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从教育的基本矛盾谈起
2014.01.11 13:59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文/周新桥-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可以表述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教育还不能充分提供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注1)。这种表述是与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表述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也反映出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现实,如社会发展急需各方面的适用人才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等。二 首先看看教育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表现为社会发展对人力的需要。社会对人力的需要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从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水平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可预期的发展水平看,我国社会的人力结构是呈宝塔型结构的,宝塔的底座是普通劳动者,往上依次是初级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与知识型人才、综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这种分类比较粗略)。从社会对人力的需求看,在我国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满足不了这种需要。 我国的中等教育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普通中等教育,一类是中等职业教育。前者中的初中教育其培养目标直指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指向普通高中,而其中的普通高中教育其培养目标也直指高等教育,即为高等教育输送毕业生;后者也囿于办学体制、资源和模式,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也显力不从心。因此,从我国的现状看,就整体而言,全部中等教育均没有实现其培养普通劳动者或初级技术人才和中级技术人才等教育目标。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基本上是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标,在高级技术人才、综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也是力所不逮,更惶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钱学森之问”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结论是教育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 其次,再看看人民群众对教育有什么需要。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一般表现为这几个方面:学历的需要、就业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等。这几个需要间也互有纠缠,如学历的需要和就业的需要就常混在一起,因为目前在就业方面有严重的“唯学历”倾向,所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就表现为对高学历的追求。 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即使是实行就近入学的小学和初中,其不同学区范围内的居民在学历结构、文化结构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加之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之间也存在着办学投入、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和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等差异,因此,在学校的教育质量上就会显示出差别。于是,出现了这一种逻辑:要读大学,特别是读好大学,当然要读好高中或最好的示范性高中;读最好的高中,当然要读升学率高的好初中,读好初中首先得读学习抓得紧的好小学。而学区内没有好的小学或初中,便去别的学区选择所谓优质教育,这就是我国普遍存在的小学择校、初中择校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差异的存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均出现不同质现象,但人民群众竭力追求这两个阶段的所谓优质教育,使得所谓优质学位便成了稀缺资源。同样,高等教育也不能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甚至是没有足够的学位来满足人民群众读大学的需要,大学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稀缺也将是长期存在的现象。 结论是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四 现阶段,中小学教育根本无暇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对升学、优质学位的需要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当前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就是中小学教育现实的写照。就连政府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被许多学校赋于了“进一步提高升学率才能使人民满意”的内涵。五 两方面的需求推动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一是社会发展对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望,在这一点上有时也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大学文凭的需要。 普及什么样的高中阶段教育是一个值得思量的问题。从现阶段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看,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大多数人选择的是普通高中教育,而对职业教育是弃之或避而远之的。若这种情形不改变,一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会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占有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大学入学竞争将更加激烈、残酷,应试教育愈加当道,素质教育愈加艰难。同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冲击会越来越大。其结果是社会的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将愈加严重,而教育将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愈加遥远。 六 什么是优质教育也是一个费思量的问题。应然的情形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的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但实然的情形是能有更多的学生升入最好的示范性高中、能有更多的学生升入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在许多人的心里和嘴里,能让更多学生上大学的教育成了优质高中教育的代名词,能让更多学生升入最好的示范性高中成了初中优质教育的代名词。这种思维及教育评价业已影响到了大学教育,即考上研究生最多的大学成了最好的大学。呜呼!中等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不断地向两头延伸,前面早已进入初等教育了,甚至已进入学前教育,后面也进入了最不该出现应试教育的大学教育。七 顺便说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优质学位现象(注2)。 什么是优质学位呢?据《信息时报》(2007年04月27日)说,对于优质学位的理解,从政府主管部门来看,是指……市一级以上的学校提供的学位。照这一解释,许多地区的学校至少都是市一级以上的学校,那么这个地区的所有的学位都是优质学位了。要扩大或增加优质学位也很简单,扩大市、省一级学校规模便可,要么开办市、省一级学校分校也行。但人民群众并不这样看,大家心中的优质学位最好的示范性高中的学位,是升学率高的初中学位,或者是举办了重点班的这个班的学位。 这种所谓优质学位未必等于优质教育,无论是应然的优质教育还是实然的优质教育均是如此。比如说,现阶段所谓的优质学校基本上是升学率高的优秀学校,这类学校有突出的应试成绩,少有或根本就没有素质教育的成果,这能说是优质教育吗?许多学生千方百计或拼尽全力考进或择校进了应试成绩突出的高中,但他们也许并不适应这种应试教育,结果在升学考试中名落孙山,这又如何能说明优质学位等于优质教育呢?而有了优质学位又不能接受优质教育,又何以能证明这是优质学位呢?八据说美国的教育是要把能成为博士的人培养成博士,把能成为木匠的人培养成木匠。套一句中国原创的教育思想和原则,这是因材施教。美国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现阶段,中国有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吗?也许有,但肯定很少。美国人认为把适合做木匠的人硬是培养成了博士,或者把适合读博士的人硬是培养成了木匠,这种教育也不是好的教育,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中国,更普遍的现象是要将适合做木匠的人培养成博士,但结果常常是博士没有培养成,木匠也没有培养成。若这种现象不真正改变,我国的教育的基本矛盾将无从解决。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