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近日,有关为什么上大学的议论在网上风行,缘因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中国青年论坛》上的言论引起。他说: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他强调说,虽然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但仍可能会造成一种负激励效应。
笔者以为,在这里,蔡先生只从“金钱”角度把大学生与农民工进行了比对,并由此得出二者之间差距的缩小会对大学生造成一种负激励的结论是不妥当的。
首先,这种比对是建立一种陈旧的人分等级的观念之上的。这种比对暗示着人是分等的,且不论蔡先生人分等级的标准是什么,也不论他把人分成了三六九多少等,在他的表述中,明显暗示了大学生的等级应该高于农民工,所以,大学生的工薪就“应该”远远地高于农民工,而现在,二者之间的“工资差距的逐渐缩小”,就“可能会造成一种负激励效应”。众所周知,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只有职业、职位的差别,而不存在什么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蔡先生的这种比对,漠视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对农民工的不尊重,是对其人格的一种伤害。
其次,蔡先生由他的等级观出发,自然就得出了他的“工资分配观”,即按人的等级来发放工资。大学生等级高,自然工资就应高,农民工资低,自然工资就应该低。在这里,蔡先生其实是被“等级”观迷了眼,忘记了众所周知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一个人的薪水不是看他的“出身”和“等级”,而是看他对社会(企业或单位)贡献的大小。一个大学生,不论他学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如果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作出突出的业绩,那他的薪水也就一定不会高;如果他没有工作,没有业绩,那就不会有人给他发工资。而农民工不管他学历多低,只要他有能力,他的贡献足够大,他就应该获得相应的工资。而且,现在的农民工也不是旧社会不识字的体力汉,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况且在实践中,大部分农民工更是也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农民工工资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他们整体的素质在不断提高的标志。不管是博士、硕士还是什么别的学历,如果在实践中不在学习,不进步,单靠一张纸文凭就想混一辈了,终究有一天他会领不到工资……
第三,蔡先生的言论中,也暗含了现在不少人“唯文凭论”的封建科举观,仿佛考上大学就是鲤鱼跃了龙门、范进中了举,只要帖上“大学”的标签,不论其水平几何,能力几许,都要封个一官半职,都要享受优厚的待遇,否则就会出现“负激励”。蔡先生亦或还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这种效应还可能导致我们的大学要没人上,我们的大学要倒闭。其实,这纯粹是杞人忧天,这里,笔者可以负责任地作一个预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会越来越重要,对人们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国家不仅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要普级十二年义务教育,将来还要普及包括大学在内的二十年义务教育,如果你不学习,将来恐怕农民工里都没有你的位置。所以大学不但有人要上,而且不久的将来人人都会是大学生……
总之,我们应该祛除心中陈旧、过时的“科举、等级”等封建落后观念,正视社会现实。应该欣喜地看到,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的缩小,正是我国公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具体体现,正是知识价值的彰显。我们的天之骄子,要真正地想“高人一等”,那就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但要有真知识,真能力,更要不断学习,开拓进取,不是到社会上“找”工作,而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真动力!到那时,你就可能不再在乎给你发了多少的工资!![]()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