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直面生死的生死观教育问题
2014.01.15 09:36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是什么让还在花季的孩子选择轻生、不再留恋世界的多姿?又为什么如今的孩子愈发脆弱,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失败?近几年,关于中小学生包括大学生的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并有上升趋势。原因是不堪学习重压和就业压力选择轻生、明星学生碰到挫折意志力薄弱心理脆弱、不让转学就自杀、爱上迷信与网络游戏、这促使社会越来越关注这一现象,这敦促我们不得不直面它,不能再回避它,不能再等待它。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为了每个人认识、珍惜、热爱生命,生命观教育课走进社会课堂,生活每个角落,只有整个社会关注生命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才能期待通过生命教育让国家大家小家字每个人活得健康、愉快、精彩。  我能干什么? 我将来怎么去死?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就是生死观问题,人类必须遵守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人的生命用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生死二个字,理解感悟二个字深度不同,人生也就不同。
一、理解生命的自然规律来重视生命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对待生命,生命是目的还是手段,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快乐还是痛苦等,其次是如何对待死亡,是直面死亡还是惧怕死亡,是把死亡当作人生的必然,还是对人的惩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死也得自己去面对,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呢?又该以怎样一种态度去面对死亡呢?只有将生死问题考虑清楚了,我们才能自觉的支配自己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理所当然生死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更多的还是联系。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那就是说,如果要了解死的情况,必先了解生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死是生的延续,生是死的延续。古人说生死如梦,指作梦的人明明见到某一种景象,见到某一种生命,而清醒的人,却认为这些作梦的人真的在梦中,一切并无其事。因此,对于梦中的人,生死就是真的;对于已经梦醒的人,生死就不是真的存有。古人说生死一如,指所谓生死,佛法说:是身心的相续流转。身指肉体,心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思想;所谓相续流转,一定是无始的无终的。了脱生死才有终,既然是流转,必然是没有停止过,也没有一个东西一直存在,像一根线一样,从过去世、现在世到未来世,而是一直在生灭变化,不停流转。   对中西方有关生死的传统伦理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从中国儒家“未知生,焉知死”重生轻死的生死观,道家“死生,命也”生死齐一的观点、墨家“勤生薄死”的生死态度,到西方赫拉克里特“生死同一”、德谟克利特“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卢克莱修师“我们应当顺应自然的厄运”等等对生与死的理解,还有基督教“恶生存恋死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勿忘生,勿恋死”、“关切生存,厌恶死亡”、“既不怕死,也不求死”的生死观,总结出传统生死伦理观的三个显著特点,即确认生与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确认生育与血缘关系的一致性、确认“惜生防死”的伦理规范,而正是其中“惜生防死”的伦理规范对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医学“仁术”的基础。在书的最后作者指出:医学伦理学上的生死观作为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根本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命价值观和死亡价值观,对此,传统的人道主义具有重大影响,但随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生命”与“死亡”问题上,传统的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已日益受到冲击,而功利主义却重新活跃起来。当我们认真地将两者加以比较之后发现,传统人道主义的不足,正是功利主义的长处,而功利主义的不足,正是传统人道主义可以补充的。把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新的价值取向——人道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由此实现“生命神圣论”与“生命质量论”的统一、“生命神圣论”与“生命价值论”的统一、“生命神圣论”与“社会公益论”的统一、“医疗服务义务论”与“医疗服务价值论”的统一。  好不容易到了现在的科学发达时代。无神论崛起,动摇了那个鬼世界。