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是谁营造了这短暂的“天才梦”
2014.01.13 13:32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朱述古-连日来,被贴上“国学天才”标签的陕西考生孙见坤,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开始发生了逆转。先是复旦大学招生办澄清,复旦八位教授从未联名写请愿书,也从未称赞孙见坤是“国学天才”或“奇才”;而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日前也在微博中发起对这位“国学天才”的质疑:从8岁起至今阅读过两千本古籍,平均一年阅读200本古籍,两天不到就读一本,难道比陈寅恪还牛?(8月29日新华社)  这个消息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人们的唏嘘与浩叹。原来,在几乎没有甄别的情况下,我们就稀里糊涂地认同了这位“天才”。当冷峻的证伪声音进入公众视野,我们才开始变得清醒起来。我们又做了一个短暂的“天才梦”。梦是迷人的,但醒过来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是行走在云端,而是睡在床上。  证明这位天才仅仅是梦的,不仅仅是阅读速度的超常夸大,还有“国学天才”的“得意之作”《<山海经>性质及成书年代考》,内容都是东抄西凑的大路货。其实,孙见坤毕竟只是个中学生,读了一些古文书,能够用古文写作,也能搞一些粗浅的学术研究,算有特长就不错了。但媒体乃至大众舆论偏偏不认这个理,于是一顶“天才”的帽子不依不饶地戴到了这个少年头上。  是不是世界上没有“天才”,我们的国学就岌岌可危了?国学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弘扬,到底是需要一大批学人去坐冷板凳,还是几个“天才”横空出世?我想,道理其实是很明确的。但吊诡的是,不管外行内行,这样一位特长生进入公众视野,马上就奉之以“天才”的称谓。只要有热烈的气氛和亢奋的情绪,至于何等修为才配称天才,真正的天才是否存在,一切均可弃之脑外,包括最起码的常识。  由此我联想到刚刚走下神坛的“李一”。李一是“大师”,孙见坤是“天才”。诚然,李一是不配和孙见坤相提并论的。但就公众心理而言,“大师”刚刚走下神坛,“天才”又冉冉升起,二者有着内在的相通关系,仿佛没有了“大师”和“天才”的引领,我们就成了一群迷途的羔羊,既看不清现在,也看不清将来,心灵无所皈依,世界失去意义。  虽然整个社会的物质日渐丰富,但在花天酒地和声色犬马之外,很多人精神上仍是一片荒原;社会心理不仅浮躁,而且迷惘,这就是“大师”和“天才”层出不穷的土壤。  无论对于“大师”还是“天才”,信徒都表现出仰视的姿态。对于一个社会的健康成长和每个人的人格健康而言,这种信徒式的思维是很危险的。依靠“大师”普渡众生的心态,依靠“天才”拯救世界的心态,都是心理上的病态。身心的历练和修为,要的是独立的人格,要的脚踏实地的努力。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 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