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复旦最老毕业生带给我们的精神启示
2014.01.15 17:04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家住愚园路的离休老干部王高林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次选择、27年的坚持,让他成为复旦大学百年以来领取本科毕业证书年纪最大的人。不久前,王高林从复旦继续教育学院拿到了行政管理专业的自考本科毕业证书,此时,他已经77岁高龄。捧着本科证书,老人有些激动,“我今天特别高兴,完成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终于成了一个大学毕业生。”(10月15日新民晚报)
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应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然而,他却在27年如一日的长期坚持下,竟然从复旦继续教育学院拿到了行政管理专业的自考本科毕业证书,这需要多么大的恒心和毅力。他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也许大家都无法理解,我却从这位老人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王高林生于1933年,14岁参加解放军,从此开始戎马生涯。用王老的话来说,他在离休前,没有正正经经念过书,小时候断断续续读了三年初小,后来南征北战,自然也不可能静下心来。新中国成立后,他做过机关干事、秘书,于是,上大学、学知识便自然成了他迫切的要求和渴望。1953年,军校招生,他曾找领导苦苦要求,可因文化基础低,没批准。
到了1983年10月,王老从一零九医院政委的职位上离休,当时正好50岁,听说国家刚刚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不限年龄、教育程度,让他燃起了读大学的希望,便立即报名参加了大专自考。自考的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就是年轻人读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何况王老已是知天命之年的老人,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十一年后的1994年,王老获得了复旦大学马列专业大专自考毕业文凭。
取得大专文凭后,王老听说复旦大学开办行政管理专业自考本科,他又决定报考再读,于是,开始了他漫漫大学本科的求学路。从1983年到2010年,王老的自考之路长达27年,终于圆满完成了“求知长跑“的学业。王老这种刻苦求学的拼搏精神,别人无法想象,甚至连他的战友都不能理解,他却解释说:“人的一生应该要有点追求,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她常说有知识才能够为社会多作贡献。对我来说,套用现在时髦的话,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
叶剑英元帅曾有一句名言:“攻城不怕坚,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王老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就像在战争年代攻下一个个坚固的堡垒一样,凭着自己对知识的渴求,把一门门课程“啃”了下来。他还有个心愿,就是学好知识文化,然后搞些文艺创作,把自己参加革命一生的经历写下来留给后人。他这种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不仅让人刮目相看,而且令后生敬佩。
早就听一位名人说过:中国人有种惰性,这种惰性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膨胀,一旦遭遇挫折,便容易放弃。对这种说法,我并不持反对态度,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确实有那么一些不思进取的人,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不是怨天尤人,就是自我麻醉,放弃了不该放弃的追求。所以笔者认为,中国人并不缺少能力,缺少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精神。
惰性人人都有,问题在于我们怎样把惰性转化为一种积极追求的动力。王高林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资历和人生阅历,颐养天年,度过自己的余生。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是想用自己的实力证实给人看,他没有“老”,他追求生活的心永远是年轻的,他还要凭借自己的能力不断充实自己,“写书留给后人”,这需要多么大的气度啊。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都有这样的雄心壮志,那么作为年轻人,还有什么不可以做到的呢?
我们总是说“人生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一生就过去了。当我们感叹人生易逝的时候,是否该问问自己:这一生我做了什么?追求了什么?为社会和国家贡献了什么?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
人活在这个世上,不是为吃穿而来,而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人生而来,这美好的人生,包括我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仅有物质追求而没有精神追求,我们的人生就不是完美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时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显得富有意义。
人是需要一种精神的,没有精神的人生是灰暗的,是不健康的。一个人要是只为了吃喝玩乐,这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有思想,会思索,面对人生,我们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像王老的一次选择,坚持了整整27年,最后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之梦。我们能说他仅仅只是为了一纸文凭吗?不是,他是为了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
人,不能仅仅只为自己而活,还要时时想想我们身边的人,想想我们这个社会,想想我们这个国家。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是国家的一员。没有这个社会,也就无所谓我们生存的空间;没有我们的国家,也就无所谓我们的小家。所以,人在追求自己生活的同时,要把自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维系到一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肩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为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是每个人生存的第一法宝。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强盛,都离不开中国人的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就在于学习。学习知识,更新知识,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我。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
大家知道,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所以融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军事家、历史家为一体,就在于他的博览群书,以“只争朝夕”的革命家情怀,一生都没放弃过学习,甚至到了八十一岁还在跟身边的工作人员学习外文。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就经常用这样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早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周总理曾在该校《敬业》第五期杂志上发表了《我之人格观》。他在文中论道:“人格之造就,端端良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道所在,正理趋之。处世接物,苟不背乎正理,则良心斯安,良心安,人格立矣。”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是举世公认的,这就是我们需要提倡的中国精神。
我们经常听到身边有人这样感叹:我都是快退休的人了,能干一天就是一天,何必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呢?抱着这种心态的的人,人还未老,心却先老了。这与王高林老人比起来,真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不断更新的伟大时代,中国已进入了全民学习型社会,如果一天不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而且难免被时代所淘汰。周总理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提倡的就是一个人活着,要时刻不忘学习,不忘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说知识是力量,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阶梯,就在于知识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且能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作为社会中的人,如果只用过去的老眼光来看待今天的新事物,十有八九是要吃亏的。
故此,笔者在这里愿与大家共勉:为了祖国不断强大,为了民族日益兴盛,让我们共同担当起振兴中华的责任,像王高林老人那样,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坚持学习,不断追求,永不放弃。(东方木)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