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办教育要常怀敬畏之心
2014.01.13 13:30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文/周新桥-敬畏一词意为既敬仰、敬重又畏惧、害怕,敬畏之心是指对事物心怀一种神圣感的敬畏。世界上什么事物能使人们敬畏呢?能使人敬畏的事物很多,如:大自然、生命、历史、道德、法律、责任、科学等等。这些令人敬畏的事物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崇高、庄严、合乎规律、不可逾越等。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说:“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日新月异、有增无已的惊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之所以令人敬畏,盖因大自然、人类社会的伟大、崇高来自于其固有的生存规律或法则,不因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康德对星空和道德的敬畏启示了人们,办教育也应该保持对教育的敬畏,应常怀一颗对教育的敬畏之心。 教育是人类社会崇高和庄严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类活动,因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育使人从自然人逐步社会化最终成为一个社会人,既不是像捏橡皮泥那样随心所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始终受规律或法则的支配。 首先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总是按照一定的生理规律、心理规律成长。人的发展规律表现在:一是顺序性与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如新生婴儿的身体发展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和从中心部位向边缘部位进行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如儿童总是先发展具体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即所谓年龄特征,如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少年期儿童抽象思维已有了很大发展,但还需要感性经验支持;青年初期学生抽象思维已占主要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等。二是不均衡性;指个体发展具有非均速、非线性、非共同领域上的特征,即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时快时慢、时高时低以及发展领域的不均衡现象。三是稳定性与可变性;四是个别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即使同一个学生,其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也存在差异,如有的学生的绘画能力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而他们的数学能力则不能达到一般的要求。这种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青少年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如有的好激动,情绪表现明显;有的则沉静,情绪不容易外露等。五是不可重复性,指一个人的某一段时期或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状态是不可以还原于他历时的状态。(注1) 其次是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教育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以及发展变化趋势是教育要遵循的社会发展规律。例如,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根本上说,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与它的教育发展程度成正比的,这就是规律。又如,教育为人类社会所共有,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或不同的社会里有不同的性质,这主要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即受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这也是规律。(注2) 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凡是不遵循规律或者违反规律都要受到惩罚。教育也不例外。以建国后的教育为例,当教育政治化、劳动化在一定时期内盛行时,直接后果是社会各行各业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当高校行政化、功利化泛滥时,高等教育则面临“钱学森之问”和诺贝尔奖颗粒无收的尴尬与困惑;当学前教育小学化时,不仅进一步凸现社会“入园难、入园贵”现象,而且对幼儿造成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职业教育书本化、理论化使职业教育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等等。基础教育的长期应试化更为人诟病,因为这种以应试为本位的教育实际上使几代人就如同根本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一样。凡此种种,都是不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表现。其实,综观中国的教育,不难发现,教育越来越指向升学、文凭、就业、当公务员、高薪、出国等,而离“人”则越来越远。教育再也很难称之为是“使人成之为人”的活动。这里所反映出的在教育中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的现象,可以说无论是“长官意志”,还是“人定胜天”式的对教育的无知,抑或确实不懂教育,都能集中到一点,即几乎完全没有对教育的敬畏。没有对教育的敬畏,就会出现追求政绩的教育、迎合权势的教育、追求功利的教育、巴结富贵的教育、为金钱服务的教育、重量轻质的教育、陷入平庸的教育、弄虚作假的教育以及学术腐败的教育等等。 何谓对教育的敬畏?显然,不是造了高楼就是对教育的敬畏,也不是扩大了学校规模就是对教育的敬畏,至于开了会、发了文、讲了话、贺了(教师)节、颁了奖、授了牌、拔了款、发了钱、喊了口号等也不能算是对教育的敬畏。王长乐先生在“我们对教育有敬畏心吗?”(注3)一文中说:对教育的敬畏就是“人们自觉自己对教育的无知,是对教育家和广大教师的品格、境界、学识的承认和尊重,是明白让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常识”; 就是将教育看成“是一项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主旨、具有自主和普世意蕴、绵延数千年的育人的事业”;就是“真诚地支持和信任教育按照自己的规律和逻辑,追求自己的精神主旨和思想境界”。概言之,对教育的敬畏就是自觉追求教育的真谛、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办教育。 总之,未来10年,即到2020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关键的十年,只要人们遵循教育规律,常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指日可待。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