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解放教育-从改革高考做起
2014.01.11 14:01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近日,在武汉枫叶国际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生录取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不客气地指出,相当一部分国人在幼儿时期,其想象力、创造力就被扼杀了。“是时候解放教育了!”他认为,改革高考模式就是出路。
  已经77岁高龄的刘老说,中国儿童的想象力堪忧。去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刘道玉说,世界上有两个国家最重视家庭教育:以色列和中国。以色列家长奉行“狮子育儿法”:为让小狮子学会生存,母狮子会将小狮子推下山崖,让小狮子自己爬上来。中国家长育儿则主要为两种形式:一是娇宠;二是棒喝。家长普遍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能力的培养。不同的教育方式自然有不同的结果,刘道玉称,以色列和中国分别于1948年和1949年建国,但前者的科技、国防现代化远超我们,他们获得诺贝尔奖若干,中国却一次也没有。
  谈到在世界排名第84位的中国足球时,刘老有些激动了。他说,中国足球的问题乃教育问题,“技术差距是小事,关键是我们的球员没有冒险、团队和创造精神。”他称,这些精神早在球员们小时候就被传统的教育给扼杀了。
  中国教育需要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首先就是要解放考试制度,从改革高考做起。他建议一年设立多次高考,另外要将考试与录取分离开来:考试是考试院的事,选拔录取则是高校的事。在考录过程中,要削弱教育部的权力,让高校按人才培养方向择才。不再一考定终身、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只有高考指挥棒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才会松动。
  对于高考,有不少人长期以来存在这样的认识:
  高考不是最好的,但是,它是公平的,这是国民的共识,也是庸识,更是是改革的障碍。高考也许不是坏东西,但是,分数绝对不是好东西。
  高考是指挥棒,是国家意志对教育“最有效”影响方式。考试说明考什么,老师就得教什么,试卷出什么,老师就得准备什么,教育的其他内涵,统统不重要了。不懂教育的行政官员只要拎着分数就可以轻松进行教育管理,教育主管机构,只要拿着分数就可以管理各个校长。这是一个不错的抓手,省事省心,分数就像市场经济环境下了钞票,数一数,算一算,就成了教育成果,这是中国教育管理者的发明,是对教育本真的嘲弄。当管理分数成为教育管理手段,教育的本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在分数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实际上,目前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高考,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不重要了。
  试想,假如中国没有了高考,分数就不重要了,那么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大概都不会教书了,不知道什么重要了;二是,教育行政官员怎么进行教育管理,没有了分数,怎么管理校长,校长怎么管理老师?假如真的是这样,那么,这是谁之罪?假如现在的教育是扼杀天性和共性养教,那么,体制和教育工作者实际上就是扼杀者,难道不是罪过?
  人的观念与思想在变化,我们教育上的老一套就逐渐跟不上形势,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
  一、重在教师的教,过分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二、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生活内容单一。
  三、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或较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少。
  四、过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家长所期望的子女的非智力因素、为人处事的能力、身心健康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培养。
  应当看到,高考没有问题,问题是高考的方式和高校录取的方式。高考不能主导教育,教育就是教育,而高考是受教育者的另外选择,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高考,那么,高考的分数就成了市场经济中的货币,我们知道货币仅仅是市场的媒介,用来配置资源,而不是市场的目的。如果高考不主导教育,不成为教育的目的,实际上教育就有了更大的空间,教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如果高考不主导教育,不成为教育的目的,实际上教育就有了更大的空间,教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中国教育,纵向比较千年历史,它已经从贵族教育、特权教育、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走向了九年义务教育。仅此,也意味着中国教育开始闪耀着了现代人文关怀的阳光。横向比较,尽管艰难,尽管不成气候,但是自由、民主、法制等现代理念,总也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里不时出没了。只有中国教育,计划体制至今一成不变,岿然不动。在现代教育理念及其成果的参照下,人们看到,计划的教育面临着广泛而深刻的黑色幽默,它毫不理睬“以人为本”,把众多个性特色各各不一、鲜活的个人,制造成一批一批规格型号高度统一的产品;这种产品知识结构残缺、思维刻板守旧,极度缺乏创造性,导致思想学术领域里,呈现出一代不如一代的退化趋势;高度统一的产品毕业生,早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日益多元的需求。面对中国教育现状,改革的呼声很高。事实上,教育改革从来也没有间断过,但总是有成绩也有更多的问题,还有更多的,日益尖锐的内在矛盾。“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进行制度创新。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我国刚结束十年文革动乱的时候,的确发挥了显著的功效。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日趋于多元化。而且,这不单单只是个趋势,多元化社会的出现会是个必然。人才,作为社会的血液,也必将会随着社会的多元化而日趋于多样化。那么,按线性逻辑来推理,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必将会日趋于多种多样。同样,这也不单单是个趋势,这会是个必然。今后的社会一定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那么,高考作为一个单一,全国性,政府间的人才选拔方式,在社会日趋多元化的前提下,理所应当会受到质疑,在不断的质疑之下,也应当理所应当的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以向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过渡。
