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为什么在乎那几篇文章?
2014.01.14 15:57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近日,各地高中课本大量删除经典作品,引发网友热议。编剧刘毅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取而代之的是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经典课文从教材中消失,便有网友质疑,既然是“经典”,为何要撤?我想说为什么在乎那几篇文章呢?撤下来也并不代表禁止你去了解、去阅读这些经典。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你完全可以选择不同形式阅读这些经典。你可以通过网上阅读,你可以通过手机阅读,你还可以通过MP4下载阅读……。学生语文的学习不是也不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课本上,我们的教育也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上的灌输式,而应当尝试课后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应只是“被学习”,教师应教会其学习的方法。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无拓展,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灾难、悲哀。知识是个累积的过程,并不是读了几篇课本经典就可以如何了得,不读就如何的无知。当我们的眼中只有这些课本时,我们的世界就变小了。更有网友感慨,“传承了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经典文学怎敌不过国外译文?这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将是一场灾难。”经典是没有国籍的,不能说中国的经典是经典,外国的经典就不是经典。且经典不经典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我们不能否认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文学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能否认至今中国没有一个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不能“螺狮壳里做道场”,要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要是经典就值得我们阅读,而且读就要读原著,我们不仅要阅读中国的经典原著更要阅读外国的经典原著。我们不仅要读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要读《圣经》、《可兰经》、《吠陀经》……;我们不仅要看四大文明古国的经典,也看英、法、美、德、日等国的经典。如果每个学生一周读一本书,那么一年就可以读50本左右,到高中毕业就可以读600本左右的书。读了600本不同国家的经典,语文想不学好都难。大量的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实的残酷一次又一次打破了中国人诺贝尔文学奖的梦想。日前,上海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办公室对上海大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报告显示,77%大学生在3个月内阅读人文类图书量都在2本以下,8.5%的大学生可以坚持每月阅读一部人文类的图书或杂志。调研者分析认为,虽然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但是愿意花时间在人文类图书阅读上的学生并不多。这不仅是由于本身兴趣和认知的缺乏,也是中学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但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又何止仅此一项,现在的学生就是“一架考试机器”,所有的一切都围绕高考转,因为没有高分是绝对不可能考上大学的。现在一些学校从高一就分文理科,只学习高考要考的课程,老师会帮忙通过会考。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度近视的眼睛、不及格的体育成绩、被扼杀的业余爱好就是考取重点大学所付出的沉重代价。12年的学习全都是为了高考,每天拼命的学习,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最后发现即使很高的分数也不一定能上大学。即便是上了大学的少数,却发现除了考试,一无所知。难道这就是我们所想要的嘛?为什么要在乎那几篇文章呢?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是树人树木还是在树什么?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