伟长就与钱学森、郭永怀等人编织了一个梦想:我们一定要回去办一所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还要好的大学,让美国人到中国来留学。
在教学改革上,钱伟长提出了“三制”——短学期制、学分制、选课制。这些在当时的中国,都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论,但如今,“三制”已成为众多高校的教学模式。
求真务实是钱伟长办校治学的一贯风格,无论大小事他总是放在心上。上海大学新校区的规划草图是他亲自画的。如今,一排排教学楼,互相连通,下课铃一响,通道上就涌动着川流不息的学子,他们在钱校长铺就的通道上赶往下一个课堂。
钱伟长坚持女厕所面积要大于男厕所。设计师甚难理解,认为没有先例。钱伟长说,女生上厕所的时间比男生长,而且是有科学依据的。其后事实证明了他的先见。
在钱伟长坚持下,校园里修了一座人工湖。当时也有人反对,认为难以管理。但钱伟长则认为:一所大学没有水,就没有灵气。如今,鱼、天鹅、野鸭、鸳鸯都在这个湖里嬉戏,一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
钱伟长十分重视体育。他鼓励各种球类和田径大奖赛,以及健美操、拔河、跳绳等小型多样的群体竞赛。这一观念源于他自身经历。他幼时多病,进清华读书时只有 1.49 米高——以至后来有人善意地称其为“矮个子的‘科学巨人’”——但他刻苦锻炼,居然获得全国跨栏比赛季军。
每年 7 月,钱伟长会顶着烈日,奔波在学校的三个校区,参加学生的毕业典礼。他与每位学生握手,亲自把毕业证一份份郑重地送到几千名甚至上万名学生手中。2005 年 7 月,时已93 岁高龄的钱伟长穿着大红的校长服,颤颤巍巍地出现在会场,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毕业典礼。在这次典礼上,他如此表达了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 :“今天你们毕业了,快要离校了,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们,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拆除四堵“墙”
作为一名教育家,钱校长提出了一套完整、丰富、系统、科学的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其中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就是“拆除四堵墙”——
拆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钱伟长就提出必须改造和发展专业,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适应国家工业结构的需要。他说,当今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正发生着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密切与社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不然办不好学校。他一生许多重大的科学创建和研究成果,无一不是和社会的变化、国家的需要密切相关。当他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后,首先考虑的就是怎样拓展办学思路,怎样消除学校和社会的隔阂,怎样进一步加强与生产的联系,直接为改革开放中的上海经济建设服务。
拆除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墙”。
钱伟长力主打破把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划得很严、各种专业分工过细、互不通气的孤立状态。他认为,在中国大学目前的学制下,专业的教育应该放到研究生阶段,本科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通识教育。如果自然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学科分割线消除,将会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同学科之间不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相互“取长补短”。在他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上海大学不但增设了很多新的科系,而且一、二年级不分系不分专业,三、四年级可以选修其它系的课,就连住宿上也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住在一起。总之,要打破专业的界限。
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
钱伟长认为,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作为教师,既要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又要从事科学研究。钱伟长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他说 :“一个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科研的教师是有根本差别的。必须把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带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提出,经过研究生培养的年轻老师,应该首先开与他的研究领域相关的专题课,因为他掌握这个方向最新的知识,开这样的课,他们比老教师更有优势 ;资深的老教授,则应去开基础课,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知识面更宽、工作能力更强、讲课经验更丰富。这样做,学生一进校就可接触到水平最高的教授。对于他们来说,重点不是教授现有的知识和结论,而是展现科学的思想和魅力。
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
对教与学,钱伟长有深切的感悟:教与学本来是一对矛盾,教虽然有指导作用,但毕竟是外来因素,学才是内在因素,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老师教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
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无须再让老师讲,所谓“无师自通”。
二十多年来,钱伟长以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为学校开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如今的上海大学已成为全国百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无论办学水平还是整体办学条件皆已跻身前列。在今年全国 30 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优中,上海大学名列第一。
自任校长以来,钱伟长没领过校长的工资,没享受过校长的福利。他说,“我没有别的要求,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强大起来需要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知识。”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