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竞争是零和博奕
2014.01.13 13:27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文/周新桥-所谓零和博弃,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是负相关的,一方得益会导致另一方相应的损失,如赌博,如果只有一方最后赢了,一定是另一方或几方最后输掉了,而无论输赢多少,最后的得益之和为零。 一个地区所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本地区的升学竞争,也是一种零和博奕。为何呢?假设某地区有一所最好的高中,今年计划招生1000名新生,这一地区有25所初中,平均每所初中可有40名学生进入这所最好的高中。但如果这25所初中中有一所学校率先强化升学教育,当年该校共有64名学生考入了最好的高中,那么其他学校就得平均减少1个名额,而这一所学校增加的人数与其他学校减少的总人数相等,最后结果是全地区初中当年进入这所最好高中的总人数不变,依然还是1000人。同理,如果有更多的学校强化了升学教育,可能就有更多的学校送入最好高中的人数超过平均数,同样也可能有更多的学校进入最好高中的人数低于平均数,但不管谁多谁少,当年该地区所有初中进入这所最好高中的总人数仍然不变。这就是升学竞争中的零和博奕现象。 升学竞争中的零和博弈现象告诉了人们什么呢? 首先,它告诉人们,在升学竞争中,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并不一定得到提高。这是因为:一、如果以进最好的高中的人数作标志来衡量这一地区的教育质量,那么无论大家怎么强化升学教育,但由于进入这所最好的高中的总人数不变,则这一地区的教育质量就可以认为并没有改变;二、即使有一些学校进入最好的高中的人数增加了不少,但这是以另外一些学校进入最好的高中的人数减少为代价的。也就是说,一部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必然有对应的另一部分学校教育质量降低,但从总的结果看,该地区的教育质量被扯平了。三、升学教育也只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基础教育还有更多更重要的职能和追求。如按教育方针的规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打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等。但当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时,那些不具功利性的教育就会被忽视、冷落。因此,即使在这一地区因强化升学教育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这方面其质量普遍有所提高,但从总的教育质量看,教育质量不仅没提高,且反而普遍降低了。 其次,它告诉人们,升学竞争不一定带来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原因是:一、各校为了提高进入最好学校的升学率,一般都会采取加班加点、增加课时和作业等手段,推行这些措施的结果,各校中考的平均分,优秀率都会得到提高。但由于最好的高中是依据学生总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前1000名学生的,随着各校平均分、优秀率的提高而使该校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结果是,虽然学校的中考平均分、优秀率得以提高,但录取到最好高中的人数未必增加。二、由于各学校强化对学生的应试训练,学生已在题海中练就各种解题本领,一般的考试题已经难不到学生了,为了增加区分度,考试题也会越出越难,越出越新,越出越怪,结果众多考生在这样的考试面前往往告以失败;三、各校都在参与激烈的升学竞争,在备考过程中,你道高一尺,我魔高一丈,你使出十八般武艺,我拿出看家本领,于是教育迷失在讲题、做题、评题、猜题、押题和背题的机械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智慧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更没有得有效的提升,因此,总的看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升反降。 再次,它告诉人们,在升学竞争中,竞争的双方或多方,不可能取得双赢或多赢。因为:一、升学竞争不能导致升学总人数的增加,而一个学校或一部分学校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其他学校人数的减少,结果必然是一个或部分学校胜出,其他学校败走麦城;二、从理论上看,各校在同等条件下参与升学竞争是不会改变升学格局的,但在现实中,由于各校在生源、师资、升学管理的经验和力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必然使各校在升学人数上出现差异,原有升学格局往往会打破。而许多人并不注意各校在生源、师资、升学管理的经验和力度上,尤其是生源上的差距,却十分看重升学人数上的差异,结果人为地制造出强校和弱校;三、一个地区的升学教育往往有教育行政部门作背后的推手,但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对所辖地区的学校,“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总是希望每所学校都能取得一样的成绩,但现实中的差异总是存在的,如果该地区经历了这种激烈的升学竞争后产生一批强校和弱校,那么教育行政部门不知是喜好还是忧好,说喜是因为产生了升学的强校,说忧是因为存在“教育质量低”的学校,更忧的是弱校将成为自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包袱。 简言之,义务教育阶段升学竞争中的“零和博弈”现象告诉人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竞争不仅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且还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重、义务教育不能均衡发展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困难的主要原因。基础教育如何破解升学教育中的“零和博奕”难题呢?笔者特别推荐大家读一读刊登在《中国教育报》的《“指标到校”的衡水样本》(注1)的文章和相关报道(注2),相信能从中受到启发。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