科学特别是新的医学和人体解剖学,证明人的生死是极自然的事,和其它动物一样,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至于将来有一天地球突然毁灭了,人类也毁灭了,那当然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前面特别提到人的”濒死体验”这件事,从事此研究的医学家们,发现人在临死时有种种特异的感觉,最普遍的是感觉到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自己的身躯。前面也说过,古代凡死而复活的人自然也会有这种体验,那时候的人把这种”体验”看成是人死后确有灵魂存在的铁一般的证明,于是围绕着”灵魂”这东西造出种种迷信的观念乃至在脑子里造出各种幻觉、幻想。这原是怪不得古人的。现在研究”濒死体验”的科学家们就不会是这样,他们把这种”体验”归因于人的脑神经、脑细胞在临死时的一种活动功能----骤然间引出某些记忆,这些记忆刹那间出现,又刹那间消失。科学家们将会研究人的脑神经细胞为什么会有这种功能,会贮藏下这么多记忆因子。正如美国一位科学家所说,在宇宙的所有物体中,人脑是最复杂的,人脑中的神经细胞多得如同银河系中的星球。迄今为止,人脑的令人诧异的神奇组织及其功能尚未被揭晓。这个大秘密的揭开,”濒死体验”的研究可能是突破口之一。  人死决非“生命就结束了”,是“生活结束了”;而人的生命可以在死后存在,却又非“去了另一个世界”,也不是“人能死而复生”。关键在我们原有的生死观教育无法提供给普通人看待死亡、对付死亡,并获得由死观生的精神性资源,而绝大多数青少年也都是普通人,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死观问题,并形成生死实践中的一些恶果:包括中国许多家庭中都存在着的逝者临终前极度恐惧与不安的问题、亲人过世后遗属哀伤过度的问题,以及青少年自杀、凶杀,甚至弑亲的问题,还有则是近年来逐渐增多的恐怖袭击滥杀无辜等等问题。这次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幸存者中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无法接受亲人之死的现实,心如死灰状态的大量出现,甚至自杀现象的产生(丧亲者及自愿者都已出现),等等,皆暴露出我们中国人以往对生死问题的忽视与无知。  一个人回避死亡问题,并不等于可以逸出死亡之圈:人人都想长命,却不可能实现;人人都怕死,却一定要经历死,这可以说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和谐。人生中有许多事情可以回避,唯有死亡是逃脱不了的,不思死的结果必是面对死神降临时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精神痛苦。其次,人们若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却在临终时痛苦万分,那么,这种死前的痛苦会将他一生的幸福一笔勾销,这是何其悲惨的事啊!还不止于此,我们常可见社会上有许多人,因为至亲好友的逝去,她或他总是不能从死亡哀伤中超拔出来,从此一生皆郁郁寡欢,沉浸在无穷的哀思之中,这就把自己的生活全毁了,且常常过早地迈向了死途。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说明,在中国开展死亡的教育,在民众中普及生死的智慧是何等的必要和迫切。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创设出相当完备的学习系统,但多是针对“生”的种种问题而设;而在人人必经受的“死”之方面,则教导甚少,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社会教育系统的重大缺陷。因为我们每一个活着者都必然要面对生死大事,所以,我们必须从“学习生死”到“学会生死”。“学习生死”,即是对人之生与死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认识之并掌握之;而“学会生死”,则是在学习生死的基础上构建人生智慧与死亡智慧来应对这些复杂的生死问题,并进而去解决人生问题,超越死亡问题。  可以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不必过于悲哀。生死是痛苦的!凡愚众生,无论在时间方面,还是在空间方面,都不能得到绝对的自由;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社会,努力的结果,也都无法达到绝对完美的幸福!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有生必有死,死亡,谁都不愿意。不能从痛苦中认得真相,不能从苦难中锻炼心志,而是苦上加苦,苦不可言。也不能从快乐中悟得真理,不能由欢乐中升华生命,而是乐极生悲,徒自兴叹。亦不能从不苦不乐中晓了实相,不能因为不苦不乐而倍加珍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豁达超越之胸怀,而是糊里糊涂、得过且过,浪费生命。于是,受苦固然是苦,就是快乐也变为痛苦的根源,不苦不乐亦成为痛苦的重要因素。  人生在世,当安时处顺,视生死为自然,不为哀乐相困,不为外物所役。如此,生与死,就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了。  每个人都应该在生时认真考虑生死的意义。岁月如梭,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脆弱的。它是既现又实的。“现”即是要我们把握当下,“实”即是要我们如实了解生死大事,因为生死是我们问题的来源,如果不知生死,就无法把握人生大事。  
