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状告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
2014.01.15 16:51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在美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1968年,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听后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母亲立即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令人吃惊,竟是说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她识读了“O”后,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
  诉状递上去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认为这位母亲大概是疯了,一些家长也感到此举有点莫名其妙。
  3个月后,此案在内华达州州立法院开庭,最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都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
  这位母亲说:“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去旅行,在一家公园里见过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剪去翅膀的被放养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当时我非常不解,那里的管理人员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他们的解释是,剪去一边翅膀的天鹅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因此可以放在大水塘里;而在小水塘里的天鹅,虽然没有被剪去翅膀,但起飞时因没有必需的滑翔路程,也会老实地待在水塘里。当时我非常震惊,震惊于东方人的聪明和智慧。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今天,我为我女儿的事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我感到伊迪丝变成了幼儿园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伊迪丝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他们早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26个字母的小水塘。”
  这段辩护词后来竟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其中规定幼儿在学校必须拥有的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也就是拥有想象力的权利。
  中国儿童想象力太差
  人类的历史是创造的历史,是想象力发展的历史。当代人才最鲜明的标志是创造力,而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的本源之一,它是许多创造活动的萌芽和开端。  然而,中国儿童的想象力状况却令科学界陷入忧虑。几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儿童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能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21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其中的想象力得分最低。儿童是最需要想象力的。而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不仅失望,而且忧虑。
  “想象力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孙云晓举例说,在国际科学组织评选的“2001年全球重要科学发现100项”中,中国仅有3项上榜,其中有两项还是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约2000人,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的成绩了得,想象力、创造力却是大大缺乏。而造成这种现象,与我的家庭教育与接受的学校教育、社会现状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学生的心目中,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善于幻想呢?研究者设计了“你认为最善于幻想的是以下哪个年龄阶段的人”一题,要求被调查者在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成年人中做出排序。统计结果表明,46.6%的被调查者选择“小学生”为最善于幻想的人,占最多数,其次是初中生和幼儿,分别占24.2%和13.3%。选择大学生、成年人和高中生比例均很小,分别仅占6.0%、4.0%和3.1%。  小学阶段是求知欲比较旺盛、好奇心比较强的阶段,小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因此这一阶段是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从教育现状来看,学生进入中学以后,学习任务比较重,正规教育中严格的科学训练和注重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都会使儿童的想象力发展受到制约。此外,中学生的身体发展进入青春期,需要考虑的现实中的事情增加了,这些也会使想象和幻想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丰富能考高分吗?能考上好中学好大学吗?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是否有想象力并不重要,他们并不清楚,想象力对一个孩子的前途有什么用。  想象力很重要,对所有的工作都有影响。专业人士称,比如卖东西,如果你的吆喝很独特,那你就能卖得比别人好。如果孩子缺乏想象力,就会影响他成年后的工作发展,他在工作中就会表现得墨守成规、没有主见,工作不会出错,但也不出成绩,而且这些已经固定在他的人格中,再想突破和跨越很难。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般说来,欧美国家都较注重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开发,而中国学生往往逻辑思维的训练较多。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就是想象力。德国大作家歌德小时候常听母亲给他讲故事,但他母亲讲故事的方法比较独特,总是讲到一半的时候就停下来,余下的故事则让小歌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继续说下去,歌德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是不是和他母亲说故事的方法也有点关系呢?
  应试教育阻碍想象力发展
  儿童想象的发展首先受到其生存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影响。人的想象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民族性有关系。如果整个民族很求实,比较保守,传统遗留下来的写真的东西就比较多,那么人就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意识,想象的成分就少了。此外,社会氛围是否宽松,儿童所接触的读物和其他传媒是否提倡敢于大胆想象,都会影响儿童想象的积极性。
  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其中大部分则是鼓励儿童要顺从听话,而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而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而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作自己的兴趣,而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兴趣和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应试教育也是阻碍想象力和幻想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想象和幻想教育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有很多做法束缚了儿童想象力的发展。除了学校以外,父母们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发展想象力的心理空间。父母过分看重分数,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家庭气氛就比较活跃,否则,气氛会马上紧张起来。  对于想象力的发展来说,“自由”是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自由包括时间上、空间上、行为上、思想上等多方面的自由。如果成人总是告诉孩子,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一定是蓝的不是红的,那么儿童就没有想象的空间,你不告诉他,他反而有想象的空间,自由越多,想象的生存和发展越有可能。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一旦他们脱离现实的轨道,想象出“不成样子”的东西,就会被父母训斥为不务正业,被老师认为前途堪忧。而且,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下,一切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学生常常在“标准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生怕一不小心便失去高分,失去父母和老师的欣赏。因此,他们只能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
  如果把人的认识比作一个圆圈的话,那么有两种能力是重要的。一个是在“圈内”熟练生存的功夫,一个是突破这个圈、进入“圈外空间”的本领。就人类的发展而言,后一种能力更关键、更重要。人类的发展历程,正是不断地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曾框住了我们思想的“圈”。而要想突破这个圈,首先必须敢于想象。正所谓,敢想才能敢干。如果连想都想不到,如何突破、如何创新?
