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探求素质教育,揭示名次变考号
2014.01.15 11:39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素质教育的东风,终于在党的“强烈要求下”悄悄地来到了农村中学,制度变革由谁来实施?由国家教育领导机构统一研制?由地方主管部门各显神通?还是由学校和教师自主建设?这里有认识上的误区。基层的学校和教师可能等待自上而下的研制、部署,上级部门可能期望自下而上的实践、归纳。大家认为,无论从制度多样性和多层次的形态上看,还是从制度的形成过程、实施以及完善上看,都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有自上而下的贯彻,也要有自下而上的建构,还要有持续不断的优化。它涉及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涉及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涉及到学校和教师,涉及到高等院校乃至全社会的努力。一、何为教学质量?我们应明晰质量概念,重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引导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标,走健康发展之路。教学质量是什么?不是生产的数量多而是品质高。现在教育上所谓的质量实际上是“教学数量”,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教育教学质量奏响动人的曲子,而根本不谈教育教学过程的愉快程度、方法的效率高低、素质是否提升这些真正的教学质量指标。应严肃法纪法规,完善执行制度和监督制度。只要对一些学校的行为略作思考,便不难看到有些学校依法治教意识淡薄,学校可以随意更改作息时间,拼命向两头延伸,一天能排上13到15节课,学生每天休息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白天学生“站着都能睡着”。教师不自觉地形成扩张式的教学模式,不是思考如何精教乐学,而是企图通过挤压科外和课外时间来达到教学效果,在教学时一味地机械训练,把教育变成简单劳动,把学习变成机械堆积。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口号“5+2、白加黑”,这只有一个目的……二、释名次变考号,寻求基点。“考试成绩排在第一的,就是1号考生,成绩垫底的,考号也排在最后。”三、改什么?研什么?学校应该着眼于课程实施和再开发、课堂教学的改进、校本教研方式创新,由实践到理论,构建校本新课程制度。 实施国家课程远远不止方案的照搬、课时的分解、学段的安排、学科间的调配、选修的设计和指导等,而需要在不违背国家规定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学科实际、学生实际区别处理,构建适合自身的实施范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在时空上占比例不大,但内涵极为丰富,这些课程的开发对于师生和学校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作用,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形成各自独特的课程制度。 课改要体现出课堂的改变,课堂改变的核心是教法和学法的转变,教法和学法又是多元的。学校不应预设或确立大一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而应该让教师、学生积极实践,形成教师扮演不同角色、学生多样化地自主学习的教学生态,这样的生态可称为校本的课堂教学制度。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必由之路,校本教研制度既是教师行为的保障,也是新课程的应有成果之一。校本教研制度强调贴近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引导教师思考身边的问题,解决现实的困难。校本教研制度一定要面向全体教师,新课程带来的课题覆盖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和角落,每个教师都会面临难题,应该倡导“大众教研、大众科研”。校本教研制度重在创新,专业研究规训在学校是没有生长土壤的,研究型备课、教育教学反思、微型课题研究、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等,都是朴实又普适的教研方式。引导教师说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道理,紧扣教育教学的研究制度才是有生命力的制度。 最后,从深层次上说,高等院校和社会人事部门也在左右课改。高校选拔什么样的人?社会录用什么样的人?对中学教育有着直接的指引作用。这种需求,虽然不能改变学生竞争的程度,但可以影响学生发展的方向。其实,课改的主要指向也是如此。高校一方面要大刀阔斧地变革选拔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彻底地改革自身教育方式。社会应革新人才观,确立基于“实践水平、创新能力、素质全面”的用人制度,使具有优良素质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以此来引导各类学校选拔人才的机制和学生及家长的努力。 制度的建立是新课程实验的升级。变革是曲折的,课改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何况制度不是单纯的文本,而是教育公认的行为规范,是新课程各种操作机制的集合。因此,制度建设是一种思想更新另一种思想、一种行为替代另一种行为的过程。只有认清形势,及时采取变革措施,上下步调一致,理论与实践并举,才能有效化解面临的困难。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