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文/赵兴华-虽然有很多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不得按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次”,“不得按照各学校的统考、中考、高考成绩进行排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得给各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任务”,“各学校不得炒作升学率”,但这样的违规行为在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时不刻都在如火如荼地发生着。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从特区学校、城镇学校到乡村学校,对于统考、联考、中考和高考成绩,哪有班级内不排名的?哪有学校内班级之间不排名的?哪有学校之间不排名的?
哪个学校考出了或录取了“高考状元”和“中考状元”没有进行大肆的炒作?甚至出现了市长为高考状元举行表彰奖励仪式,让状元身披绶带、胸佩红花、走红地毯、走进状元门、踏状元桥、颁发状元奖学金。各高校校长平时经常发出鄙视应试教育等振聋发聩的声音,但招生时便忘了自己说的话,纷纷向状元们露出灿烂笑颜,甚至有学校还开出巨额奖学金——广外今年竟达12万,但我感到其希望渺茫,最后这场争夺战最后的赢家一定是北大清华等一类院校。高校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二三类院校想拿钱打状元的主意,简直是欺负北大清华没钱——在现在的管理体制下,可能吗?对“状元”的大肆炒作的本质的“唯分数论”。
“唯分数论”和“唯升学率论”是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诟病,却又是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这是教育功利化的具体表现,导致了我们喊了20年的“素质教育”一次又一次地被“应试教育”同化、吞并。那么,中国基础教育的功利化为什么如此大行其道、愈演愈烈?原因何在?
一,中国社会职业价值观扭曲是教育功利化的根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的著名论述,这种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中了。每个人都希望能成为一名“劳心者”,而不是一名“劳力者”。 《上海中小学生成长质量调查报告》调查学生家长“你希望孩子将来做什么”结果是:近三分之一的家长选择了公务员,只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当前,年轻人到沿海发达城市打工,日夜辛劳,累死累活,就像马克思笔下的产业工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却少得可怜,运气不好的时候连回家的路费都成问题,更不要说什么就业保障、养老保险了,还要被市民们骂作乡巴佬,被学者称作廉价劳动力,被政府视为不稳定、不安全因素;农民依然生活在基础设施最简陋的环境里、干着最劳累的工作、干到死都没有退休。这就是“劳力者”的现状(当然,近两年正在有所改观)。
当家长们缩衣节食把与收入不成比例的大宗钱财投到子女教育上的时候,他们期望的是在子女的未来中获得一份理想的回报:一个好的职业,一份优厚的薪水,一个受人羡慕的有头有脸的“劳心者”。 2004年,南京教育界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阵痛:因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淡化分数评价,取消节假日补课、加班加点,结果当年高考遭遇滑铁卢,引发了家长、社会的不满。后来,学校不得不恢复补课,分数评价重新回归课堂。
劳动本无贵贱之分,只要是一名合格的劳动者,无论他是“劳心者”还是“劳力者”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都应该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保障。我们的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普通劳动者,而当前的教育目标功利化为“为培养劳心者而奋斗”了。现在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宁愿一直奔波在全国各地的应聘考试的考场上,也不愿意从基层的普通劳动者干起。因此,中国社会职业价值观扭曲是教育功利化的根源。
二,社会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标准是教育功利化的基础
当前社会在就业用人上普遍存在着“先看文凭、不看能力”和“只重学历、不重能力”的现象。如果“学历不达标”,就连参加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人才选拔和职称的提升都有这样的规定,而且是把“学历达标”当做最重要的首要条件。甚至某些连待遇优厚的单位招聘的电梯工都要大学本科毕业生。
而学历的获得就是通过考试,考上名牌大学,就可以获得有优势的学历,而不论学生的修养、情商、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不能用考试成绩来表现的东西。这样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从幼儿园开始努力,以便考上一所重点小学,以便于再考上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再以便于考上重点大学,获得有择业优势的一纸文凭。于是:“幼儿园学小学内容;小学生学初中内容;初中生学高中内容;高中生学大学内容”。因此,社会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标准促使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目标“唯升学率论”,是教育功利化的基础。
三,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体制是教育功利化的催化剂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似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发出的文件上明文写着:“严格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逐步完善教育评价办法。各地要对小学、初中、高中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加以科学规范。坚决制止随意组织学校参加各种统考、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现象。学校考试命题要科学合理,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不得随意提升考试难度,增加考试次数。积极探索以完成本学段国家规定教育目标为基本标准、以学业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等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以升学率对学校排队,不以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加强高考信息管理,制止对高考成绩的各种炒作”。但在教育管理的实际中依然统考、联考、月考、模拟考不断;对学校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名;设立“中考、高考优胜奖”。用学校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校长的工作业绩,作为提拔的主要依据;用班级学科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评先评模的主要依据,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体制无疑就会成为教育功利化的催化剂。
【1】《上海调查显示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当工人》,2005年05月30日, 《新民晚报》
【2】《转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指导意见的通知》,广州市教育局办公室,穗教办转〔2009〕292号。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