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应试博弈中的囚徒困境
2014.01.13 13:29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文/周新桥-“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地方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即背叛对方)或抵赖(即合作:互相不出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背叛”):如果同伙抵赖(“合作”)、自己坦白(“背叛”)的话放出去,不坦白(“合作”)的话判一年,坦白(“背叛”)比不坦白(“合作”)好;如果同伙坦白(“背叛”)、自己坦白(“背叛”)的话判八年,不坦白(“合作”)的话判十年,坦白(“背叛”)还是比不坦白(“合作”)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背叛”),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合作”),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最好。但这个帕累托改进(注)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理性要求。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现实中,无论是人类社会或大自然都可以找到类似囚徒困境的例子,在应试教育的博弈中也不例外。学校之间在应试上竞争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为了讨论问题方便,我们先用A、B两所学校来说明学校是如何陷于囚徒困境的。面对升学率竞争,A、B两所学校都可以有两种选择:补课(背叛)或是遵循教育部门规定不补课(合作)。两所学校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规定不补课,因此为了提高本校升学率,两所学校最终会倾向补课。似乎自相矛盾的是,虽然补课是两所学校的“理性”行为——补课就会在应试竞争中处于优势,但结果却显得“非理性”,如补课的做法违背了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准采取补课的方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规定等,当然这也是违背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违背了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宗旨。于是,A、B两所学校深陷“囚徒困境”。 两所学校如此,一个地区所在的众多学校又何倘不是如此呢?一个地区所在的学校众多,即使A、B两校达成“合作”协议不补课,当它们各自面对C校、D校、E校……时,只要其中有一所学校“背叛”,就很难说会继续采取“合作”的“理性”行为。这就像多米诺骨牌,第一个倒下则后面的俱倒,从而导致整个地区的学校陷于“囚徒困境”。推而广之,若一个城市中的一个地区的所有学校均能“合作”——不补课,而另一个地区的学校则“背叛”——补课,该地区的“合作”就不可能长久,或迟或早陷于“囚徒困境”。当然,陷于“囚徒困境”的学校其“背叛”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如因遭遇家长或别的学校投诉,或因教育行政部门突击检查中被发现违反了教育行政部门不准补课的规定,从而受到批评或取消期末评优的资格(有些地方是规定凡补课要撤校长职务,恐真正执行的地方不多)等。但这种付出是有回报的,就是通过补课换来了高升学率从而赢得了社会声誉。而对于采取不补课行为的学校,可能会因本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合作而避免受到批评或责难,但付出的社会声誉代价却是得不偿失的。 教育上的“囚徒困境”现象广泛存在。如:同一个年级的老师之间,会因为追求本班或本学科成绩好采取加点(抢课时)加作业等办法,而倾向“背叛”而不是“合作”;家长因担忧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或“既重过程更重结果”而强迫孩子“家教”、“上补习学校”等,即使大多数孩子被迫学钢琴、学绘画也多少是这种“囚徒困境”的反映。又如前所述,不同地区的应试竞争也是如此。学校之间、家长之间的“囚徒困境”现象,使得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诚然,我国喊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至今没有根本的突破,“囚徒困境”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囚徒困境”原理还可以用来说明为何在高中阶段比初中阶段更难推进素质教育的现象。许多地区的初中在规范办学行为方面能做到严格按照要求不加课、不补课,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这是因为初中升高中的竞争是在一个县或地级市范围内进行的,属于内部竞争,由于监管区域范围小,晚查处,只要该县或市教育行政部门能认真监管,从严治校,学校办学行为就能得到规范。但高考的竞争则是在一省范围内进行的,各省地理范围大,发展不均衡,各地情况复杂,则该省各市、县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笔者曾听一省会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说他们准备出台文件规定高中不准补课,但这一想法遭到该市教研部门或高中学校校长们的反对,理由是该市不补课了,但省内别的市、县可能照样补,如果该市高考升学率下来了,那么该谁来承担责任呢?于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只得放弃了这一想法。 众所周知,面对“囚徒困境”,凡校长均苦无良策。校长们苦在哪里呢?最苦苦在面对升学率上,即凡做校长是不能回避升学率的,有“升学率”做紧箍咒的校长想从“囚徒困境”中解脱则很难,因为:一是升学率是硬道理,而素质教育是软道理,二是升学率是眼前的道理,而素质教育是好多年后的道理,三是升学率是学生、家长和学校追求的道理,而素质教育是教育理想追求的道理;暂时牺牲素质教育是可行的,但牺牲应试教育却是万万不行的(几年前的“南京素质教育之痛”导致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台);而短时间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又谈何容易…… 据报道,似乎目前只有山东省在一省范围内开始走出“囚徒困境”(注2)。但对绝大多省、市而言,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都陷入“囚徒困境”而迷失了教育的方向。笔者发现,自教育部在山东省召开素质教育现场会推广山东素质教育经验后,各地真正借鉴学习山东做法的还鲜见有报道。是山东素质教育经验难学,还是各地已陷入“囚徒困境”已不能自拨?那么,各地区或各校从“囚徒困境”中走出的良策在哪里呢? 注: 1、帕累托改进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即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输家,而至少有一部分人能赢。帕累托改进是基于人们的既得利益而言,而不是人们正在试图取得的东西,因为后者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种改进剥夺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管是否能带来更大的整体利益或者是否有助于实现崇高的目标,都不是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是通过持续改善,不断提高社会的公平与效率,从而使社会和事物发展达到“理想王国”。简而言之,各方都有利、都同意的事情或制度安排,一定是帕累托改进,社会没有理由不让每个人都得到好处的事情进行。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