二、认识生命的神圣珍贵来保全生命  生命的存在,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基础。因而首先要让大家理性地直面“死亡”问题,正确理解死亡的含义,了解生命诞生的概率,体验生命在呵护下成长,生命不可复得,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树立“在任何艰难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生命”的信念,并传授大家当生命受到威胁时,怎样有效保全生命的方法和技能。保全生命,是“生死观”教育的第一目标。  我们每一个活在和平时期的平凡的人,一般而言不可能“不怕死”,也不应该“不怕死”,更不应该“轻死”,要珍惜我们的生命。 “死”是人生的中断,引发的失落、孤独、痛苦、恐惧、绝望等精神状态是难以为我们这些现在活得很好者所能体会的,这证实了“生从何来,死到何去”的千古一问深刻道理!  我们一方面批判“人死如灯灭”和“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生死观。人的生命等同于一般动物的生命。就人的生命而言,人之生命有生理性亲缘生命即人之血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即人际的社会生命、超越性精神生命即人之精神生命(如生前创造了一些永恒性的精神产品,如音乐、绘画、文学的创作),人文性生命(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的发明创造,如道德人格榜样的矗立,如世间丰功伟业的建立,等等)的生死与人之生理性生命的死亡并非同步,有可能在人之生理性肉体生命亡故之后存续下来,逝者以其消失了的生命拯救了生者鲜活的生命,让无数生者的生命得到了成长,以至永恒不朽。所以,我们必须坚信:逝者还活着,他们以另一种形式活着;死亡并没有截断一切,只要我们永远记住他们。我们另一方面批判死是人之“生活的中止,但生命可以永存” 的生死观。也就是说,人之肉体生命一定会死亡,不可能有什么“再生”,所以,不要试图去追求所谓“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式的“肉体生命”的永久存在,关键在求得自我之人文生命的永恒。从人文生命的角度而言,死亡是人生活的结束,而非生命的终结。意识到这些道理非常重要,可以让人们在由死观生中明白自我的人生责任是:一是将个我之生命与亲人之生命相沟通,将自我与家庭家族融会贯通而为一,这样,个人生命虽然必在某时某地归于结束,但血脉却在家庭家族中绵延不绝,此为“虽死犹生”。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正在践履“孝”道。二是将个我之生命溶入社会国家之大生命中,治国平天下,从而载之史册,传之久远,是为不朽,此为“虽死犹荣”。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正在尽其“忠”。“忠”于“君主”、忠于某个人固然不对,但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还是要大力提倡的。三则是沟通天人,将“小我”之生命汇入自然宇宙之“大生命”中,即道家的“自然无为之道”与儒家的“生生之德”,借助于后者之无穷无限性,获得自我生命的永恒,此为“虽死而永存”。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发显“无为之道”与“仁”德。达到了这种境界,我们才能说实现了中国人“生”与“死”的和谐,也就实现了人生最高的和谐。 我们必须区分生死抉择观与生命价值论。生死抉择观是说人们面对是生还是死的境况时,应该按什么样的价值准则来做生死的选择。一般而言,任何一个社会及意识形态,都会倡导一种价值的选择标准,让社会成员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了某种社会国家、民族及政治的目标而放弃生命,勇于赴死。而生命价值论讲的则是,人的生命为“本”、为“体”,其余一切都是“末”、是“用”。因为,一者人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不可让渡的、是会死的,所以,人生命的存活是唯一的;其次,人的生命是万物之“灵”,是天地之“心”,还是宇宙之“精华”,所以,生命又是神圣的。二者都揭示出一个真理:人的生命弥足珍贵,在任何外物面前,生命的价值最高最大;在任何情况下,保护人的生命都是第一位的。作为普通大众,尤其是处于和平时期的青少年而言,更需要的是生命价值论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这个生命还属于父母、家庭、家族。正是背负着家族与先人的重托  有意义地活着是生命价值的核心。生命的有限性是不容置疑的,在超越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大家懂得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这是对生命有限性的突破。要引导大家准确地认识自己,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也要制定阶段性小目标;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要懂得“有限”的生命中,可以也应该呈现出“无限”的精彩。这,是生死观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根本职责。
三、提升生命的永恒价值来充实人生 过去已经过去,未来也不可把握,最重要的是把握现实,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让自己珍惜的人开心,爱自己爱的人,尽情地享受每一天,直到人生的终点,这就是幸福,幸福的人生,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是生命的质量。让我们看到了“生死”那丰富多彩和玲珑剔透的本来面目。于是,智慧和慈悲,从每个人的心中油然生起,我们不再畏惧死亡。当生活的时候,我们就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充满信心和毅力!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将心怀宁静和喜悦!? 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应该回归到提倡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不要轻视、漠视生命。