  可是,我们的高考改革却遭遇了莫大的阻力。而我们国家的改革越来越不像改革,而是越来越像在完善高考制度。高考是与当今社会严重脱节的“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产物。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为了学生那两天共十几个小时的高考而付出巨大的心血。老师为了高考勾心斗角,学生为了高考想破头皮,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高考竞争还真越演越烈,不少人已经把手伸向高等学府,想来真是悲哀,国家与社会以文凭取人,孩子辛苦奋斗的目标似乎就定格在高考,家长的面子、希望似乎也在于那高考两天。一位学生曾经说:我没考好,我父亲一二个月都阴沉着脸,不跟我说话。还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最怕亲戚朋友问我考到多少分,高考一结束,每天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回答别人我考得如何,考得好还好些,考得不好,心情真的很不好的,一直压抑着。谁谁通过什么关系已经录到了哪里,我的却被改了专业,有些学生反应,一样的学府,我分数高了怎么就录不到,看!高考给学生带来了多大的伤害……
  看吧,学生愁完了高考,又要愁就业。随着竞争起来越激烈,弄虚作假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多了起来。有人会说,现在大学都不是很容易上吗?是啊,家长的观念也在悄悄地转变:谁上本一,谁上本二了。想想我们那时候,上了大专都很不错了,出来也很好分配。而如今社会不同了,上好的学校,有择校,只要交些钱,我就可以上;上好的大学,有本三自费院校,那价格高得惊人。许多学生都说,如果考上本三,我就不读了,回去补习,由此,又一个产物出现:补习生,戏称为高四学生。我这就是我们高考与招生制度所带来的一个很大的弊端。
  高考录取制度“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大量学子选择了弃考,使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接受高等教育并不一定能获得公正待遇,教育机会与社会公平之间发生断裂,显现出越来越尖锐的不一致。 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放弃高考,这首先是一种对当前不合理、不科学的社会安排的预警,而非多元成才到来的前兆。并且,这种隐性的”读书无用论”论调,唱衰的是教育及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毫无疑问,高考改革势在必行。然而,高考总是一个让人百般无奈的话题。 为什么教育改革举步维艰?除了教育体制、教育部门的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思想障碍:
  思想障碍之一是教育价值观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但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则是功利主义的,所谓“读书做官”。每个家庭都“望子成龙”,都想通过教育将来获得体面的舒适的职业。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是人之常情。但现实生活是社会需要各种职业,高等学校的学额有限,每个孩子的智力和努力都不相同。本来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天赋、特长和各种条件施以不同的教育。但是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都挤向高校的独木桥,造成了教育的激烈竞争。
  思想障碍之二是人才观问题。本来人才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只要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才有不同。但人们往往把人才与天才混淆起来,认为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才是人才,从事平凡的工作的就不是人才。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子女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子女能不能上大学、上什么大学看做与自己的面子有关。因此拼命地逼迫孩子读书,以便将来光宗耀祖。
  思想障碍之三是重学术轻技术。这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我国长期以来提倡“学而优则仕”,从来没有说学而优则工、学而优则农。手工业、农业历来是不被知识分子重视的。学习内容都是“四书”“五经”,很少有科学技术的内容。我国古代的许多先进技术所以失传,就是因为知识分子不去总结它,没有物化为知识。中国长期以来缺乏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今天仍然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家长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学校中。近几年政府的重视和扶植,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这种旧的思想观念正在改变。但当前仍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障碍。
  这些是高考改革根本性的障碍。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思想上的新突破,才有工作上的新转变。只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中国教育才能开创新局面!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