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改变导致中国落后的思维方式要从教育入手
2014.01.11 14:02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文/周新桥-方式是指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生活方式就是在生活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生产方式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思维方式就是在思想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想方式,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社会和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不同的民族、社会或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而贯穿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是思维方式。

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思维方式是认识活动的方法和形式。人的思维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人对事物的认识,而认识方式又决定了行为方式,表现在生活中就是生活方式,表现在生产中就是生产方式。也许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社会中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基本上一样,如“我是这样想的,你也会这样想”等。其实不然,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生活中因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认识的例子很多,如:

中美两国人看待“谋女郎”魏敏芝的“奇迹”:中国人包括魏敏芝都这样认为,没有她周围的人包括张艺谋、翟志海(石家庄精英集团董事长)、陈尔岗教授等一直以来的帮助和支持,她可能在拍完《一个都不能少》后不再上中学,结局可能是“回家喂猪”。总之,没有大家的帮助就没有魏敏芝的今天。美国人怎么解读她的故事呢?他们更多关注她本人做过什么,比方说他们从她学英语的过程,觉得她很努力。美国朋友更重视魏敏芝个人奋斗的因素。而“中国同学会”的朋友则理解为,魏敏芝有今天是因为首先她每走一步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其次是有人看到了她的个人努力,并选择帮助她。(注1)

中外媒体报道世博:北京语言大学“外国媒体报道分析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国内媒体报道内容上多偏于“程序与仪式”,过多地报道参观以及政务活动,削弱了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旨;而外媒报道着重于“变化与影响”,比较注重反映当今生活的变化以及探讨中国的巨大发展对于世界带来的影响力。(注2)

怎么看斯坦科维奇杯篮球赛中国队逆转伊朗队?记者担心在未来的世锦赛上还会不会出现本场开局大比分落后的局面。而主教练邓华德一听到世锦赛的字眼就有些不太高兴:“你们媒体老是强调‘世锦赛’、‘世锦赛’。对于‘世锦赛’我也说过很多次了,我们要赢得比赛,但决不能拔苗助长,我们的目标是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我要做的是,确保球队在这段时间内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世锦赛’以后不能再提了!”(注3)

这种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声音的例子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当然,不同的声音后面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上述3例所反映出的不同思维方式,对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向、程序和程度均有决定性的影响。客观地说,中国人在这3例中所反映出的思维方式都是有问题的。

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来自于生存方式和文化的影响最主要,其间,系统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也非常大。

近几年,教育界“为思维而教”的呼声越来越大。“为思维而教”是针对“为知识而教”提出来的。“为知识而教”由来已久,如:法国思想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们”;美国学者埃贝尔等人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首要的教育目标”,等等。但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为知识而教”受到质疑和挑战。因为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隔4年,就有75%的知识需要更新。于是,学校教育到底为何而教又成为急切的问题。著名的思维训练专家爱德华•德波诺指出:即使我们能够掌握全部过去的知识,但对未来的知识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思维(注4)。

近一二十年,“为知识而教”在中国达到鼎盛。具体地说,“为知识而教”在中国演化为:“为标准化知识而教育、为追求唯一答案的知识而教、为必考知识而教”等,甚至变质为“为分数而教”。“为知识而教”并不是完全拒绝思维方式的培养,但它不是培养的想像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换位思维、批判思维、包容思维、综合思维、创新思维等,它通过追求答案的标准化、精确化以及对知识的僵化处理,培养的是求同思维、教条思维、精确(答案)思维和僵化思维等。中国这种钻牛角尖式、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式的“为知识而教”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如何呢?有报道说:根据“国际教育成就评量协会(IEA)”2009年报告,29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但想象力与创造力却排名最末、倒数第五。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日前表示,中国孩子的想象能力,已经令大陆科学界陷入忧虑,他引用IEA的调查结果指出:大陆的中小学只有四.七%的学生自觉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不到一成五的学生想锻炼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力。另一份由美国专业学会共评的“影响廿世纪人类生活的二十项重大发明”,也没有中国人的贡献。而每年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超过二千位,比排名第二的印度人整整多出一倍。但在美国专家眼中,中国学子即便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的中小学生虽然经常拿金牌,但是在竞逐创新能力的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时,中国却始终拿不到好成绩。(注5)以前类似的报道也很多。这说明教育与思维方式的关系极为密切。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创新上,而且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许多中国青年人在社会生活中信奉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对人对事以“实用”“功利”作标准,热衷仕途和金钱,难道这种思维不是现行教育影响的结果?

楚渔先生在《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中旗帜鲜明说到中国人总是习惯性把我们落后根源推到体制和文化等客观因素上,实际上没有抓住要害,而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落后。作者指出:如果我们不彻底改变落后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超越西方就是一句空话。如何改善或变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呢?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开篇指出:“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对此,楚渔先生提出从教育入手,逐步改变中国人的落后思维方式。(注6)

但愿如此,但愿越快越好。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