我们应该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不能以人的社会性来压制、牺牲人的自然属性。人需要活着,要有意义有尊严地活着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很多人对自我之生命的意识不够,不把自我之生命当回事,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美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开拓生命。在爱护自己生命的基础上,还要关爱其他生命,这才会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直面生死”,感悟生命来之不易、生命的宝贵,生命不能重来,每个人的生命都负有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从而牢固树立承诺生命、拒绝毒品的信念。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般是几十年。雷锋的生命很短暂,他以身殉职的时候,只有22岁。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乐于助人的精神却是无限的,是永恒的。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了,有限的生命就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精彩。所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追寻生命的意义,突破生命的有限性,提升生命的永恒价值,使生命更加精彩。 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全社会应该大力重视并加强“生死观”的教育。尊重生命的氛围要靠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去营造,每个人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而“生死观”的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让每个接受教育的人,懂得生命的绚丽,懂得生命的意义。也惟有如此,人的精神世界才会丰满,人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成为充满人性和人文关怀的社会。可见,在小学开设“生死观”教育课程——功德无量。当今社会仍然要提倡当一个公民面对歹徒行凶、遭遇到陷入危险境况中的他人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挺身而出、援之以手,要有不怕牺牲的勇气和行为。而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十万大军与无数的志愿者们全力以赴,也表现出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这种特别的情境下,“生死抉择论”的观念与行为还是需要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活在和平时期可能不是人人且时时都会遭遇到献出宝贵生命的紧急状态的;另外,也要有评估可行性的意识在内,避免不必要的生命损失,这与战争时期鼓励人们无条件地献出生命不同,和平时期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同等宝贵的。所以,一方面,如果现在我们不加区分地在生死教育中鼓励并要求所有的人都要不怕死,要死得伟大、光荣、死得“重于泰山”,结果就出现了小孩子在没有基本的救难知识与设备的前提下,不知躲避危险,盲目地冲进火海救人、跳进水中救生,人没有救着,自己却牺牲了。另一方面,作为普通的大众来说,除了“生死抉择观”的教育外,还有着同等重要的其他的生死观教育,那就是生命价值论的教育。而生命价值论所要确立的标准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面对任何事件,人的生命都是最宝贵的。因此,保护人民生命的安全是社会及政府的第一要务;而呵护自我生命的健康成长应该置于所有人最优先考虑的事情。这样,在大力提倡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今天,在很少遭遇战争年代那么严重的生死抉择的年代,我们应该建构合理的生死价值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走放弃生命的自绝之路;而在灾难降临时,要尽可能地保全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要意识到自我生命的宝贵,也要推而知之他人的生命亦弥足珍贵,对任何他人的生命的残杀都是不能允许的,这样才能大大减少反社会或恐怖主义的行为,使社会与人生更加和谐。  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积极构建我们健康的人生观、生命存在的模式和生活的样式,这是我们终极的安身立命之处,也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健康及合理的生死观应该坚决反对“人死如灯灭”及“二十年后又一个”的生死观,以“死是生活的中止,生命可以永存”为核心价值,以之来处理我们面临的种种生死问题,来实现我们的和谐人生。;应该构建“由死观生”的方法。一个具备合理的死亡观的人,必能常常在思想意识上“先行到死”,站在人生的“终点”,来观人生的“中点”。一个人仅仅关注“生”,未必能很好地“生”,只有透悟了“死”,并能立于“死”的视角观察“生”者,才能更好地“活”,在短暂的一生中创造出更大更多的意义与价值,让人生更辉煌。唯有坚持实践“由死观生”的生死观,我们才能真正珍惜我们宝贵的生命,丰富我们快乐的生活,开掘我们美好的人生。一句话,获得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