  创造性的工作必先始于思维上的突破。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太喜欢、太钟爱标准答案了。这一情形反映到教育身上,便是应试教育中的“唯标准答案是从”。在我们的教育中,很少有探讨性的东西,多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题目。不鼓励异想天开,不鼓励见解独立,不鼓励多向思维。所以使得学生们在长期的训练中,慢慢形成了只愿循规蹈矩、不敢表达异议的心理。很多时候,离开标准答案反而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  对游戏没兴趣表示缺乏想象力  想象力的高低并不能通过学校的试卷分数来判断,那么,哪些行为会暗示孩子的想象力已经成为性格中的短板了呢?  对小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做一些测试,比如说,看到一幅画上卧着的猫,家长可以问孩子猫在做什么,如果孩子缺乏想象力,可能只能说出睡觉一个答案,但如果是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可能有很多新奇的答案。  带孩子去逛超市,看孩子是否喜欢符合他年龄段的益智游戏,如果他只对低于他年龄段的游戏有兴趣,或者对哪一类游戏都没兴趣,说明他不能面对新挑战、克服新困难,这就是想象力缺乏的表现。  除了玩儿游戏,孩子是否缺乏想象力还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上。语言方面并不是体现在背诵上,不是会背几首诗就有想象力,主要是指思维跳跃,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善于思考,爱问“为什么”。
  家长应当鼓励孩子“不按理出牌”  对于想象力的缺失,很多人只把责任推在教育制度上,殊不知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和锻炼是从小就要开始的,而且,家长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学校和老师的作用。这里,给家长提出几个建议:  1.常给孩子做一些想象力方面的训练。比如给出一些简单的符号:一条线,一个半圆,一个圆圈,让孩子根据这些来组合故事,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组合一些更复杂、完全不同的故事出来。  2.鼓励孩子拆装废旧物品,适当给孩子买一些智力玩具。比如废旧的钟表可以让孩子拿去拆装,甚至家里的电脑等器物,家长都可陪孩子一起拆装维修。  3.多让孩子做一些脑筋急转弯的练习,鼓励孩子思考时多转几个弯。如果给出“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下一只还剩几只”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孩子的问题就比较多,比如有孩子问,这只鸟有没有怀孕?这十只鸟里面有没有聋子等。这些在成年人眼里不按理出牌的行为其实是非常可贵的,值得鼓励和提倡。  家长对待孩子的“为什么”应该认真而不是敷衍。孩子3岁以后,右脑开始快速发育,左脑主思维,右脑就是主想象力的。这个时候孩子会问家长看起来十分奇怪的各种问题。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会不耐烦,甚至会责怪孩子脑子有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如果是不复杂能解释的,家长应该认真回答。如果自己搞不懂,可以反问孩子为什么,鼓励孩子去思考,去想,对于孩子的问题,答案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启发他的想象力。当然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查图书资料或上网找答案。
  家长不要阻碍孩子发展创造力  调查显示,中国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事实上,孩子自我评价没有想象力,比调查认为他们没有想象力更可怕。小一点的孩子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完善,而大一点的孩子会从媒体报道上了解到这个信息,如果他真的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不行,那么,这个自我暗示会给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并不比外国孩子差,家长们不培养也没关系,但一定不要扼杀。中国的家长很喜欢替孩子做事,比如替孩子洗碗、洗衣服、背书包、系鞋带,让孩子丧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从而遏制了想象力的发展。  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很多家长怕孩子弄坏东西,或者出现差错,就制止孩子,孩子在家长的限制中慢慢就变得循规蹈矩了。而家长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保守的,是处处被不允许的,所以他们把这个保守延续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家长除了不要对孩子的错误、好奇心进行指责之外,也不要盲目把老师树立成权威。有这样一个故事:当老师按课本教孩子某一种动物的皮毛多珍贵、肉多美味,全身都是宝时,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问老师,现在不是说要保护自然、保护珍稀动物吗,为什么还要这样讲呢?  对老师有异议不是坏孩子的表现,家长不应该给孩子一个这样的概念:老师是管孩子的,学生就得听老师的话。在国外,家长们是这样教导孩子的:到学校后,你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新朋友。鼓励孩子把老师当朋友,而不是一个管理者,这样才能让孩子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拯救儿童的想象力
  据国外权威心理学家的研究,犹太人和东亚人的一般智力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我国中学生在世界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中屡屡获奖就是证明。但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只是犹太人获奖人数的二十八分之一,原因在哪里呢?  分析了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心理特点,我发现他们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1.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兴趣;2.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象力;3.具有强烈的自我成长动机和成就动机;4.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5.具有反潮流精神,不追求物质利益;6.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教育除了支持上述第6点(如“十年寒窗苦”,“头悬梁,锥刺股”)之外,对其他5点并不提倡。我们的传统文化鼓励顺从听话,而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而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而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不鼓励个人的独特性;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作自己的兴趣,而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兴趣和求知欲。
  想象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应该说,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创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丰富的想象力,人类用丰富的想象力,给自己描绘了最灿烂的生活图景,面对未知的世界,人类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他们想象所及的范围内,试图给出答案。一个社会的进步,依赖于人们的创新与创造,而想象力永远都是创新与创造不可或缺的原动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崇尚创新能力的世界,想象力和幻想力强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我们既要看到青少年想象力发展的深重危机,更要看到青少年想象力发展的巨大潜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进素质教育,以拯救儿童的想象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处处应是创造之地,天天应是创造之时,人人应是创造之人。按此标准,今天,我们真需要反思:中国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的原因,应试教育是罪魁祸首,学习惟“标准答案”是从,死记硬背,机械灌输,使孩子们探索未来的兴趣受到极大影响,变成了没有个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考试机器。功利的评价体系,管制型的学校文化以及故步自封的心态,侵蚀了学校及教师的思想;科层管理,僵化的科研机制以及对教学技术和标准答案的迷恋,让基础教育的创造之源日益干涸。  虽然,应试教育依然猖獗,素质教育毕竟已确立为中国教育的国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是中国当代教育的基本原则,而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梁启超先生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孩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只有让他们关注太空、关注海洋,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为日后获得不竭的创造力奠定基础。我们要让中国的爱因斯坦、爱迪生出现,必当拯救孩子们的想象力!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