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意味着国民整体素质提高吗?
2014.01.13 13:34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文/周新桥一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是一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自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升,如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仅20%;1952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49.2%;1964年全国总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2.54年;1982年全国总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3.16年以上;1990年全国总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53年;2000年全国总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14年;2010年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注1),这不断增长的数据说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一般意义上说,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意味着国民文化素质整体得到提高。但是,这能否意味着国民整体素质也相应地提高呢?国民素质的概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是在一定结构下一系列素质的综合体。因国民整体素质并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故不赘述。笔者认为,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升未必一定意味着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人均受教育年限若只是重数量的提升而不重视质量的提升,那么人均受教育年限虽然在提升,但并不意识着国民整体素质在提高。有这几种情况:一是如文革中的学生“停课闹革命”、“学工学农”;虽然身份是学生,但基本上没有学习文化课,“革命”了几年、“劳动”了几年就毕业了。二是隐性辍学;现在厌学的学生也不少,虽然人在学校和课堂,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学习,犹如失学一样。三是上学读书“宽进宽出”。平时未见学习,考前抄抄笔记,背背笔记,考考笔记,就顺利拿到毕业证。类似和情形还有一些。不难看出,这几种情况均是虽有“学龄”但没学习,亦即有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升,但没有文化素质的提高。 其次,人均受教育年限若只重视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全面发展的教育,那么人均受教育年限虽然在提升,但并不意识着国民整体素质在提高。爱因斯坦曾经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知识可以转化为素质,但知识不与思维、智慧化合,能转化为素质就很有限。以知识训练为主的教育,由于忽视比知识更加重要的其他方面的教育,容易导致人的重要素质难以形成或提高,甚至由于过于突出知识的教育,从而导致素质结构产生缺陷。但事情又恰恰如此,近一、二十年的教育是以知识的传授、记忆、再现为主的,因此,虽然人均受教育年限在不断提升,但国民整体素质并没有随之提升,或者有相应的提升。 再次,人均受教育年限若只重视精英教育而不重视面向全面学生的教育,那么人均受教育年限虽然在提升,但并不意识着国民整体素质在提高。这里所谓精英教育是指针对有升学潜力的部分“优秀”学生而开展的以升学为主的教育。无论是初中升高中还是高中升大学,升学教育总是只能针对一部分学生,而对其他学生貌似一视同仁,其实针对精英升学的教育并不适合大部分学生。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在木桶理论中指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短的木板。而中国基础教育在“精英培养模式”下产生了大量短板。“美国学生在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国际赛事上成绩落后,但为什么美国的经济社会依旧快速发展?”美国的快速发展归功于一个多元化、灵活性的教育体制。与中国的“精英培养模式”相比,美国的学校更注重发挥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的潜力,给普通学生提供更多机遇,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注2)。故而在精英教育下,虽然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了,但并不代表国民整体素质提高了。 在什么情形下,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意味着国民文化素质整体得到提高呢?质言之,只有当教育真正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时候,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才意味着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因此,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提出的:“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即人均受教育年限将由现在的9年提升到12年的任务,我们不仅需要在“量”上下功夫,更需要在“质”的提升上做足。这里的“质”就是教育必须以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为宗旨。 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